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的基本理論中提到的這個觀點就是在告訴我們的科技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而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自然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以及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更是我國不可代替的科技戰略力量。

就好比清華北大兩所大學對於無數高三學子的吸引力一般,中科院就是我國科學家的嚮往之所。

因此高標準嚴要求的入門條件才能為我們為中科院組建出一支精英隊伍。雖然我國的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科技人才也在不斷的被髮掘出來,但是能夠達到中國科學院的要求還是少有人在的。據統計現被授予中科院院士的人員中有超過半數的人是外籍院士,這也體現了中科院對中國科技人才的渴望。

其實要被選為中科院院士是有明確的限制規定的要求的,現在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入選中科院院士的條件: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首當其衝的硬性標準就是入選中科院院士需在某科學技術領域做出過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外籍人員入選中科院院士還需要政治認識明確,熱愛祖國,具有正派優良的學風建設,同樣,中科院院士還可以是被院士推薦的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

但並不是一封介紹信就可以擁有入選院士的資格,院士增選不受本人申請,只限於院士推薦和需要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流程推薦。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李愛珍就是例子,她曾經四次申請院士資格落選。無奈之下,李愛珍奔赴美國,最後成為了美國院士。

李愛珍大學期間就讀於我國的優秀學府復旦大學。在復旦大學畢業之後,李愛珍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投身於半導體材料的事業,以此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科技發展在很多方面還是略顯落後的,知識文化體系我們可以去鑽研去探索,但在專業領域的技術實施上還是非常吃虧的,尤其是專業技術設備的短缺,讓很多科技研究項目無法繼續下去,束外延設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束外延設備是科研設備中很重要的設備,但由於國內稀缺,再加上西方勢力為了打壓中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拒絕向我國提供設備資源支持,很多項目只好暫時停在當前進度,這也是一段時間內科技努力邁過的一道坎。

束外延設備對李愛珍著力研究的半導體項目是很重要的,為了自己的項目繼續進行下去,李愛珍帶領整個團隊不眠不休的研製設備,終於,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難題被攻克,我們也有了自己研發的束外延設備。該設備的研發不僅僅是我國科技上的進步,同時也逃脫了西方勢力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打壓。毫不誇張的說在半導體材料開發研究這方面,束外延設備的研發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更代表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在時間面前讓人眼前一亮。

束外延設備的開發研製結束後,李愛珍沒有停下腳步,繼續開展科技之路。每一次獲獎都是對李愛珍科技實力的肯定,那些大大小小的成就都不是李愛珍的終點,只是她一路的代表作。李愛珍另外一突出成就便是成功研發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要知道,這種在當時那個時代,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在全世界都屬於稀缺設備,只有幾個發達國家擁有,這一次,李愛珍又用自己的實力換來了國家的世界影響力。

這時李愛珍的成就就是做好的履歷表,但當她向中科院提交了院士增選申請後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太令人感到意外了,中科院本就應該是彙集科技人才的地方,哪有將人才拒之門外的道理。 李愛珍也是沒有放棄,又連續向中科院提交了三次申請,結果統統沒能入選。四次落選中科院,這也是李愛珍心裡巨大的遺憾。

被拒絕了四次的李愛珍還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科技實力,萬般無奈之下,李愛珍選擇來到了美國繼續申請院士資格。美國國家科學院在收到李愛珍一次申請後便順利通過了增選流程。,於是李愛珍心心念唸的院士夢在她不放棄的情況下實現了,只是她成為了一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其實這種經歷並不是只有李愛珍一個人。以袁隆平和屠呦呦為例,這兩位科學家都對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雜家水稻之父,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袁隆平解決的是中國人吃飯的問題普通水稻的增產增收讓多少人吃飽了飯。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屠呦呦,中醫藥界的驕傲,青蒿素的發現讓她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那些年曾被瘧疾折磨不休的病人都在這一刻得到了解脫。

這些科學家的成就

不僅僅影響到中國,更惠及全世界。無論是學術上還是科學上,這些科學家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求學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他們的研究成果是被認可的,他們的資歷身份也是應該被認可的,他們都是我們心中當之無愧的偉大科學家。

也許就是因為院士增選的限制條件太過苛刻,其將許多本應該有資格入選的科學家拒之門外。這不僅僅是人才流失的問題,更讓辛苦一生為祖國奉獻的科學家傷了心。還記得建國初期,許多遠赴留洋的學者紛紛趕回祖國建設祖國,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看如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海外,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的教育水平還是和國外有一定差距,很多人選擇去外面的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許就是國內的科技人才認可度實在是太低了,我們無法評價不以成就論資歷的做法是不是正確的,但逼得科技人才遠走他鄉去獲得學術認可的卻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最有利的競爭力,錯過哪一個都是國家的損失,所以我們應該一方面號召人才迴流,一方面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學術認可,這才是對祖國建設最大收益的結構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