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范成大与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

一个是居庙堂之高的当朝重臣,一个是处江湖之远的旷世才子,范成大与姜夔这两个看上去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人物,却因为诗词走到了一起。虽然范成大年长姜夔近三十岁,但诗词上的共鸣却成就了二人的友谊。“新诗如美人,蓬荜愧三粲”是范成大对姜夔斐然文采的赞许,“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是姜夔对范成大归隐田园的向往,相聚之时,姜范二人“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寄情山水,对酒当歌,而当范成大去世后,失去知己的姜夔也只得留下“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的空想。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契机,让姜夔与范成大跨越年龄的代沟,成为如此要好的忘年之交呢?

戏说范成大与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


石湖居士范成大

在宋光宗的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91年,冬天的某一天,江南这个地方大雪纷飞。姜夔就坐了船从浙江的湖州出发了,那么他此行要去哪里呢?苏州,具体来说是苏州郊区的石湖。那么几天之后呢,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姜夔就上了岸,先绕过了一大片的梅树林,眼前就出现了一座气势非凡的别墅,这个地方他熟悉的很,因为来过几次。那石湖别墅的主人是谁呢?当然是石湖居士,范成大。范成大这个人仕途比较顺畅,曾经一度做到了参知政事这么一个职位,那么退休以后住在哪里呢?当然是住回苏州。到了苏州,他营建了这座石湖别墅。姜夔反正也没工作,范成大也是退休在家,所以姜夔在这个石湖别墅一晃就一个多月过去了。到了这一天,除夕将近了,所以他就对范成大说,我在这里待的时间也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真的是快乐无比。但是春节临近,我也不能再打扰你了,我也得回去了。范成大就对姜夔说,他说这一个月真的是我平生最快乐的一个月,但我也很清楚不能妨碍您回去过年。不过现在雪后梅花正在竞相开放的时候,你能不能在离开之前填两首原创的小词。他说你填了这首词,你回去了,那么我每天看看你写的词,对词如对故人,我看着你的词我就想起了老朋友你,范成大说完以后也不容姜夔有什么迟疑犹豫,他直接就拿了几张纸放在姜夔的面前。姜魁一听,这范成大提的要求就是让他创制一个新的词调,然后来填词。他说这有何难呢?随手就来的。所以他对范成大说,你要我创制两首新的词调来填词肯定没问题,但是我想先给你说说我的想法。范成大说那你请说。他说前几天我们在范村一起赏梅,我听你吟诵起了北宋初年林逋的《山园小梅》里面的两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从诗歌来说是好的诗句,它同时也是种很好的词境,我要创作的两首词那就从这里面来想办法,来进行构思。范成大一听姜夔要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里面来构思,他当然也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姜夔笔下的“暗香”“疏影”

冬日里的石湖,寒梅怒放,大雪飘飞,湖光氤氲,暗香浮动,山之光,水之声,雪之洁,花之香于此相互交融,在这一方天地间,退隐闲逸的前参知政事范成大与才华过人的江湖才子姜夔面对而坐,谈古论今。其间姜夔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范成大安静等待,面带期许,二人一静一动,与身边的湖烟梅影相互映衬,远远望去,犹如仙境一般。那么眼前如此动人的石湖雪景究竟给姜夔带来了怎样的创作灵感,在这其中又承载着姜夔与范成大怎样的深厚友情呢?

姜夔退在一边,稍作深思,其实也没有用多少时间,两首词调加上词,就已经填好了。范成大细细地屏声静气地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喜欢。这个范成大光看歌词也不过瘾,他说我现在急着要听这个词了。我们现在看词就是翻开书本在读,但是宋代的时候不一样,这个词是要唱的,是要有音乐来伴奏的。所以范成大就把家里的乐队跟歌者都请了出来,然后就把这两支曲子演奏好几遍。范成大说词调一流,词也一流,但是这两首词的词牌叫什么呢?你好像还没有命名,你刚才提到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帮你把这两首词的词牌命名好了,不如一首叫《暗香》,一首叫《疏影》,怎么样?姜夔一听,他原来只是想在这两句诗里面来进行创作,还真没想到词牌从这里面直接地来取用,但是范成大取出的这四个字那简直是精妙无比。那姜夔说,一锤定音,我们再也没有比这两个词“暗香”跟“疏影”更好的词牌名了。

