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偽裝"過自己?原來他的"野心"居然這麼大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崇信佛教的皇帝,其中乾隆皇帝便是一位。只不過乾隆皇帝不同於以往的皇帝,或者禮佛敬僧,或者護持正法,或者施財施物,或者建寺刻經,乾隆皇帝還喜歡將自己塑造成為"佛"的形象,以供後人祭拜與信仰。

如今,乾隆皇帝的跟人偽裝佛像在一些唐卡繪畫中依舊存在,形象端莊威嚴,頗有一番架勢。很少有人知道,為何乾隆皇帝這麼偽裝自己的形象?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呢?受到佛教洗禮的清王朝統治者,為何費盡心機這般戲謔?原來,乾隆皇帝小心思裡面包含著大抱負!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具體的分析,來還原一個客觀真實的"歷史"!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清代繪畫

01、乾隆皇帝的書畫情趣:千古一代帝王,獨愛書畫樂趣

乾隆皇帝是清代入關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自幼便得滿漢名師教導,所以從小熟讀經典,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乾隆皇帝從小的書畫文化教育,離不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薰陶,這已經形成了具體詳實的清代皇家學習典範。在《清太宗實錄》中便有記載皇太極的命令:

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

清朝著名權臣趙翼、吳振棫等人都曾經記錄過清朝皇子讀書時的場景。而且,清朝對於皇子的教育十分嚴格,雍正皇帝就為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延請過多位老師,這些老師都是朝廷重臣或當世大儒。比如,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鄂 爾泰、蔣廷錫、邵基、胡煦、顧成天等。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清朝宮廷生活繪畫

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 即就外傅讀書。寅刻至書房,先習滿 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 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準散直。

乾隆皇帝就是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飽讀詩書,精研書畫。對於乾隆皇帝而言,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三位老師,分別是福敏、朱軾和蔡世遠。這些老師引領著乾隆皇帝深入鑽研書畫知識,而且乾隆帝十分感恩這些老師們。他曾經在《龍翰福先生》中懷念自己的老師福敏,稱自己的帝王基業離不開老師的扶持與協助,從老師福敏那裡"得學之基"。殷殷之語中,道出了綿綿深情,足見乾隆皇帝對於教誨自己的老師給予了認可與讚賞。

能多方誘迪,於課讀為長。餘初就外傅,始基之立,實有以成之。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乾隆皇帝 畫像

乾隆皇帝在讀書期間,一方面接受了嚴格的儒學教育,另一方面他還受到了嚴格的書法訓練。像康熙皇帝一樣,乾隆皇帝也喜愛"二王"、董其昌這樣大家的書法。在處理政務之餘,寄情於筆墨,可謂是臨池不輟,耽好筆墨。

書法是陶冶情操、抒發性情的有效途徑,歷來被文人所重視,乾隆皇帝也不例外。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有上萬件乾隆皇帝的書法作品,足以說明他的用功和勤奮。只不過,現在的人們對於乾隆書法水平褒貶不一,意見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乾隆皇帝書法

不僅勤加練習書法,乾隆帝還同樣寄情於繪畫的肖像寫真,可能是期望多留下幾幅自己的肖像,以供後人敬仰吧,畢竟自詡為"十全老人",這一點倔強的信心還是要有的。《乾隆皇帝古裝像軸》中,乾隆皇帝端坐於書房之內,一手拈鬚,一手執筆。書桌上,已鋪開一張良紙,似乎正等待著他落筆書寫。在《弘曆採芝圖軸》中,乾隆皇帝是一位身著漢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執如意,一手輕扶梅花鹿,神情淡定,舉止閒雅。一位提籃荷鋤的少年在 他身旁站著,正全神貫注地凝望著他。而在金廷標所繪的《乾隆皇帝宮中行樂圖》以及清人所繪的《乾隆皇帝觀荷撫琴圖》《薰風琴韻圖》等畫面中,乾隆皇帝均身著漢裝,神情淡然,從中可見他對漢族文人樂天自在生活狀態的嚮往之情。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平時政務繁忙的乾隆皇帝,同樣羨慕悠然自得般文人雅士的生活狀態。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乾隆皇帝 畫像

可是,乾隆皇帝在繪畫中的"野心"不光如此,他甚至讓畫師將自己描繪為一尊"佛"的形象,被吹捧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並被請進了佛寺殿堂,享受寺廟香火,受到萬千信眾 的膜拜。可見,乾隆皇帝不僅想要成為"千古一帝",體驗文人雅士生活,還試圖在宗教統攝方面籠絡人心,散射自身形象的光芒。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畫中“乾隆”形象

02、乾隆皇帝的形象"偽裝":小心思裡面藏有大抱負!

