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為何總是讓中原王朝頭疼不已?匈奴巔峰時期勢力有多大?

guai66


匈奴帝國強盛的時候被西域諸國稱之為“百蠻大國”,因為其征服了無比廣袤的土地和人數眾多的民族。當時整個帝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起遼東平原朝鮮邊界,西至阿爾泰山,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向北遠至貝加爾湖、葉尼塞河流域,向南延伸至河套以南的廣大地區。

根據學者林幹在《匈奴史》中的推算,匈奴單于大約統治著將近兩百萬匈奴人。而學者馬長壽在《北狄與匈奴》一書中記載:

“匈奴所掠漢人奴隸至少有十多萬;西域胡、丁零和西羌奴隸人口之在匈奴者,估計約二十五萬;其餘烏桓、鮮卑、樓煩、白羊等奴隸在匈奴者亦不下二十萬,共計全國奴隸人口構五十五萬餘。此外,匈奴帝國在草原的內部和邊緣還擁有很多被征服和奴役的部落。如東方的烏桓、鮮卑,北方的丁零、鬲昆,還有西方的西域諸多小國和部落。

匈奴人為什麼這麼強呢?

首先是其全民皆兵,戰爭成本很低。

騎馬、放牧和射獵是每個匈奴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匈奴人從小就先練習騎羊,射獵小鳥和野獸,長大開始學騎馬,射獵更大的野獸。從小的狩獵生活和不斷訓練培養了匈奴人優良的騎射技術、長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而畜牧生活也能培養一個人的管理統籌和團隊配合意識,這也為匈奴人日後的實戰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很快地適應以指揮服從、協同配合為第一要務的軍事生活。另外,每年的一三九月,匈奴的各個部落還要舉行大會,進行集中訓練和比試。大會還會組織集體圍獵,作為軍事演習。

因此,普通匈奴人非常習慣平時為牧民,放牧打獵;戰時為士兵,衝鋒陷陣的生活。匈奴單于不需要付出什麼,就擁有源源不斷的成熟戰士。又由於匈奴的行政組織軍政合一,單于及以下各級官吏平時既負責一切行政事務,又組織軍隊的訓練,因此,官兵關係密切,無將不知兵,無兵不知將,在戰鬥中儘可發揮最大的戰鬥能力。憑藉此優勢,匈奴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具有極低的戰爭成本和高效的軍事動員體制。

匈奴婦女雖然一般不參與戰爭,但也能走馬射箭。她們常在軍中負責後勤和生產。當匈奴大軍遠征時,婦女們常驅趕牛馬隨行,“因水草為倉稟”,源源不斷地供給後勤補給。這樣,便避免了作戰中運糧轉輸之勞,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可以說,整個匈奴帝國就是一個大兵營,戰爭成本極低,瞬間就能完成從平時到戰時的轉換。

約翰·基根的《戰爭史》中如此描述:

“一個騎馬民族的所有身體合格的成年男性就是軍隊。一切從大草原出發,打開徵服之路、侵入文明地區的騎馬民族都是打‘真正的戰爭’。(他們)缺乏對使用武力的限制,除非徹底勝利就不願意終戰罷兵。他們的戰爭沒有克勞塞維茨式的政治目的,也沒有文化上的轉換效應,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發展或社會進步。他們的目的是贏得財富去維持一種不變的生活方式,保持他們的祖先從馬上射出第一支箭以來,始終不變的天性。他們是為戰爭而戰爭的武士,對劫掠、風險和勝利有著動物般的滿足與興奮。”


其次,匈奴人擁有大量馬匹,擁有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

前蘇聯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認為,一個性奴五口之家,被算作一“帳”,要提供至少一名騎兵。而普通的匈奴騎兵就能實現一人五馬的“土豪”配置。

