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刚来成都打拼的年轻人

90%都会来到“大中华区域”

释义:“大中华区域”,指容纳众多“蓉漂”的大源、中和、华阳及其附近片区组成的生活带。


在“大中华区域”,火三轮和豪车齐开,摩天大楼和拆迁旧房并存,是城南最矛盾的板块,也是高新最有生活气息的街区。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01

城南“蓉漂”的避风港


195路从自己身边缓缓开过,李涛并不想快跑几步去追车,等等就等等吧。因为在公交车上封闭而摇摇晃晃的二十来分钟可以让他暂时放空,想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听一听音乐。


成都其他区的老百姓生活中那份属于成都范儿的安逸、悠闲,在城南,真的特别少。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李涛住的中和算是高新区时间过的最慢的地方,回家后没什么特别的娱乐方式,在床上躺着打打游戏,虽然中和的娱乐活动并不丰富,但他希望,时间流逝的更慢一点,在自己合租的小屋能多待一会儿,下班后踏入这块相比对岸显得平静的土地,就有一种安心感。一到上班时间,他就得回到恨不得每天48小时的节奏中。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在高新区找了份朝九晚六的工作的王婧非常羡慕同在成都的大学室友,大学室友经常出差,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了个遍,而自己则待在华阳一个合租屋里,与室友们相顾无言。明明同是在成都,怎么自己从来没有好好感受过这座城市?她看着大学室友的朋友圈定位,默默点了个赞,不再说话。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刘乔出了地铁口,刚好赶上饭点,烧烤料的香气混合着一丝油烟钻进了鼻腔,狼牙土豆、凉粉凉面、手抓饼、烤面筋烤肉串,各有各的味道,且都不算贵。犹豫的瞬间,前面又多排了几个人。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刘乔从不羡慕金融城等地方的小资情调,她更喜欢老成都的人间烟火气,这里的套一价格是天府三街那里的一半,除了房子老些没什么缺点;早上她会和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拼个火三轮,免去了堵车和绕路的烦恼,能多睡20分钟;她不喜欢流水线式的工作餐,晚上一定拌碗凉面混凉皮提回家,伴着新更的电视剧慢慢嘬完,才是对工作了一天的自己的慰劳。周末去早市买点新鲜便宜的蔬菜水果做饭,下午去公园散散步。


她工作在天府三街,却觉得大源村才是自己的归属。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刚来软件园上班1个月,在尝试过所有出行方式后,在华阳附近租房的设计师小张,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除了地铁,单车是这里最快的交通工具。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小张还记得,第一天上班见到505路公交被人拥簇的时候,各个都身怀绝技,等了几趟公交,也没找到个下脚的地方。


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小张终于得出了既快又便宜的出行方式:骑车到地铁站,乘地铁到金融城,再骑车到公司。虽然流程繁琐,但性价比最高。


下班也是如此。


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南门“蓉漂”的缩影。


2015年,双流撤县变区,把原本属于双流县的华阳部分区域、中和、大源村划到了高新区,“大中华区域”就此形成。


在日新月异的城南,大大小小的新型公司遍地开花,就业机会也如满天星斗,甚至好些在市中心扎根多年的企业,也纷纷搬迁到城南,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来自成都四面八方的人迁徙到了这里。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在成都一路向南的开发浪潮中,一度被遗忘的华阳和中和,成了城南“蓉漂”的天堂。


对初到软件园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离得近,价格便宜的中和、华阳和大源村就成了理想的住所选择地

,在“大中华区域”居住的时光,似乎也成为了高新区的上班族们人生中所必不可少的一段岁月。


租户越来越多,“大中华区域”就成了高新区的“睡都”


每天早晨,城南白领和程序员们从“大中华区域”出发,骑上共享单车、坐上公交车、奔向地铁站,30分钟后,就化身国际城南的精英。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夜幕降临,他们带着饥饿和疲惫回到租住处,享受小区周边的低物价,好好地和朋友们扯龙门阵。


上班在高新,租住在“大中华区域”,一半是星光熠熠的梦想,一半是30岁之前想要实现梦想的动力。


相比起来,“大中华区域”本地居民的生活就惬意多了,手握几套房产,租给来城南打拼的“蓉漂”。在程序员们还在修代码的时候,本地居民的夜晚属于广场舞。


一边是过着“双城”生活的“蓉漂”,一边是乐得清闲的本地人,共同组成了这个城南的理想地。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02

生活本真的滋味

周围的配套给力


比起被包围在高新区各种“世界500强”“中国500强”,A、B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大中华”这三个地方却有种城南难得一见的老成都韵味。


你可以吐槽它的道路不宽、高峰期拥堵,但正是这种街坊式布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传统的 “ 成都范儿 ” ,就这么与国际化现代化和谐并存。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晨起结伴买菜的老人,拿着包子油条的上班族,接孩子放学的自行车篓里放着晚上要煮的菜,加班回家路上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夜市菜肴……汇集成“大中华区域”人生活的最本真的样子。


在这里,你能看到城南为数不多的旧时房屋,纵横向交错的电线,带着时代的气息。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大源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中和


软件园程序员们的“深夜食堂”藏在一条条小巷里。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大源夜市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华阳美食街


火三轮是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之一。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在寸土寸金的城南,大中华区域的物价让在这里生活的人幸福值都要高不少。


菜市场暗藏着高新区的人间烟火,生鲜肉味、蔬菜的泥土味、剁肉声、吆喝声浸润其中,每一处景都是真实的生活。


猪肉摊的嬢嬢吆喝着:“都是新鲜的猪肉。”相比那些生鲜超市,这里要更纯粹。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摆放的整整齐齐的蔬菜让我们找回了生活的轨迹。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天气好的时候,在路边支起几张桌子,泡上一杯清茶,与邻居打一下午牌。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大中华区域”是高新人的后花园,大源中央公园、天府公园、南湖公园……在绵延的绿道间漫步,邂逅一份沁人心脾的绿。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在“蓉漂”们享受老成都韵味的同时,本地的居民也享受到了隔壁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商机,城南的商业、医疗、教育、交通资源也被带进了这片区域,妥妥满足生活的更高需求。


大源坐拥世豪广场、伊藤购物中心、建发鹭洲里等商场,享受着顶级商业配套;蓝润置地广场屹立于地铁一号线华府大道站旁;喜港城购物中心的投运,给中和的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2019年底地铁5号线的开通,将华阳和大源的重要地标与主城区串联起来,2020年即将开通的6号线一、二期经过中和板块,陆肖站TOD带来的红利,将让居住在中和的人生活更加便利。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大中华区域”

它是城南人奋斗的前沿

也是城南人怀念的“原乡”


未来的大源村、中和、华阳

将跟随高新区飞快的步伐迅速发展

一边是烟火味的旧城老记忆

一边是无限好的新城新未来

这里无论是你居住的避风港

还是匆匆一瞥的地方

都是生活最值得期待的模样


城南的“蓉漂”,都有一段属于“大中华区域”的故事



- THE END -

图丨部分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