范成大是位梅花研究者

范成大接着说,他说这两首词,我刚才说了,旋律好听,歌词动人,但是你如果一定要我来评出一个高低的话,我还是觉得第一首《暗香》写得更好。范成大是比较挑剔的,像《暗香》这首词,就是再挑剔的范成大他也觉得挑剔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这首词当然是值得我们来关注的,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

《暗香》 我们看完了这首词以后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这首词的核心肯定是梅花。姜夔与范成大共处的这一个多月,只要天气稍微转好了,有的时候是白天,有的时候晚上,他们都会在石湖别墅的周围以及在隔河对面的范村去欣赏梅花。石湖旁边有个叫玉雪坡,那上面被范成大种满了梅花,然后隔河的对面有个地方叫范村,他花钱把这个地方买了下来,把这个地方的三分之一也种上了梅花。大家不要认为范成大只是在行为上在实践上喜欢梅花,他还是一个梅花的研究者。

姜夔与范成大面临离别

他写过一本专门的叫《梅谱》,对于梅花的各种来源各种特征都有一个比较细致的描写。所以姜夔很清楚范成大的爱好,临别之际,范成大让他填两首词,要求是原创,其实并没有说你一定要以梅花为主题。但是姜夔了解范成大,你这个词要让范成大喜欢的话,以梅花为主题一定是最讨巧的一个办法。


戏说范成大与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

那么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的此前他与范成大一起在月下赏梅 闻梅这么一个经历。“算几番照我”我们多少次地听着夜晚清幽的笛声,然后看着月光下美丽的梅花,然后闻着梅花淡淡的香味,有的时候觉得一枝梅花特别好看,然后把树枝拉低,然后摘下一朵梅花放在手上来轻轻地闻,静静地欣赏。那么上阙从“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我们肯定知道他是写的过去,我们看下阙。“江国正寂寂”我们只要看到“江国”就是指的江南水乡,“正寂寂”就是现在正是非常安静的这么一个时候,写现在,上阙写过去,下阙写现在。“叹寄与路遥”这句话我们看上去像一句大白话,其实里面有典故。什么典故呢?南朝有个诗人叫陆凯,那么他生活在江南,他有个很好的朋友叫范晔,他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远在长安的这位好朋友范晔,他就想朋友离得这么远,我江南此时此刻也是冬天,我能够寄给我的老友的大概也就是梅花了。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诗歌,来表达了自己想寄梅花的这么一个情怀。其中就有两句,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也没有什么别的,所有只有梅花,所以我就姑且把江南的这枝梅花来寄给你,其实这个梅花传达的是一种友情。姜夔用这个典故当然是从范成大这个角度来说,意思就是说我马上要离开苏州了,我相信你会一定想着我的,也许想寄一枝梅花给我,但“叹寄与路遥”,可能路虽然远,你不一定寄,但是想着我就足够了。这就是两个朋友之间,深入地了解对方之后自然而然来的一种自信。但想着要离开,要离开苏州这个地方,一束一束的花开,心里面还是万分地舍不得,所以后面是“翠尊易泣”。什么叫“翠尊”呢?原来是指的绿宝石来做成的酒杯,这里是指的酒了,所以在这么一个离别的时候,我喝着酒,我的情感就变得非常地脆弱,非常地敏感,所以“红萼无言耿相忆”。“红萼”“萼”就是花,红花这里是指的红梅,红梅它不会说话,但是它也知道我会常常地想念着它。所以这句话看上去是写红梅,但是这个地方写梅花与写人是一样的,所以我也会想着在苏州的范成大,范成大也应该会想着在湖州的姜夔。“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这里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他又想到自己以前在西湖,也是一个冬天,也是一个下雪天,跟朋友一起看花,非常地惬意,非常地快乐,但是最后也离开了。我现在在苏州跟范成大一起来看花,业同样地快乐,现在同样也面临着分离,所以人生的情况大概是相似的。见了面以后要分离,如果有缘分,分离不久以后又会再见面,这不最后两句说“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石湖范村的梅花这一个多月开得非常地热烈,但是现在也慢慢地开始凋谢了,花开花谢是一个自然的循环,姜夔在这里其实关注的不是自然的循环,而是说下一次我什么时候再能回来看到这满枝满丫的梅花呢?这是写的什么呢?这是写的未来,所以这首词既回顾了与范成大过往一个月朝夕相处的经历,又写了目前离别的这么一个感伤和对此后再聚首的这么一个期盼,这首词的结构的脉络就是这样。词写得当然是一流的,除了有现实中的梅花来作为一种实际的支撑,同时这也不是姜夔与范成大第一次见面,所以两个人的心性的相近从这首词里面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范成大与姜夔虽然年龄相差近30岁,但是他们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年龄就不是问题。

