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提到“包產到戶”,人們大多想到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殊不知早在鳳陽小崗村於1978年包產到戶之前,桂林的龍勝縣已於1962年搞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包產到戶”行動,這一年,龍勝有半個縣的生產隊搞起了類似今天的土地承包性質“單幹”的“包產到戶”,在桂林、廣西乃至整個中南地區都掀起了巨波,甚至驚動了中南海。

但最終,“龍勝現象”卻在政治干擾下被迫“夭折”,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丁勵松後來在“回憶錄”中認為,如果不是形勢轉變,1962年的龍勝,或許可以為中國農村創造一個改革的範本,中國農村改革或許也會少走很多彎路,而1978年的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創舉,也很可能被提前十幾年。一轉眼時間已經來到了2019年,曾經的遺憾早已化作今日的輝煌,桂林的農業發展正在大跨步的進行著。

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見證者:潘廷志

68歲,龍勝縣都坪村委涼亭大隊村民,其叔父潘良模生前曾是涼亭大隊的隊長,也是1962年龍勝“包產到戶”在涼亭大隊的發起者和組織者,當年潘良模25歲,潘延志10歲,對當年發生在村裡關於“包產到戶”前後的一幕幕仍印象深刻。

 回顧:被饑荒逼出來的包產到戶

1962年,中南海曾為兩件大事而驚動,一件是來自中印邊境的槍聲,另外一件就是桂林龍勝縣的“包產到戶”。中央領導為此派出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等多位領導到龍勝調查,並先後形成兩份報告遞交中南海討論。調查報告一度受到毛主席和鄧小平的高度肯定,但最終,“龍勝現象”卻在政治干擾下被迫“夭折”,令人扼腕嘆息。

“其實我們涼亭大隊從1961年就開始嘗試著包產到戶了,到了1962年就開始漸漸在各家各戶推行開來。”回憶起當年,潘廷志坦言當時包產到戶是被認為破壞社會主義建設、抓資本主義尾巴的事,今天看起來是農業改革創舉的事情,在當年卻有著很大的風險,但這一切都是人們被饑荒逼出來的辦法。

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潘廷志說,當時大隊部設立有吃大鍋飯的食堂,但是糧食不夠吃,自己的外婆和家裡其他老人,在1960年饑荒的時候因為飢餓,只能經常摘些楊梅度日,特別是外婆,為了度日,挖草根煮著吃,不幸吃到了有毒的草根而喪命,家中其他老人也有人因飢餓相繼離世。而當時尚且年幼的潘廷志和更年幼的弟妹們不得不上山去挖蕨草根回家煮糊糊吃,日子過得十分艱難。面對饑荒,潘廷志的叔父、時任涼亭大隊隊長的潘良模認為活人不能讓尿憋死,隨後在1961年時候,開始組織在大隊裡悄悄嘗試著給農戶家裡按人頭分少許田地,讓農戶家自己種些水稻,自產自收用於活命。

潘廷志記得很清楚,當時村裡有25戶人,一戶人家一口人大概能分0.7畝地。這次大膽的嘗試讓村民們終於不再餓肚子了。在1962年,包產到戶就開始更加“正式”在隊裡幹了起來,村裡每戶人家都按人口分到了田地,一口人分到了大約1畝田一個人,交了公糧之後的餘糧都能自家用於度日。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一年,連自行車都見不到幾架的小山村,突然開進了很長的小車隊伍,“小車在村裡足足排了一里地長,我們直到現在也從來沒見過那麼多車的車隊。”潘廷志後來才知道,車隊帶來的是當時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等多位領導,當時陶鑄就住在都坪村瞭解當地包產到戶的情況,潘廷志清楚的記得,在瞭解了當地情況和聽取了彙報後,陶鑄說從目前來看這個辦法還是不錯的,還說這樣的辦法是“金線吊葫蘆”。

“實行包產到戶那兩年,我們村再也沒有餓死過人。”潘廷志說,這樣能自己種田、吃飽肚子的包產到戶,因為種種原因從被默許再到被反對,最終被批判為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是“單幹風”,最終下令禁止實行,龍勝這場轟轟烈烈的包產到戶行動也於1964年宣告“夭折”,此後,村裡走回了吃食堂大鍋飯的老路。[page]

成長: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龍勝的包產到戶“夭折”後的1978年,安徽鳳陽的小崗村的包產到戶改革成了後來推動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直接助推器。也是在龍勝現象“夭折”19年後的80年代初,桂林的農民才又開始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包產”的道路上,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改革。

1980年,桂林少部分公社的生產隊悄悄進行了“分田”,受到“不打壓不鼓勵”的沉默待遇;

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1981年,桂林郊區全面推開了“包產到戶”的改革。

後來,這些“大包乾”被定性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了中國大陸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桂林的農民們認為,從這以後,農村才開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誰也不願再回到“包產”之前。

那一年的春天,“分田”很快就完成了。趕在春播前,人們以大不同以往的極高的積極性投入了田間勞作。“大包乾”,還從農村蔓延到了桂林的城市,桂林許多企業在這一年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制。而對於桂林城市居民來說,可以吃上農民挑來的“新米”,可以聘請農民工做些活兒,正是因為農村“大包乾”後糧食產量的提高,農民自主性的提高。

桂林的農村經此轉折之後的變化,也對整個桂林城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後,桂林的農民們又經歷了廢除農業稅、新農村建設等新政策,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而當年勇為人先最早發起“包產到戶”的龍勝縣,在農業改革的春風下也開始了自己的成長,特色農業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記者從龍勝縣農業局瞭解到,該縣以地靈紅糯為代表的特色優質米規模發展,如今在龍勝樂江鄉地寶片和平等鎮的廣南、平等、龍坪等村種植紅糯和大糯5000畝。