匈奴騎兵所騎乘的主力是蒙古馬。蒙古馬普遍肩高為“13掌”,也就是1米3左右。

內蒙古牧業系統曾對蒙古馬進行過統一測算,普遍馱載在100公斤以上,最大拉車挽力可達300公斤。騎乘速度:1600米,2分22秒;2000米,5分鐘左右;一萬米不到十五分鐘,8小時可走60公里;優良品種可每小時前進13—15公里,日行150公里。相比之下人的速度就差多了。1500米世界紀錄是3分26秒00,2000米是4分49秒99,一萬米26分17秒53。但這些長跑記錄,是在絕對輕負荷狀態下。善於步行行軍的解放軍,5公里武裝負重越野,20分鐘就已經是優秀成績,而且一般不考慮跑完立即投入激烈的肉搏作戰。

由此可見,一人五馬的匈奴騎兵在那個沒有電報和汽車的時代,擁有著情報傳輸和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使得匈奴騎兵能夠快速繞過漢軍防線,襲擊毫無保護的和平居民,然後在大批漢軍趕來前撤退。如果漢軍追擊,匈奴騎兵就會利用機動上的優勢,不與漢軍正面作戰,或偷襲、或襲擾,或快速調集優勢兵力合圍漢軍。甚至匈奴騎兵只需不斷引誘漢軍追擊,然後將其引入大漠,使其迷路,靠飢餓和乾渴來解決敵人。

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他的《草原帝國》裡寫道:“(匈奴)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攻擊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

憑藉以上兩點,匈奴單于可以隨時動員起單于本部和二十四個“萬騎”的三十多萬騎兵!

這樣一個敵人,任何一個古典帝國都會頭疼不已的。


冷兵器研究所


 【匈奴之強大不可想象,最終被漢朝碾壓。】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卷首語:在漫長的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曆史中,農業文明長期碾壓遊牧文明,因為農業文明遠先進於遊牧文明,就像今天工業文明打敗碾壓農業文明,是一種大概率事件。農業文明打敗遊牧文明的次數和時間,遠遠的多於和長於,遊牧文明打敗農業文明的次數和時間。但是、農業文明包容性極大,打敗征服而不毀滅對方;遊牧文明碾壓農業文明,是一種小概率的偶然現象,但是、遊牧文明的破壞性極大,勝利征服往往伴隨著毀滅。

匈奴是古代中國北部的遊牧民族,也是長城以北廣大地域的國家名稱。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民族,早在4800年前的炎黃二帝時期,匈奴的祖先叫做葷粥,兩次被軒轅黃帝打敗後,被先進的華夏文明壓制了2000多年,發展進化緩慢。春秋戰國時期,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陷於長時間的戰亂紛爭之中,匈奴從北方眾多遊牧狩獵民族中脫穎而出,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逐漸強盛。

戰國末期秦始皇重新統一華夏中國之時,匈奴頭曼單于也在北方草原崛起,進行著統一整個北方草原的戰爭。秦始皇派蒙恬擊退匈奴收復河套之地,匈奴遭到不小的打擊。秦二世之時,華夏中國陷於內亂,匈奴再次獲得喘息的機會。劉邦用三年時間推翻秦朝,用四年時間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時候,匈奴冒頓(modu)也乘勢統一了大漠南北。

頭曼單于被蒙恬擊敗後,遷徙到漠北一帶,十幾年不敢到長城一線放牧。頭曼單于的太子叫冒頓,已經成年了;頭曼單于後娶的妻子閼氏,也就是冒頓的後媽,又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單于就想廢除冒頓,復立小兒子為太子。冒頓製作了鳴鏑(響箭),訓練他自己的親兵衛隊,冒頓的鳴鏑射向哪裡,親兵們的箭就必須射向哪裡,有不射者冒頓立即處死他們。

