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

我的岳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師,過著簡簡單單的鄉村生活。他曾經抽過煙,後來戒了,他對酒沒有什麼“交情”。岳父的生命裡沒有半點的風光和傳奇,他以老實敦厚、忍辱負重的品格鋪就了他平平淡淡的人生。

在我認識的老人中,從不抱怨、不嘮叨、不吵架、不得罪人的只有岳父。

岳父喜歡讀書看報,愛看新聞聯播,基本上兩耳不聞窗外事,關健是他由於得過中耳炎,聽力嚴重受損。其實這也是件好事,唐代宗有一句名言: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岳父耳背,別人數說他的話全聽不見,免去了許多世俗的煩惱。


“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


岳父城師畢業,生活能力很強。會做飯,尤其會蒸好看的花饃。會木工,家裡的床頭桌椅全出他的手,給孫子們還做了積木、兒童座椅。會剪紙,我結婚時貼的喜字窗花都是他鉸的。會簡單的音律、粗淺的書法……


“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


岳父很少聊他的過去。在長輩面前,如果長輩沉默,他就是一個長輩,像遠在天邊的領導人。但如果他說起自己的年少時代,你會發現,每個老人,其實都有自己的輝煌,值得記憶的地方。我能知道的,也是岳父在無意中說起的:岳父年輕時,長年在西鄉教書,那時候沒有雙休日,只能星期六下班回家,星期一早晨回校,一來一回的,得有100多公里,都是靠騎自行車。

我能想像出當年的情景。岳父回家時,自行車上總帶著在課餘時間做的椅子凳子,上閣鬥坡時身子前傾的幾乎和地面平行,想到口袋裡給子女裝的糖果,又腳下生風。


“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


岳母精明能幹,但十五年前中風臥床,岳父當時憂心如焚,讓她住院治療。岳母出院後活動受限,且性情大變,岳父都處處忍讓,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

他默默地承擔了全部家務,買菜做飯縫縫補補樣樣在行,每天晚上還堅持把洗腳水端到岳母跟前。

岳父是經歷過“文革”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對於“教師”這個職業很敏感,而且他還是地主成份,由於他一貫寬以待人,為人低調,所以並沒有捱過整,也沒有整過別人。

我們結婚時,老人家沒向我提任何要求,亦完全根據我的方便辦事。婚後多年,老人也沒有主動提出要我給他辦任何事情,沒有任何為難我的地方。

昨天,臘月十八,岳父召集子女開了個家庭會議。


“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


岳父說,五年前召開第一次家庭會議時,我的希望是看到大孫子結婚生子、二孫子高考大學,目標都實現了,給子女們分了下積蓄。第二次家庭會議時,期盼中央說的實現全面小康,現在看來進入2020年目標能實現,也把積蓄分給了你們。今天召開第三次家庭,我主要是安排一下身後的事,再次把積蓄分給你們,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你們過好生活。

“你們兄弟姊妹妯娌之間也很團結……,現在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人生要學會三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我死後,火化,不裝棺材,墓地只佔一平方米的地方。你們也不要大辦,不要燒紙紮。把錢用在活人身上比啥都好。”聽到這,我的眼淚在打轉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