姜夔与范成大相识

姜夔少时孤独科第不顺,但生活的磨砺并没有让姜夔流俗于市井,反而是成就了他高洁的内心。“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他虽一介布衣,却有着胸怀天下的情怀。“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他虽半生穷困,但却有着如梦如幻的瑰丽想象。在姜夔的诗句中,无处逋体现着高洁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处世哲思。而与范成大的相识相知,使得姜夔的学养和心灵、情怀和境界、人格和品性都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那么身为一介布衣的姜夔究竟如何得以结识名满天下的范成大。在这其中又是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呢?

姜夔与范成大年龄相差近30岁,具体来说范成大生于公元的1126年,姜夔呢,生于公元的1154年,相差了28岁。那么从地缘或者说籍贯上来说范成大是苏州人,姜夔是哪里呢?姜夔是鄱阳人,也就属于江西的,他们也没有地缘上的这么一个亲密的关系。如果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呢?范成大才智过人,我们可以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参知政事。姜夔呢?这一辈子就没有当过官,诗歌标标准准的布衣。所以这两个年龄籍贯跟个人发展有如此大的差距的人,他们两个人怎么就成为了朋友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就必须带出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萧德藻。那么萧德藻他是来自于福建,他给自己起个号叫千岩老人。这个人生卒年不是很清楚,但是大概与范成大年龄相近,也曾经考取过进士,他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因为再加上地位跟年龄,所以也受到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杨万里大力提携姜夔

萧德藻诗歌大诗人,有地位有名望,姜夔也是写诗的人,所以姜夔就琢磨我应该去拜访一下这位萧德藻,姜夔就带上自己的诗集去拜见了当时担任长沙通判的萧德藻。然后拜见了以后,就把自己的诗集送给了萧德藻。萧德藻是个诗人,他是识货的。现在读了姜夔的诗,他一读他就喜欢上了。诗人惜诗人,他觉得眼前这个人诗歌写的这么好,他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此前姜夔应该说生活得很艰难,他的父亲曾经也是进士,也当过官,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了怎么办呢?他就跟着已经出嫁的姐姐,差不多度过了十年的时光,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二十岁左右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觉得我光待在姐姐家也不是个事情,我应该去走出家庭,来结识更多的才俊之士,来为自己赢得一个更好的一个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话在江淮和江南他大概又游历了十年的时光。

萧德藻非常欣赏姜夔,他也知道姜夔没有一个稳定的居所,所以他就把姜夔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他就觉得像这么一个才俊,总留在自己身边也不是个事情,所以要把姜夔要推到一个更高更远的一个舞台。他先介绍姜夔去拜见在杭州的杨万里,杨万里对萧德藻的推荐很重视,他见了姜夔,读了姜夔的诗之后,这个杨万里就对他的儿子说,不要说你比不上这个姜夔,连我也比不上这个姜夔呀。所以杨万里这么一个长辈说出这样的话,那当然是大力地提携的意思。杨万里也觉得如果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的话,你应该去拜见在苏州的范成大,但是你怎么去拜见呢?你如果没有人介绍去拜见,可能有点冒昧,我给你写两首推荐的诗。你带着我的推荐诗去拜见范成大,范成大一定会好好地接待你。