過了一段時間,冒頓的鳴鏑射向了自己的愛妻,大家很惶恐不敢射,冒頓就處死他們;有一次出去打獵,冒頓的鳴鏑射向自己的寶馬坐騎,跟隨他的親兵們都跟著射向寶馬。冒頓覺得自己的親兵衛隊訓練成功了,有一次跟隨頭曼單于出去打獵,冒頓就把鳴鏑射向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親兵們爭先恐後的向頭曼單于射箭,射殺了頭曼單于。冒頓於是誅殺他的後母閼氏和弟弟,以及大臣中不聽話的人,於是冒頓自立為匈奴單于。

冒頓單于自立之時,東胡非常強大,向冒頓索要寶馬,大臣們都反對,冒頓說:“鄰國要個寶馬有啥呀?”,就給了;東胡又向匈奴索要女人,大臣們都反對,冒頓說:“鄰國要個女人有啥呀?”就又給了。東胡王愈發驕橫,派兵西侵併派使臣索要千里之地。冒頓問大臣們怎麼辦?有的人說,那就給了吧。冒頓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夠隨便送人呢?”處死了這些大臣。

冒頓單于隨後發動了對東胡的戰爭,東胡人防備的很鬆懈,冒頓單于的匈奴大軍很快攻佔了東胡之地,殺死了東胡王,奪取了東胡的土地和臣民。月氏(rouzhi)是居住在敦煌以西、天山以東的半農耕半遊牧的民族,人口有200多萬,兵力有20多萬。冒頓單于打完東胡以後,再次集結兵力發動對“月氏”的戰爭,殺死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頭蓋骨做成油燈,月氏遂分裂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不堪欺壓就向西域(新疆)以西遷徙,小月氏歸順了冒頓繼續留在敦煌一帶。

冒頓單于滅了東胡,趕走月氏;降服了烏孫、樓蘭(新疆境內);向南吞併了樓煩、白羊河南王;悉數收復了秦朝蒙恬攻佔的河套地區,到達漢的邊地河南關塞(河套地區黃河以南),隨後入侵燕、代(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冒頓單于率領匈奴大軍大肆擴張之時,劉邦和項羽正在進行楚漢戰爭,秦末三年反秦戰爭和四年楚漢戰爭,給了冒頓單于崛起並擴張的有利時機。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抓住華夏內亂的機會,迅速的崛起並擴張,冒頓單于擁有能夠開弓射鷹的精銳騎兵30萬。

漢朝初年到漢武帝早期的七十多年,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冒頓單于統治下的匈奴疆域,東邊到達遼東一帶,西邊到達天山以東(新疆東部),向北抵達漠北(西伯利亞),向南到達河套長城一線,國土面積超過了1000萬平方公里;吞併降服了幾十個民族政權,管轄的人口也接近了1000萬,其中匈奴人口超過了500萬,為單于提供40多萬常備軍。秦末中原戰亂時期,匈奴乘機擄掠了一部分漢人,韓王信、盧綰投降匈奴,又給匈奴輸送了數萬漢人,匈奴於是熟練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匈奴的武器裝備質量大幅度的提高。

公元前200年秋,匈奴進攻圍困馬邑,韓王信投降了匈奴。冬天,漢高祖劉邦帥兵擊敗韓王信,韓王信逃到匈奴。冒頓單于出兵40萬,和韓王信、白土人曼丘臣、王黃、趙王利約定,共同抗擊漢高祖劉邦。劉邦率32萬大軍(主要是步兵),在晉陽擊敗了匈奴大軍,匈奴大軍後撤到白登城一帶。劉邦率2萬車騎兵追擊到白登城,冒頓單于率30多萬騎兵包圍了白登城。樊噲等人遂率30多萬步兵,反包圍了山地作戰的匈奴騎兵。

司馬遷說,劉邦用陳平之計,賄賂了單于的老婆閼氏,閼氏向冒頓單于吹耳邊風,單于就解圍了白登城。仔細推敲,陳平之計是很不合理的,被包圍的劉邦是怎麼派遣使者去賄賂閼氏的?劉邦的使臣出白登城談判,應該首先見到冒頓單于,劉邦的使臣的行蹤都在匈奴人的監視之下,他是怎麼見到單于閼氏並且還要賄賂她?這個情節在客觀邏輯上根本講不通。再說了,冒頓單于又不是傻子,到嘴的肥肉冒頓會輕易的吐出來嗎?閼氏勸說放了劉邦,冒頓單于就會聽嗎?