如今,有一件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被國內一私人藏著,畫中的乾隆皇帝呈全跏趺的姿態,端坐於畫面中央的位置,頭戴黃色班智達帽,寓意著"智慧"的意思。並且,上身著內衣和袈裟,下身著僧裙,儼然一副佛尊的形象,仿若一位西藏高僧大德的模樣裝扮。

在這一唐卡畫面中,乾隆皇帝的面部神態被刻畫得尤為生動與精準。可能是畫工不敢懈怠的緣故,乾隆皇帝被描繪得肌膚紅潤,額部高廣,眉毛淡雅,雙目明亮而有神,鼻直適中,雙唇抿起,兩撇八字鬍鬚自人中向嘴角分佈,下頜又垂下一小撮稀疏的山羊鬍,看上去仿若真人一般,面容清癯俊朗,神態威嚴莊重。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此外,主尊頭後有綠色的圓形頭光,身後又有黃 地上以藍、綠、白、青等不同色彩勾描的纏枝蓮紋背光,身前是五彩覆蓮瓣承託的三層軟墊 臺座,臺座下方兩端各立一頭白象,正前方置一方形供案,供案上擺滿花瓶、缽盂、珊瑚 五妙欲(鏡、琴、海螺、果實和綾羅,分別代表色、聲、香、味、觸五法)、賁巴壺、摩尼寶等供器和供物。畫面總體而言,裝飾典雅華麗,配置如法合儀,盡顯一派佛教的莊嚴與神聖。在帝王的威嚴與佛光的普照之下,敬拜這一唐卡的佛教徒們,也許心中更加具有了一份虔誠與安穩。

乾隆皇帝與佛教文化之間具有深刻的淵源,這也是乾隆皇帝以"文殊菩薩"的形象面向世人的原因之一。據說,在當時的藏族佛教徒眼中,中原帝王就像是"文殊菩薩"一樣,他們習慣地稱呼中原帝王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以此表示對於中原帝王的尊崇和歸順。

此菩薩汗王敬信佛法,尤崇三寶,以良善之法度護持臣下,對我之關懷更勝於他人。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乾隆皇帝 畫像

這是因為他們堅信一個傳說,漢地是妙音菩薩(即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地方,而西藏疆土則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所教化的土地。甚至,在當時的蒙古人們眼中,乾隆皇帝就像是"菩薩汗王"一樣。

爾為文殊大皇帝,當令圓滿法周遍,三分時後諸惡見,顛倒諸法迅毀壞。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清 乾隆 御製《原始七佛》緙絲唐卡

其實,不光是在清代,早在明代便有了文殊菩薩與中原皇帝相互結合的傳統,只不過那時還尚未得到人們內心中的足夠重視罷了。在明朝敕封的三大法王之一的大慈法王釋迦也失 的傳記《如意呈祥的太陽》中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為了內地廣大眾生的利益,文殊菩薩裝扮成人間帝王的大明洪武皇帝在位三十五年 , 用人間道德規範把天下民眾引向解脫之道。此後,大菩薩永樂皇帝繼位,為祭奠父皇駕崩,想從西土邀請一位高僧,作為供施對象。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繪有乾隆形象的“唐卡”

於是,"文殊大皇帝"的這一稱謂叫法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既是一種民間百姓祈求內心安穩的一劑良方,同時也是威嚴尊貴的皇權與普度眾生的神權相結合的一次偉大嘗試。明清之際的下層百姓,他們渴望安定,敬畏權力,"文殊大菩薩"的民間流傳便是百姓心中深層次的情感外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乾隆皇帝形象唐卡以外,如今還有十件左右相似的唐卡留存於世。這些對於乾隆皇帝而言,畫師們將自己的形象描繪為普度眾生的"文殊菩薩"正面形象,他自己是沒有任何損失的,而且對於擴大自身的權威統治與個人影響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龐大的清王朝,光靠君權的領導與統治,其效力是有侷限性的,而結合神權的手段,這一統攝疆土的效力便會大大增強,從而對於清王朝鞏固邊疆、實現國家安定統一形成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可見,乾隆皇帝這一小小的心思,足以產生深遠的影響!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清朝皇家活動場景

03、總結:乾隆與書畫,一段割捨不下的情緣,在書畫"偽裝"中尋求樂趣!

各種乾隆皇帝的形象被畫師們"偽裝"在畫中,既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也有很強的戲謔樂趣,可謂是在書畫"偽裝"中尋求樂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乾隆帝也逐漸意識到以繪畫為手段,來進行宗教意識層面統治的重要性。

乾隆爺可曾用繪畫來

乾隆皇帝的繪畫作品

即使後來清王朝的發展,並沒有乾隆皇帝想象中的那麼一帆風順,在數十年之後,西方的堅船利炮重新夾帶著宗教轟開了清朝的大門。後來的清朝皇帝很少有人還有雅興投身於書畫樂趣,不過這一段割捨不下的情緣,促成了清朝宮廷繪畫的高峰,人們也藉助於書畫,加深了對於乾隆皇帝的認識,這是十分難得可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