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史上最長的牛市”與絕大多數美國人無緣


美股“史上最長的牛市”與絕大多數美國人無緣

​美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由於美國的散戶投資者歷史上也同樣是損失慘重,所以散戶投資者逐漸開始依靠機構投資來理財,譬如通過各種基金進行投資,但是美國的各種基金的收費情況不同,一般要收取管理費,還要收取業績分成等,所以投資者最後得到的分成很有限。

在美國股票市場當中,基金經理會向其管理的基金收取一定的費用,收費結構是比較複雜的,一般來說,大多數基金經理會收取以下一些費用,申購費、管理費、業績分成,還有的基金會收取贖回費,越是比較好的基金,收費往往就會越高。因此最後的市場盈利基本上都被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瓜分了,投資者能夠獲取的收益很少。

舉個例子,美國學者曾做過調查研究,在1998~2010的對沖基金回報中,對沖基金經理獲取了這些年來全球金融投資回報總額的84%,組合基金獲取了另外的14%,而投資者最終只獲得了2%的收益。近些年來隨著ETF指數基金規模的擴大,基金收費等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從總的市場情況來看,利潤主要還是流入到華爾街的基金經理手中,多數投資者獲得的收益很有限。

即便在十年牛市行情之中,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跑贏市場,大多數美國基金的回報率都是低於市場平均回報的,每年虧損與清盤的基金也不在少數,所以美股漲的雖然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投資者難以獲利甚至虧損,而個人投資者由於擇時、擇股等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獲得的投資回報也有限。

由於歷史原因,美國投資者對美股具有恐高症,擔心股市過高會產生股災,所以在美股長期上揚過程中,股民們也是幾次下車幾次上車,屢次錯過了行情突破後的較大漲幅,這就大幅削減了投資者的收益率。

在今年的行情中也是如此,雖然美股在上漲,但是不少投資者卻提前減持,減持額度還是近些年來的高點。鑑於美國投資者對今年8~9月美國金融市場出現的高風險表示擔憂,所以不少投資者都被震倉出局,並沒有踏準這一波牛尾行情,因此收益率並不高。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當前的美國股市由於機構持倉穩定、上市公司回購、貨幣效應與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原因不斷走出歷史新高,投資者獲得了賬面浮盈,但是這些浮盈最終不是所有投資者都可以兌現的,如果市場出現投資者的集中兌現,那必然引發市場踩踏事件,股市就會一落千丈,所以從最終落袋為安的角度來說,盈利的依然將是少數投資者。

我們常常會看到美股市場的回報率問題,但是這個回報率與最終能否兌現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最終兌現利潤的恐怕還是二八現象,與多數投資者無緣。如果未來出現金融危機,那麼能兌現利潤的投資者就更少了。(本文系馨月說財經原創文章,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頭條號馨月說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