以羅漢果為代表的山區特色經濟作物已成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龍勝羅漢果生態環境良好,品質佳,種植面積如今已達3萬畝,年產果2.4億個,年總產值1.2億元左右。作為龍勝傳統特色農產品,龍脊辣椒種植穩步發展,2018年種植1.5萬畝,產值7500萬元;利用高山氣候發展夏秋西紅柿、蘿蔔生產,生產的西紅柿、蘿蔔生態環保,品質佳,是龍勝對外鮮銷的主要蔬菜品種,2018年種植西紅柿10000畝,預計產值8000萬元,高山蘿蔔4000畝,預計產值2000萬元。同時積極調整水果品種結構,重點發展百香果、柑桔新品種等新優特色水果生產,百香果種植1.5萬畝,預計產值9000萬元。2018年種植柑桔新品種3000畝,累計更新1.5萬畝。

2016年至2017年,在創建了龍勝縣高山綠園生態農業核心示範區、偉江鄉甘甲生態養殖示範區、廣昌茶葉核心示範區、龍勝縣龍脊休閒農業示範區、龍勝縣勇愛有機油茶示範區的基礎上,龍勝·龍脊梯田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提質升級為自治區3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龍勝勇愛有機油茶示範區提質升級為桂林市市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龍勝縣布尼梯田花卉種植示範區、樂江鄉紅糯農業示範區提質升級為縣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6個:龍勝鎮平野河谷生態農業示範園、龍勝縣泗水裡駱林場禿杉示範園、平等鎮龍勝大糯農業示範園、龍勝眾誠香芋示範園、龍脊鎮瑪露百香果種植示範園、瓢裡鎮富群沃柑示範園。今年以來新增合作社58個,全縣合作社總數404個,全縣家庭農場33個,市級龍頭企業8家,示範合作社21家。通過企業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引導和組織農戶發展農業產業,帶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發展: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現代農業大踏步前進

如今,特色農業、現代農業高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進行提升。龍勝利用自身特有的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目前已有黃肉牛、菊花、龍脊辣椒、竹筍、青錢柳、茶籽、羅漢果、蒲公英、葛根、雞(鳳雞)、雞蛋、地靈花豬、茶油等15個農產品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龍脊茶葉、龍脊辣椒、鳳雞、翠鴨、地靈花豬、龍勝紅糯等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龍脊梯田農業系統續獲得“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後,今年又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證書。

農業特色品牌也在積極創建著,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全力推進,目前龍勝已有8個農產品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龍脊梯田農業系統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證書。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和合作社參加農產品展銷會,擴大宣傳龍勝特色、生態、有機農產品,並引進電商銷售平臺,多途徑、多渠道開展優勢農業品牌的打造和推介。2018年龍勝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295億元,同比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640元,同比增長10.1%。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6.5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8.5萬畝(超級稻7.4萬畝,超級稻面積佔水稻種植面積的87%),玉米3.6萬畝、紅薯1.6萬畝、其它雜糧2.8萬畝;預計糧食總產7萬噸。

龍勝的農業大發展也是桂林的農業大發展的縮影,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的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呈現突破式轉變發展,農業經濟和產品結構大幅調整。

記者從桂林市農業局瞭解到,從建國之初,以糧食為主的農村人民公社分配種養農業,到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由傳統經濟向商品農業經濟轉軌。特別是十八大以後,建立了以市場主導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始發展以圍繞糧食、水果、蔬菜、食用菌、富硒農業、休閒農業等“10+3”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逐年增長,農民的收入節節高。201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626元,比1958年的57元提高了256倍,農村貧困人口逐年減少,一個個生態文明小康村、新農村拔地而起,桂林農業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糧食生產由最初鐮刀犁耙的農耕變成現代機械化運作,糧食生產由一造變二造,再到現在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大力示範推廣超級稻,由1958年糧食總產量只有77.3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195.79萬噸。灌陽縣“超級稻+再生稻”示範基地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稻高產攻關示範基地之一,2010年開始實施,到2017年灌陽一季稻加再生稻畝產已經突破1500公斤,實現了“噸半稻”夢想, 再創世界紀錄。水果產業的水果產量和品種由建國之初的極度匱乏到2018年的“蔬果飄香”,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361.02萬畝,水果總產量539.74萬噸,總產值160.47億元。目前,全市80%以上新農村示範村和現代農業示範區都以果蔬為主導產業,水果面積、產量、產值等各項指標居廣西第一,其中沙糖橘、金橘、柿子,規模總量全國第一,柑桔、葡萄、桃、梨等總量廣西第一。蔬菜產業也得到長足發展,打造了湘桂通道蔬菜產業帶,建設常年蔬菜生產基地、“南菜北運”基地和“西菜東運”基地,發展以靈川縣、六大城區為主的四季蔬菜基地,以龍勝、資源、永福為主的山區反季節蔬菜基地,以荔浦、平樂、陽朔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2018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297.79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450萬噸。

細數桂林“第一次”丨1962年桂林搞起了第一次“包產到戶”

建國之初,桂林的農業生產主要以生產隊的形式發展生產,十八代以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壯大起來,新型職業農民、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等已成為現代農業主要生產者。農業生產由農村人民公社分配種養,到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再到現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農業發展一步步提檔升級。至2018年底,全市共認定各級示範區(園、點)959個;其中,區級示範區29個,市級示範區39個,縣級示範區71個,鄉級示範園226個,村級示範點594個,各級示範區(園、點)總數排名全區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