杨万里写的推荐诗我们看几句。《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君不离口”我的朋友夷陵,当时长沙通判的治所在那个地方,萧太守就是萧德藻,“逢人说君不离口”他先把萧德藻抬出来,不是我杨万里说这个人了不起,萧德藻逢人就说这是一个年轻才俊。他想对范成大说我推荐过来这个姜夔,不是我有什么私心,萧德藻推荐的力度比我有过之无不及。“翻然却买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所以就说你坐着船去苏州去参见,“参石湖”石湖就是石湖居士,范成大他的号就叫石湖居士。

那么姜夔带着杨万里的推荐的诗,就去拜见了在苏州的范成大。姜夔第一次到苏州拜见范成大,大概是在宋孝宗的淳熙十四年,因为萧德藻杨万里此前就对范成大推荐过姜夔,所以他们见面之后也果然一见如故。那么第一次见面之后范成大对于姜夔有什么印象呢?“参政范公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姜尧章自叙》“参政范公”参知政事,“范公”就是指的范成大,“以为翰墨人品”“翰墨”就是文笔,文采,人品不用解释,说这个人的人品跟文品都“似晋宋之雅士”。我们如果不了解南宋人的这么一个语境的话,我们看这段话,可能还看不出里面的微言大义,其实我们对南宋的诗文读多了以后,我们就知道南宋的这些诗人,他们非常追随非常崇拜的就是这一个时期的文人的风采跟文学的风采,这是他们的偶像。那么范成大一见姜夔说你就是好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你写的文学就好像是那个时代的文学,这个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戏说范成大与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

范成大的生日正好是六月,我刚才说春夏之交,因为具体的日期我们判断不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姜夔这次去正好碰到范成大过生日。过生日当然得有所表现,姜夔果然写了一首《石湖仙》,你看这个词牌就叫《石湖仙》,就直接针对着范成大来写的。《石湖仙》我刚才把“似晋宋之雅士”简单解释了一下,如果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述什么叫“似晋宋之雅士”呢?那姜夔的这四句那就完整地体现了这么一个晋宋雅士的神韵与风采。这里面有个“鸱夷”“鸱”其实是种鸟,《山海经》里面提到,一首三身,一个头三个身子,那么这里的“鸱夷”是指的谁呢?是指的范蠡。范蠡功成身退之后改了自己的名字,叫鸱夷子。所以“石湖仙”这个老人,有仙风道骨,已经远离了世间的功名利禄。他说你像当年的范蠡一样“翩然隐去”,功成身退,不居功不自傲,是过自己想过的日子,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当年的范蠡是这样做的,而今天的范成大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浮云”也就是把一切都看成是虚幻的,我只爱眼前的。“绿香红舞”是指的什么呢?当然是指的梅花或者是其他的花。这几句诗把范成大晚年的心境跟兴趣爱好都写出来了,范成大读了这样的诗歌他一定喜欢得不得了。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姜夔再度来拜访范成大,同样是个下雪天。所以姜夔与范成大的缘分除了梅花还有雪,姜夔写了一首《雪中访石湖》这首诗歌,那么对于范成大的人品、学问、诗词都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范成大读了姜夔的诗歌,虽然有点惭愧,但是更多的是高兴,所以很快就写了一首和诗来送给姜夔。《次韵姜尧章雪中见赠》这首诗我读得有点吃力,我相信大家听得也有点吃力,吃力的原因是因为里面用了不少的典故。其实这首诗歌的前四句基本上是由宋代的诗人张元的《雪》诗,就从这首诗歌里面来的。张元的《雪》诗里面有这么两句“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两句什么意思呢?古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他们认为古代要下雪之前,一定在天宫里面发生一场激烈的战争。那些被天兵天将打败的这些三百万的将士,他们就像玉龙身上的鳞甲,洋洋洒洒地飘洒在空中,那就是雪。后面“当时访戴舟,却访一寒范”这句话用了一个典故,同时也表达了什么呢?表达了范成大的谦虚和低调。

