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國和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朝有什麼關係嗎?

騎蝸牛走高速


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關係,所謂的李家後人只不過是統治階乘的政治手段而已。

南唐的開國君主叫李昪,但是李昪這個名字是他在建國之後,以李唐家後人的身份所改的名字,至於他的原名叫什麼,史書上並無記載。

李昪在建立南唐前叫徐知誥,徐知誥是他的第二個名字。

徐姓是李昪跟著他養父徐溫所姓,李昪的生父在戰亂中失蹤之後,他便以徐溫義子的身份生活在那個動亂的時代。

一直到937年,他建國後才把名字從徐知誥改成了李昪。

其實他一開始的國號也不叫唐,而是齊國,那為什麼李昪要把齊改為唐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李昪的政治手段了。

古代的皇位都有正不正統這一說法,那個時候雖然唐朝已經滅亡,但是它的統治力和名聲還在,而李昪以李唐家的身份重新建國,這便是他所謂的正統。

  • 那李昪真的是唐朝李家李淵的後人嗎?

其實並不是,雖說很多史書上都記載了他的祖上,但是我發現了這些記載都不一樣,比如《舊五代史》中記載李昪是唐玄宗之子李璘的子嗣,而《新五代史》中又說他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子嗣,《蜀後主實錄》中又為薛王李業的子嗣。

從上可以發現他的認祖之路非常混亂,而這些混亂的記載也足以說明南唐皇室和李唐並無瓜葛,李昪自稱唐朝李家後人也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強行拉關係而已。


千古君


沒有什麼關係 。

五代的後唐(923年建立),建立者李存勖本沙陀人,李克用長子。沙陀部出自西突厥,這支沙陀部族後來歸化大唐,被賜以國姓李,這種情形少數民族被賜姓的很多。例如西夏的李元昊家就是被後唐賜姓李,後來趙宋賜姓為趙,以示對這些歸化少數民族的獎賞。

南唐是海州人徐知誥(公元937建立年),徐是楊吳重臣徐溫的養子,原姓李,建立政權後改名叫李昪,徐知誥祖上是平民出名和李唐皇室沒有關係。

根據《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南唐書》 、《十國春秋》 等史籍記載,徐知誥篡奪政權 所建國號為大齊,史家稱之為徐齊。939年,徐知誥恢復原來的李姓,並改名李異時,為了符合已滅亡的唐朝,把國號改為大唐,是為南唐。不過,《資治通鑑》 卻記載937年徐知誥即帝位時,即以大唐為國號,並不認為徐齊曾經存在過。從李異跟徐溫姓了三十左右的徐姓,到其稱帝改姓這一行為中,我們不難發現李異對李唐的眷戀之情有多深。當然,我們也並不排除徐知誥只是為了有個合法的名聲,而自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玄孫。



尉霖


南唐政權(公元937年——公元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建立的,都城在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後來又遷都到了南昌,是五代十國中版圖非常大的一個國家。南唐李昪歷史名氣不大,倒是末代君主李煜千古留名了,才情橫溢的悲情亡國之君,留下詩詞無數,更有不少經典之作。可以說,後世記住南唐,更多是因為“花間詞人”李煜,而開國之君李昪反而淹沒無聞矣。

李昪幼時父親失蹤,後來認吳國大將徐溫當父親,改名叫做徐知誥,逐步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徐知誥最初受禪稱帝的時候,國號為“齊”,但是很快恢復李姓,並將名字改為李昪。國號也改為“唐”,為什麼改成唐了?

因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族譜為“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榮,李榮生李昪”。而唐憲宗是正宗的李唐皇室後裔,李淵的後人。

李昪之所以稱自己是唐朝宗室後裔,是想讓自己的南唐政權是被看作是唐朝的延續,表示自己在法理上是正統。好收攬人心,統一天下, 雖然後世不才,被宋朝滅了。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宋人修訂的官方史書《新唐書》裡面明確記載,唐憲宗子建王李恪無後嗣。就是說他沒有留下血脈,顯然與李昪認祖出現了矛盾。

再看看其他史書記載:

《舊五代史》記載李昪是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後裔;

《新五代史》記載的是唐憲宗之子健旺李恪;

《江表志》記載是唐鄭王元懿;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錄的是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的後裔。

