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為什麼“抓”不到學生?線上教育教師的“可為”與“不為”

疫情形勢倒逼傳統的教學場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工具、教學樣態以及師生角色定位都需要發生改變。作為一線教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線上自主學習”要有哪些作為?又不該“為”哪些?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在學生“居家學習”兩週之後,面向區域教師展開了一次線上問卷調查。問卷的結果引發我們思考:面對“居家學習”,教師如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以時間順序,涵蓋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具體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導學準備情況,包含教師所在學科教研組的導學規劃情況、備課組的集體備課、網絡教研情況以及學習工具(平臺)的選擇情況等。二是導學過程實施,包含學生自學計劃的制定、每日導學時長、自主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無法進行線上學習學生的指導等。三是學生學習評價,包含學習評價的方式、學習效果預測、學習監控預測等。四是教學啟示,即傳統教學需要作出怎樣改變。

調查形式

本次調查採用發放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以選擇題的形式瞭解相關情況,共收到有效問卷2033份。

調查對象

本次參與調查的是鐘樓區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具體分佈情況見表1、表2。

上網課為什麼“抓”不到學生?線上教育教師的“可為”與“不為”

由此可見,被調查教師群體以小學教師為主,初中教師數量相對較少。在被調查教師學科背景方面,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教師人數最多,分別為736人,471人,242人;佔統計總數的36.2%、23.7%、11.9%。其餘學科人數較多的分別為道德與法治(189人,9.3%)、體育(146人,7.18%)、美術(97人,4.77%)、音樂(82人、4.03%)。剩餘學科均不超過50人次,佔總數比例不超過4%。

二、調查結果引發的“六問”

01為什麼優質網絡資源的使用率不高?

在學習工具(平臺)的選擇上,各種選項共計被選擇5388次。

上網課為什麼“抓”不到學生?線上教育教師的“可為”與“不為”

考慮到該選擇頻次與被調查人數(2033人)之間的比率關係(平均每人2.65個),可以大致確定:絕大多數的教師均使用了不止一種途徑(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導學。在工具使用頻率方面,QQ群(1435人次)、微信群(965人次)、省名師空中課堂(695人次)、學習類APP(622人次)佔據了前四位。為什麼那麼多優質教育資源未得到有效使用?

02線上教學時長如何嚴格把控?

在回答“您每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大約有多長?”時,1208名教師(佔總數的59.42%)回答“1小時以內”,562名教師(27.64%)回答“1-2小時”,回答2小時以上的人數為263人,佔總數的12.94%,而每日指導3小時以上的教師有103人。由此可見,超過85%的教師指導時長在2小時以內,其中又有超過70%的教師在一小時以內。總體來說,教師每天線上指導時間把握的比較好,但依然存在線上學習時間過長的現象,對於中小學生而言,過長的線上學習時間會加重學生負擔,更會危害學生視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03居家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教育?

在回答“您給學生布置了哪些自主學習的內容”時,課外閱讀(1214人),推薦觀看各類主題紀錄片(綜藝節目)(937人),體育鍛煉(866人)佔據前3位;而背默抄寫(667人)、各種實驗(476人)、做各類補充習題(305人)也有著一定的份額。可見,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各種書面作業的偏多。另外,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窄化了學習的範圍,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安排的還不是非常系統有序。

上網課為什麼“抓”不到學生?線上教育教師的“可為”與“不為”

04教師如何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在回答“您是如何瞭解、評價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這一問題時,多數老師選擇了“電話、微信、短信或QQ聯繫”(1637人次),“拍照上傳班級群”則有989人次選擇,“每天固定時間在網上組織學生答疑”選項有845人次選擇。從回答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教師還是能夠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但是策略方法比較單一,使用比較生動的手段,如線上分享、語音互動等形式進行評價,並能夠對學生的的共性問題及時反饋(組織網上答疑)的比例並不是很高。此外,還有31人次選擇了“不指導、不關注”。這部分教師所對應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進行有效監控。沒有評價的學習是“放羊式”學習,對於自控、自主能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很難保證學習成效,這種現象需引起高度重視。

05“居家學習”如果沒有家長督促,怎樣做到有效呢?

在回答“您認為家長在家督促輔導的情況怎樣”問題時,頻次分佈和上一問題(即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評價)呈現出相似性:認為“比較好”的最多,佔50.47%(1026人),以下依次是“一般”(699人,34.38%)、“非常好”(246人,121%)、“較差”(62人,3.05%)。目前,各企業已經開始復工,家長已不太可能會像前期一樣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關注和督促學生的學習,如何在不增加家長負擔的情況下做好家校溝通,儘可能讓家長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中,發揮家庭的教育力量,是後期學生自學效果的直接影響因素。

