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關鍵技術鑄就殲-10,國產三代機零的突破,我空防半壁江山


說到第三代戰鬥機,對於70後80後的軍迷而言,應該印象深刻。這些機型主要有海灣戰爭期間大放光彩的F-15鷹式戰機和F-16隼式戰機,我國空軍於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引進的蘇-27側衛式戰機,電影壯志凌雲無所不能的F-14雄貓戰鬥機......這些戰機當時在軍事雜誌上,電視新聞裡成為很多軍迷追捧的國外先進戰機。

對於70後80後的軍迷而言,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也是痛苦的,國外當時裝備的三代機已經有數千架,而我國最先進的戰機還是數百架殲-7輕型戰鬥機和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殲-8II戰機。那個年代,我軍裝備的強-5強擊機由於尖頭造型,在很多人心裡都是先進的國產機型之一。

那個年代要想研製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對於我國航空工業主要有四大難題,分別是先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戰機電傳控制系統,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優異的氣動設計。這些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初,都是國內的技術空白。


為了研製真正意義上的國產三代機,航空工業最終決定選擇航空工業成飛的殲-10戰鬥機,這款戰機計劃首次配裝國產先進脈衝多普勒雷達,讓戰機具備下視下射和超視距作戰的能力。由於我國周邊強敵太多,加上當時航空電子技術的落後,所以殲-10戰鬥機為了保證雷達的綜合性能,選擇了一個龐大的雷達罩,其直徑大於F-16,陣風和颱風等世界名機。

在氣動外形上,殲-10戰機採用國產自研的鴨翼三角翼氣動設計,這一設計也符合當時世界主流發展方向,同期研製的歐洲三大戰鬥機也選擇類似的方案。

為了保證殲-10戰機優異的機動性能,殲-10戰機首次配裝了國產第一款實用的電傳操縱系統,當時負責這一分系統的設計師就是後來殲-20隱形戰機等主力戰機的總設計師楊偉院士。楊偉院士對航空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是很多70後80後軍迷的偶像。

由於當時國產太行發動機研製進度較慢,殲-10戰機出於現況,早期原型機和量產型使用的是俄製AL-31FN渦扇發動機。我國近30年引進了數百臺AL-31FN渦扇發動機,可以說是殲-10戰機必不可少的心臟。近幾年,新生產的殲-10C戰機已經開始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改進型號,走到這一步,真心不容易。關於後期殲-10戰機的性能,這裡就不細說了。

可以說通過研製生產數量龐大的殲-10戰機,我國航空工業整體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特別是四大關鍵技術,其中三項也用到了很多其它型號的國產三代機或者二代戰機改進型號上。要補充一下,為殲-10戰機配套的機載空空導彈,後來也成為國產新一代戰機的標配。從數量上看,數百架殲-10戰機撐起祖國天空的半邊天。另外一款戰機就是同樣數量龐大的航空工業殲-11重型戰鬥機系列。


可以看到,這四大關鍵技術鑄就猛龍,這也是國產三代機零的突破。從這些資料圖片上可以看到殲-10不管那個角度都是百看不厭,由於數量龐大撐起天空半邊天。也可以說成我軍空防主力的半壁江山。在空軍裝備中,這款戰機主要用於取代傳統的殲-7戰鬥機,擔任要地防空的任務,當然新一代殲-10C戰機除了擁有優異的制空性能,其對地性能也非常不錯。如今殲-10戰機家族已經根深葉茂,相信未來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