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產到戶,讓人民富起來了

我們村是1979年秋,開始實行土地包產到戶政策的,起初的模式還與今天的模式略有不同,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才到了今天的地步。

分田到戶第一年,獲得糧食產量巨增,可以說與科學種田、優良品種及化肥的應用,幾乎是沒有任何關係。一夜之間,是生產關係的改變,立杆見影,就從此再也不捱餓了。那一年,我12歲,給我的印象至今是揮之不去的……生產隊種的玉米缺苗,我與父親有過冒雨補苗的經歷,從此以後,種田不在像生產隊集體耕種那樣,缺苗秧的歷史過去了。這可是勞動生產的先決條件,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包產到戶責任制。過去的集體經濟集體負責,實際上是無人負責!到處缺苗無人管。

我的少年時代,最關注的是我們家的糧袋子,小小孩子,老是擔心挨餓受凍,生活無保障。小時候,不僅餓的常哭,而且冬季手腳凍得裂紋滲血,甚至潰爛化膿,屢見不鮮。沒吃的、沒燒的、沒穿的,一件衣服補補縫縫續著穿,這是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春季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提個擔籠出去給豬拔草(其實是貪玩),一路上左看右看,麥田裡燕麥(雜草)比麥子個頭高,數量多,全覆蓋。天啦!那簡直不是種麥子,而是種燕麥。而且全村所有麥田,都是如此。小時餓肚子的印象,記憶猶新!麥子苗還沒起身(長高)時,放學回家門鎖著,便去地裡找媽媽,發現村裡一片田地,一群婦女形成燕子飛行的形狀在除草。令人奇怪的事,雜草越除越多,一年又一年,都是這樣的。

記得分田後,開春我們一家人給麥地窩施肥料併除雜草,頭一年燕麥消除百分之八十以上,三年時間,基本沒有燕麥。試問糧食能不增產嗎!

集體勞動,施肥灌溉不到位,澆地總是一邊是旱地,另一邊是澇池,過去生產隊澆水,經常地裡沒水,路面澆的行人難通過。

鄧小平講,集體經濟吃大鍋飯,對先進的積極分子可以,對廣大人民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局部地區可以,全部不行。

我深刻的領悟到,集體生產勞動是出工不出力,共同混日子,共同度貧窮。平均主義難以平均分配,就經常出現吵架罵人、消極怠工,這個現象,比比皆是,不能一一再敘。

自從實行包產到戶後,生產隊長不用打鈴上工,早上不派工,晚上不記工,不分糧、不分草,農忙時節,不浪費和節省的工時,無法言表,也只有經歷著才感同身受。各人自掃門前雪,都把自己的莊稼地種得井井有條。精耕細作,日積月累,增產的糧食,不可小覷!

農村改革的成功,推動了城市改革。改革的全方位實施,包括化肥、農藥、優良品種的科技改革,使人民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機械化水平比過去更高,農民種田不再繳皇糧國稅。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農民離開土地,朝著更如美好的生活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