06“居家學習”引發的線上教學,教師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在回答“經歷此次疫情,您認為教學領域需要作出哪些改變”這一問題時,除極少部分教師(24人)回答“沒有必要改變”外,絕大多數教師均能選擇自己認為必須的一條或幾條策略(如圖所示)中,最高選項(1475人)與最低選項(886人)的頻次差距不足40%,因此大致可以推斷,大多數教師對這幾項重要性還是有著較為平均的認識的。但認識到重要性並不等同於一定能在實踐中做到,結合調查問卷前面的問題進行綜合判斷,讓教師將這些認識真正轉化為自身的行動,應成為後續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

上網課為什麼“抓”不到學生?線上教育教師的“可為”與“不為”

三、居家學習,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議

01要轉變教育理念,充分認識新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資源開展自主、泛在學習既是本次疫情帶給教師觀念與行為上的衝擊,更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教育發展的規律。學習不僅發生在物理意義上的課堂裡,更應與學生的生活休慼相關,傳統的學習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些都需要教師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變化,從居高臨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領者、陪伴者,從象牙塔裡的教書匠轉變為與時代社會保持高度鏈接的思考者,併成為新知識、新技術的持續學習者。

02要加大優質資源使用效率,不斷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及資源建設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各種知識信息撲面而來,面對海量信息,如何選擇、獲取最優質、最適切的學習資源,這對於師生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在具體的學習場景中師生要不斷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加大優質資源的使用效率,例如本次疫情中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省名師空中課堂、常州市優秀教師免費導學(在線導學)等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資源平臺。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增強資源建設的意識與能力,從本次調查中不難發現,線上語數英學科的知識內容比較豐富,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綜合學科資源相對比較少且不成系列,學生成長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大綜合學科資源建設力度迫在眉睫。

03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豐富居家學習的內容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資源,但“推遲開學,孩子們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書。”經歷疫情,教師更應強烈意識到真正的教育其實是引導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因此要帶領學生把生活、社會這本“大教科書”讀好。感恩教育、敬畏教育、誠信教育、勞動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公共衛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都應成為居家學習的內容。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有敏銳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力,時刻以“育人”為導向,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

04要引導學生採用混合式學習方式,開展真實的深度學習

長期以來,“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經歷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是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效果卻差強人意,“滿堂講、題海戰”式課堂依然是現實主體。疫情期間,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必然,但由於準備不足,師生都沒有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自主學習也有流於形式之嫌。如何依託網絡資源,採用混合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不僅僅關注知識結論的獲得,更掌握學習思維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解決真實問題?這應該成為廣大教師當下較為緊迫的可為。

05不要再以單一的分數高低評價學生了

學習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學生在沒有教師、學習夥伴面對面監控督促的背景下開展自主學習,針對性評價對於學習質量提升就尤為重要。從調查問卷不難發現,教師的評價手段比較單一,評價內容僅關注了學習結果,而對學習過程的關注相對不夠。學生的專注度、自覺性、好習慣等能否都納入評價視野?學生對這場疫情的多元認知、多維表達、多重理解能否作為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評價?這些,都要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孩子們“同唱一首歌”、用畫筆記錄生活、與父母共同親子鍛鍊……創造性讓人刮目相看。所以,廣大教師不要“只以分數論英雄”地單一評價與這個時代共同成長進步孩子們了。

06不要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延期開學,更凸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面對很多家長即將復工的實際情況,如何幫助學生在無陪伴下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家長群策群力。過程中,教師要爭取最廣大家長成為自己的同盟軍,引導家長參與更多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學校教育還要努力成為家庭教育的策劃中心,教師要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形成家校合育新風尚。廣大教師要記住:“教育”不是孤軍奮戰。

07不要再把學生“束縛”在一間間教室裡了

這場疫情來得突然,以致於廣大教師都還在適應如何進行“居家學習”指導。沒有了嚴格的“課程表”的約束,沒有了“班級授課制”的存在,教師如何指導有方?學生又如何才能學得有效?大家都在交這份答卷。事實是,離開了“教室”,沒有了“課表”,學生的自主學習天天都在發生,且無處不在。有的老師的困惑在於:我“抓”不到學生了!有無力感。捫心反思:究竟是學生“散”了你抓不住,還是習慣了“掌控”式教育?我們能否有“牽風箏”的本領?

08不要再低估網絡教研的力量了

世界是平的!隔離在家,我們仍能應對自如地生活的重要原因是有網絡。這是不爭的事實。

當下,教育信息化、現代化需求之迫切越來越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知。因此,加大網絡教研力量、加速培訓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師不應是一個人在戰鬥!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學校教研組、備課組都要加大網絡教研力度,面對實際情況細化工作流程、指導策略,並加強優質訊息的互動分享,為教師線上開展指導提供支持保障。同時,自主學習、同伴互助,更應成為疫情期間教師工作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同樣如是。因此,每所學校都要積極組建教師發展共同體,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引導教師加強學習,開設各類主題沙龍、讀書分享會、導學經驗談等,開展教師發展培訓,培養更優秀的教師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