“当时访戴舟”这个典故在《世说新语》里面,说王子猷这个人当时居住在山阴,那么有一天下雪,半夜里就醒了,醒了以后推开窗户一看,外面是白晃晃的一片,他觉得这个很有诗意,他就吩咐下人备好酒菜,同时拿了一本诗集过来读,他读的是谁的诗呢?读的是左思的《招隐》诗。一边喝着酒,一边读着《招隐》诗,他想起了一个人,谁呢?好朋友戴安道。但是这个人不在身边,在哪里呢?在山阴下面的剡溪。因为想朋友,诗人嘛,相当地感性,所以他让下人备好了船,连夜就从家里面坐船去几十公里之外的剡溪。经过大半夜的这么一个行程,天亮的时分终于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但是这个王子猷没有上岸,而是掉头就回到了自己的山阴的老家。后来就有人问他了,说你不是要去看这个戴安道吗?你坐了船,也到了他的家门口,你怎么不上岸去到他家里坐一会儿呢?大家知道王子猷怎么回答的吗,他说我想去见戴安道的时候我心里面满怀着兴致,但是到天亮到了他家门口的时候,我兴致没了,我兴致没了我还要敲他的门我还要见他干什么呢?

所以范成大把姜夔来拜访自己,就把它比喻为王子猷来拜访戴安道,但是他说“却访一寒范”我不值得你这样来拜访啊,人家王子猷想拜见的是个高人,我又不是高人。所以我说他谦虚跟低调在这个故事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新诗如美人,蓬荜愧三粲”这句话把它用直白的话把它翻译过来就是,我读了你这个诗,你真的让我蓬荜生辉。我们读范成大的诗歌,我们一点也看不到一个曾经的高官,一个长辈,有什么居高临下的地方,我们读到的是他对年轻人的赏识,以及把自己的位置摆低谦虚低调的这么一个特点。

范成大去世之后,姜夔写下三首《悼石湖》

无论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纯真童趣,还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恬适生活,在范成大的诗作中,无处不体现着他平和的态度和温润的性格。虽然在南宋诗坛名声斐然,但范成大却始终待人随和,而对身为一介布衣的姜夔,范成大也是青睐有加,寄予厚望。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生离死别在所难免,当范成大的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姜夔究竟会如何缅怀这位亦师亦友的故人?

姜夔认识范成大的时候,范成大已经62岁了,在于姜夔认识6年之后一个九月份,范成大因病去世了。范成大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及时地传到姜夔那里,所以三个月之后姜夔就想,我应该再去看看范成大,所以就一路颠簸来到了苏州。他这时候才发现石湖别墅虽然还在,但是石湖的主人已经去世了。望着人去楼空,想到曾经与范成大共同生活过的日子,情感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一连写了三首《悼石湖》的这么一个诗歌,“江山平日眼,花鸟暮年心”一个曾经的高官晚年隐居在家乡的时候,眼前看的就是江山花鸟,对人世间的纷繁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再也不关注了,是那种云淡风轻的这么一种感觉,那范成大也果然是。后来又写“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这是他们两人在一起时候的快意的生活。而眼前呢?他也有句子来描述,“遣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伏枕”就是生病卧床的意思,我接到了你的来信,你告诉我身体不好卧床了,所以我来,来看望你的时候只是一个空空的屋子了,没想到一病就不起。所以对于范成大的豁达的胸怀,对于姜夔与范成大一起共同有过的快意的生活以及在范成大去世之后自己的悲凉的心情,在这个《悼石湖》三首诗里面都有完整的体现。


戏说范成大与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

一位曾经的高官范成大,一位终身布衣姜夔,在他们的交往当中,音乐、诗词、梅花、大雪,这就是他们交往的重要的媒介,在他们的诗词酬唱当中,当然是有家国之忧,但是更多的是两个人性情的无限的接近,他们的交往是建立在心性的深度交融和审美上的高度契合,因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无论外面的世界有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友情都是不会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