祖宗如此之多,總是離不開李唐王室(李淵的唐室後代)的說法,讓後人也是難辨真假了。

其實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都喜歡認名人當祖宗,比如李淵的唐朝,他們認為自己是老子李聃的後人,把李聃當做自己的始祖。反正翻遍前世春秋,只有老子李聃是李姓裡面最牛叉的。

而另一個大家熟知的就是大耳劉備了,開場白總是介紹自己:“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而且三國裡面沒有任何人質疑他,最後還混了一個皇叔的稱號。據後世專家考據,劉備這個“中山靖王”後裔還是比較靠譜的,只是跟漢獻帝的血脈相距太遠,已經無限稀薄了,就跟當代劉姓人士都會說自己是劉邦的後裔一樣。因為姓劉的也找不出那個還比劉邦還早還牛叉的劉姓祖宗了。出來混的,總要說祖上曾經闊過不是。

這些認祖人士,基本都會一口咬定一個說法,這樣可以增加公信力度,不容他人反駁。但是像李昪這樣被多本史書記載多個祖宗的,也是不多見了。如果他說是飛將軍李廣,或者是李淵的後人還更容易信服,或者直接也說是老子李聃的後人也行。但是說是李唐某位王爺的後裔,反而讓更多的人質疑他是亂認祖宗了。



蕭子北


南唐與唐朝沒有任何關係。

唐朝的開國君主是李淵,他當初是隋朝的唐國公,所以建立的政權就叫“唐”。唐滅亡後,進入了五代的分裂時期。

南唐(937年-975年),屬於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等三位帝王。

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擴展資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

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南唐雖偏安於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


影視體壇


要說五代十國的南唐和李淵的唐朝還真是有那麼點關係。南唐可以算是唐朝血脈的延續。但具體真偽這個還真無從考證,反正南唐政權建立者自認是唐朝的血脈傳人。

唐朝自從安史之亂過後,整個唐朝基本上就屬於分崩離析了。各地藩鎮雖然歸屬於唐朝,單獨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很多唐朝下達的命令也是有選擇的執行。而唐皇又因為安史之亂對於藩鎮充滿了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也加劇了地方割據藩鎮和唐朝中央的矛盾。但即使如此,各地藩鎮名義上還都是唐臣。直到黃巢起義後,黃巢軍攻破長安。此時各地藩鎮感覺唐朝滅亡已成定局,所以紛紛開始自立,唐朝政權因此終結。

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原來的淮南鎮楊行密實力最強建立了吳政權。但好景不長楊行密去世後,他的兒子楊渥掌權繼位,但楊渥能力有限,吳國大權盡數被大將徐溫所掌握。之後徐溫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吳國實際上的掌權者楊氏家族基本上就成了徐溫的傀儡。徐溫死後,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接手了徐溫的大權,成為了楊吳政權的實際掌握者。徐知誥通過不斷的吸納人才,把所有終於吳國的臣子全部收攏之後,徐知誥廢除了吳王楊溥,登上皇位,建立大齊政權。

徐知誥上臺後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政權。之後李昪又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至於李昪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後人,這個還真我從考證。雖然李恪後人血脈確實有因為避禍的原因,改名換姓。但李昪是不是李恪後人這個真不敢保證。畢竟也無法確認李昪是不是想要收民心而去自願認了唐朝皇帝這個祖宗。畢竟唐朝當年廣得人心。百姓心中依舊對唐朝留有一份情。李昪想要借認宗族來獲取這份民心也不無道理。

而李煜身為南唐政權的繼承人,自然他也就是李昪的後人。所以自然而然李煜也就和唐朝也扯上了關係。在南唐李氏家族中,一直都宣傳他們是唐朝的傳承人。這裡還要重點說明一下,李煜所在的政權在五代十國時期國號為“唐”。南唐政權是後代為了區分而給李煜這個唐政權的稱謂,之所以把他稱為南唐。那是因為李煜政權地處於中國南部而得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

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 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並向後周稱臣; 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南唐雖偏安於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



葉子對風的承諾


南唐與大唐的關係可以類比蜀漢和漢朝的關係吧。

創始人都自稱前朝後人,維繫正統

蜀漢的情況我們不再贅述。大家都很熟悉,劉備到底是不是漢室宗親其實也存在一定疑問,但人家真心要恢復的是大漢江山社稷這個沒錯。

而南唐的國號其實是“大唐”,這個南字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而加在前面的。和北漢一個性質。

