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怕和父母講話?

跟我同城的高中同學w發來微信,問我有沒有時間喝酒。w幾年前因為工作跟父母鬧翻,今年,是她不過年的第三年。

w平時不出門,宅在家裡看電影看劇,接各種商單,為新上映的影視劇寫影評。因為寫得快又文風犀利,收入還不錯。之前,她在一家外貿公司當翻譯。

辭職第一年,她過年回家。年夜飯桌上跟家人坦白了在家工作的事情。父母聽了震怒,認為她不務正業,應當趕緊找份穩定發工資的正經工作。不然,就趁早回老家考公務員。父母不理解她,話不投機,w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買票返程了。

像w這樣跟父母鬧掰的年輕人不算多,但是跟父母很難溝通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怕和父母講話?


在外工作,回家過年,體貼父母噓寒問暖的年輕人,常會感到頭痛:即使每次開開心心回了家,過不了幾天也會因為跟父母聊不到一塊兒而產生深深的倦怠。

聊不到一起的話題很多:

為什麼不能早上八點就起床?

為什麼在家還總是叫外賣?

為什麼要在家裡養貓搞得亂糟糟?

為什麼還不從大城市回來?

為什麼不考銀行考公務員?

為什麼辭掉穩定的工作出去創業瞎折騰?

為什麼對上次安排的那個相親對象不滿意?

為什麼還不結婚?

為什麼買房不寫兩個人的名字?

為什麼結婚都一年了還不生孩子?

……

只要我們還是他們的孩子,不管年方几何,不管處於人生哪個階段,不管個性素養怎麼樣,總有解不開的矛盾橫亙在我們和父母之間。

上面的十大詰問,換成是朋友來問,我們可以輕易應對。或玩笑搪塞,或真誠剖析,解釋通了就交換個“你懂我”的眼神,解釋不通也可以有“雖然我還是不明白你為什麼這麼做,但作為朋友我挺你”的默契。

但是為什麼,到底為什麼,跟父母溝通就這麼難?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怕和父母講話?


一是我們跟父母之間,沒有足夠的邊界感。

父母養育我們長大,見證我們成人。但無論我們年紀多長,在父母眼中,可能都是昨天那個襁褓中的小嬰兒,需要他們悉心的愛護和支持。

但是父母忘了,人是獨立的個體,特別是當孩子成為成年人以後,邊界顯得十分重要。

這個邊界不是說劃清界限,永遠不再多問多關心多插手。而是尊重個體的差異,理解個人的意願,儘量保留父母與子女間的分寸感。

不隨便進父母的房間,不無緣無故對父母生氣,尊重父母的情感選擇,不強迫父母給自己買房,是子女對父母的邊界感;不強迫子女必須子承父業或者子承父願,不強迫子女必須多大年紀戀愛結婚,不強迫子女必須出人頭地,是父母對子女的邊界感。


二是再理智的人,在家也不能只講理不顧情。

從小父母教我們識字明理,我們學會正直誠實講道理。但說實話,如果跟爸媽在家講道理,恐怕只會換來一句“翅膀硬了是吧,都學會教育爹媽了”的責難。

在外可能是警察是法官,在家對待家人也只能講清理不講法理;在外可能是領導是老闆,在家對家人不可能只談規定不談人性;在外可能是甲方掌握話語權,在家不可能拍腦袋隨便提需求。

跟家人不能硬邦邦講道理,用血緣之間的愛來包容才是通行法寶。包容的前提是真的希望對方好,而不是希望對方照自己的意願做才好。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怕和父母講話?


我另一個朋友s,上大學的時候,她想去北京,爸媽想讓她留在本省,爭執過後,她聽了父母的話。畢業時,媽爸又一次為她安排好了去路,希望她能留在本市,考一個穩定的事業單位。

這一次s拒絕了,她覺得留在父母身邊永遠不會長大,於是悄悄往北京投了簡歷,拿到offer就入職了。

父母氣壞了,前半年每次給她打電話都是催她辭職回家,微信上給她發的也都是各類公考報名消息。s看在眼裡,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能更加賣力工作。

轉機在某一年春節,s爸爸突發疾病住院。她第一時間送醫院,並在醫院跑前跑後,而以前在父母身邊的她都是被照顧的那一個。媽媽看著冷靜利索的她,感慨說了句“s,你長大了。”

從那之後,爸媽電話裡聊得內容不再是勸她快點回家,而是“要照顧好自己,要好好工作~”

強硬帶來對抗,理解指向包容。

大多數時候,父母並不是想要我們按他們的指示過一生,而是希望看到我們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有個保障。

早日成家也好,找個穩定的工作也罷,是他們覺得安心所在。

如果不能順著他們的心意,只能努力向他們證明:你看,我真的可以過的很好。

留言說說父母最不能理解你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