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道可,道非,常道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道可,道非,常道

大部分書將老子的道德經斷為“道可道,非常道”。而我與白巖松老師一樣,認為他也可解讀為“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一個人認為這件事是對的,對他而言便是對的。道非,一個人認為這件事是錯的,對他而言便是錯的。常道,這便是常理。而我認為,不僅僅兩者存在是常理,兩者合理結合出現“1+1>2”的情況更是常理。

大自然亙古不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當你加入自己的思考與情感,那麼對個人而言便會產生不一樣的韻味,從而造就主觀上的不同意境,但不會影響著他們本身的實質,只會造就出主觀臆想與客觀實際的產物,如詩歌、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便是從中產生,使自己的情操推向更高的境界,使後人能從中品出百味。因此,“道可”,“道非”這類主觀印象因人而異,客觀事物與其結合,不僅各自的本質不會變化,還會形成令人驚歎的"奇觀",這便是常道。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不僅僅只侷限於主觀與客觀,還可用於主觀與主觀之間。“道可道非”,古往今來,何其多也。從傳說時代開始,黃帝周圍便存在著“道可道非”使其更好地進行決斷,一直到如今仍有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行著“道可道非”。當大家提出自己的“道可道非”時,不正是思維的火花相碰撞的過程嗎?正是如此,在歷史上留下的是明君們一個又一個準確無誤的指令,是哲人們一本又一本令人歎為觀止的著作,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在主觀之中體現的更是一種集體的智慧。將人們的“道可道非”綜合在一起,必然高於一個人的智慧,這也是常道。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道可,道非,常道

然而“道可道非”相結合並非總是能達到1+1>2的常道的,它是有條件的。像如今互聯網普及,“道可道非”隨處可見,不假思索的否認他人的“道可道非”與全盤接受他人的“道可道非”都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有思考地進行選取,合理的將眾人的“道可道非”相結合。可惜,現在能辨別“道可道非”是否具有價值是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一大難題。信息的泡沫化與快餐化,使人們的思維越來越趨於簡化,擁有理性彷彿成為了奢侈品,要求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保持著對“道可,道非,常道”的要求豈不太過苛刻。但我想,高速發展引起的思想畸形只是暫時的,正確辨別處理“道可道非”必然是時代的趨勢,尤其是在這特殊的時期下,這也是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千古不逝,其神愈琢愈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