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逢鄂必拒”湖北人復工難、回家難

【僑報綜合報道】近日,中國開始進入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兩手抓”的新階段。但是一些疫情期間不曾回過湖北的湖北籍人員,正面臨著社區不讓回、企業不敢用的窘境,甚至有些人即使提供了居住證明、健康證明、復工證明、手機漫遊記錄等個人記錄,也無法順利返程復工。

“湖北的不好弄,上報比較麻煩”

綜合北京《經濟日報》、人民網和中國青年網報道,胡一是湖北襄陽人,於1月13日赴港探親。在疫情暴發後,胡一計劃2月中旬回西安,去單位公寓自我隔離。但是事情並沒有像她想象那樣順利進行。“大概是2月11號,我通過西安市公安局的微信公眾號填報了個人信息。約兩小時後,收到工作單位所屬街道辦的電話,讓我不要回去。”

為了能順利回到西安,胡一提供了最近一個月的居住證明、健康證明、復工證明和手機漫遊記錄,但是得到的答覆依然是否定的。

之後,胡一打了十幾通電話諮詢西安市有關部門。“疾控中心讓問機場,機場讓問街道辦。街道辦說持湖北身份證的人不能回去。”

同樣因湖北身份證困擾的還有王曉一家。王曉的母親自2015年後便再沒回過湖北,但是找工作時卻因“湖北籍”頻頻被拒。“有的公司一聽是湖北身份證,也不查個人軌跡,直接說‘湖北的不好弄,上報比較麻煩,就暫時不要,後期可以再聯繫’。”

針對這一現象,網民也紛紛表示,自己過去幾個月沒回過湖北老家,卻因身份證是“42”開頭而受到“誤傷”,復工遙遙無期。

“一律勸返”不可取

疫情期間,各地嚴格防控、提高警惕是必要的,可是對湖北籍人員採取“一律勸返”的方式,不僅無助於防控大局,還會因措施擴大化而導致“誤傷”。

對此現象,中國青年網評論稱,在近期全面的防疫宣傳下,大多數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會盡量避免出行。而對於不少湖北籍人員來說,企業因其籍貫就拒絕返工、招聘等,會使他們面臨巨大的經濟負擔,讓家庭運轉難以為繼。

隨著防疫工作的深入和復工復產的推進,各個地區的措施也需愈加精細化、科學化和動態化,不能再仰賴“一刀切”的政策路徑。

目前,通過行程記錄證明、大數據監測等措施,瞭解返程人員的活動軌跡已非難事。每個人在疫情期間有無去過湖北,通過行程記錄一目瞭然,比通過籍貫辨別更為精準。對於返回社區的人員,也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合理分類、納入網格化日常管理,通過動態溝通機制協助其完成居家隔離、集中隔離等。與這些方法相比,視“湖北籍”為猛虎的措施就顯得太過簡單粗暴了。

用行動溫暖湖北籍員工

同樣是針對湖北籍的人員,不少地方和企業也傳達出了關懷和善意,緩解了人們的焦慮。

溫州市為湖北籍員工專設了2億元的企業留崗留薪補助,減少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此外,針對滯留在外地的湖北籍人員,倡導房租減免、租期延期,提倡遠程工作和延期還貸等方式,也是正視他們正常需求的良善政策。

深圳光明區也投入了3500餘萬元關懷湖北籍員工。由於此次疫情爆發地在湖北省,光明區希望企業能留住湖北籍員工、強化對湖北籍員工的人文關懷。

因此,區政府對中小企業有湖北籍員工未能返深上崗的情況予以專項補助。據估計,全區約有1.6萬名未返深的湖北籍中小企業員工,此項措施財政資金投入約3500餘萬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