重點是李昪宣稱在後唐滅亡之後他就是唐朝正統,他繼續了大唐江山社稷(你沒看錯,在後唐如日中天的時候其實很多人是把李存勖當成另一個劉秀的。他的後唐如果成功就是東漢一樣的存在。畢竟李存勖家的宗室地位是唐朝皇帝承認的)。

而且李昪說他本身是太宗李世民的後人,雖然他的南唐基業其實是楊行密一手打下來的,是他義父徐溫掌握楊吳大權後他在慢慢經營,最終篡位建立的南唐。

但假如南唐真的逆襲成功,一統華夏。那人家李昪說是李唐的後人他就是李唐的後人。人家的大唐就是大唐的延續。

可惜李昪志大才疏,繼承人李璟也是窮兵黷武,不但沒有讓南唐蒸蒸日上,反而國力被牽扯越來越弱。那自然人家就不承認你所謂的李唐繼承人的身份了。

想姓李,你也配?這是後續的郭榮和趙匡胤面對南唐的想法。而南唐最後失敗了,即使你真是李唐的後人又如何,就像康熙說朱三太子是假冒的一樣。說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丁強888


除了皇帝都姓李,國號就叫唐以外,沒有任何關係。

大唐

開國皇帝是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父親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唐國公李昞,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信子女,李淵晉陽起兵後,建立大唐,國乍289年。

南唐

開國皇帝是唐烈祖李昪, 史書記載“徐州人也。世本微賤。”,其養父是五代十國吳國大將徐溫養子,後掌權吳國大權後,李昪稱帝,國號齊。後改唐,國乍39年。


古代的國號,重名的很多,大唐的皇族基本都改姓或者被屠了,黃巢起義時,起義軍對李唐皇室就開始屠殺,後權臣朱溫篡權,將唐昭宗殺害,後又將李唐後代子孫都殺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一家也被朱溫毒死。

後來的李昪不是因為想重和唐朝重名,而是由於地理原因或者政治因素所導致的,只是恰巧這個南唐國主也姓劉而已。


曹老師xixi


並沒有關聯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南唐雖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

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南方下著雪


按南唐官方自己的說法,當然是有關係的,939年,徐溫的義子徐知誥恢復本姓李,又改名為昪,並建立唐國,當皇帝依例立天子七廟以正名份,便自認是唐憲宗李純的兒子李恪的後人,說那是他的四世祖。於是立唐高祖和唐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李恪為孝靜皇帝,廟號定宗;曾祖李超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祖父李志孝安皇帝,廟號惠宗;父親李榮為孝德皇帝,廟號慶宗。這麼一來,南唐便隱然以唐朝的繼承人自居,雖未能全統宇內,卻是正統在南方。但細究起來,李昪的唐室血統是存疑的。

李昪追認的祖先,唐憲宗李純是唐朝中期一位有為君主,在位期間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任用杜黃裳、裴度、李絳相繼為相。平定了四川節使度劉闢、鎮海節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鎮,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並且使藩鎮相繼降服,歸順朝廷。後期服用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宦官集團又分為兩派各自擁立皇子,造成繼位後事震盪。作為李純的第八子李恪,在史書上記載卻是沒有兒子就死了。

《新五代史》: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時淄青節度使李師古死,其弟師道丐符節,故詔恪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以師道為留後,然不出合。長慶元年薨,無嗣。

如此看來,南唐李昪追認是李恪之後,恐怕是借屍還魂,連史載也懶得查,或者當時尚未對唐朝史書進行具體歸納,不小心認了一個絕後的皇族為祖宗。但在《舊五代史》上,卻說李昪是認唐玄宗之子永王璘這一系的,這就較難考證了,畢竟年代久遠,皇族中人滄海遺珠也說不定。

而從出土的李昪之孫李從浦墓誌銘《宋故左龍武衛大將軍李公墓誌銘》所寫來看,南唐自認是李恪之後可能性最大,前後結合,可知是冒充的,屬借屍還魂,這樣的做法在古代常見,比如五胡亂華時的劉淵,還自認是劉邦後人,聚攏懷念漢朝的人心,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