真實的情況是,樊噲30多萬漢軍,在白登城外圍反包圍了匈奴,隨時準備發動攻擊(山地地形對步兵有利)。冒頓單于約定好的韓王信、白土人曼丘臣、王黃、趙利的10萬大軍,遭到其他漢軍的阻擊,沒有按時到達白登城和單于會合,冒頓單于覺得其中可能有詐,擔心自己孤軍作戰,會被越來越多的漢軍包圍殲滅,於是就決定撤圍白登城一角,劉邦率漢軍乘機從白登城突圍而去,和樊噲的大軍會合。冒頓單于在戰況不明、前途難料的情況下,選擇了主動撤圍放任劉邦突圍,非常體面的結束了打不贏的白登城之圍。

漢初,漢匈力量對比,如同昨日中美力量對比,美國就像當年的匈奴,擁有和中國一樣的國土面積,美國有3.2億人,中國有13億人;匈奴治下有1000萬人,漢文帝時漢朝有4000多萬人;美國有200萬軍隊,11艘航母、10艘兩棲攻擊艦;中國也有200萬軍隊,兩艘航母、一艘兩棲攻擊艦;匈奴有常備軍40多萬(以騎兵為主),漢朝有60萬常備軍(以步兵為主)。漢朝初期的匈奴,單就軍事而言,絕對比漢朝強大。但是,經過“文景之治”,綜合國力漢朝超越了匈奴,漢朝開始全面碾壓匈奴,漢武帝撻伐匈奴,將匈奴徹底打殘;東漢,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退出了歷史舞臺,直至走向消亡。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公眾號。











冷清先生


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匈奴總能讓中原王朝頭疼不已呢?首先明確一點,那就是匈奴人的基本形象是什麼,毫無疑問,很多人都會說匈奴人是一個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所屬的戰士往往都是平時為牧,戰時為兵的牧民。

不單單於此,很多人還會知道匈奴人的一些生活習性,這要歸功於現如今發達的影視行業,不過這也帶來了一些錯誤的印象,就比方說,在很多影視劇當中,匈奴戰士往往只知道廝殺,沒有任何的戰術,並且他們的武器裝備也非常的落後,只是憑著高頭大馬,極度機動性作為優勢才可以對中原王朝造成危險,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非常刻板而片面的,如果匈奴人只會這幾招,早就被中原王朝給輕而易舉的消滅掉了。



不用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因為這確實是事實,在歷史上,但凡只是不注重生產力,單純的依靠蠻力和人數優勢來侵略中原的遊牧勢力,往往都會輕而易舉的被中原各國蕩平。

春秋戰國時期被消滅掉的遊牧勢力難道還少嗎?所謂婁煩、義渠以及白狄,這些遊牧勢力都曾經或多或少的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點痕跡,最後都沒有給中原王朝帶來什麼大的損失,更談不上讓中原王朝頭痛了。

所以匈奴人本身的戰術素養就非常的高,同時,生產力水平也不算太低,有人也許會覺得很奇怪,一個與其他遊牧民族沒有太大區別的匈奴人,憑什麼就能擁有這些特別的地方呢?有一種可能性,現在許多人所接受,那就是可能,匈奴人是與華夏人同出一脈:匈奴的傳統活動範圍就在陰山和河套之間,而河套一帶在西周時期,曾有一個叫河宗氏的遊牧部落,明文記載就是黃帝后裔,曾經和周穆王一起祭祀黃帝,並協助周穆王征討西戎。

所以在春秋戰國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匈奴並沒有遭到破壞性進攻,比他強的那些遊牧民族往往遭到了中原王朝的重點進攻,在那些其他遊牧勢力被中原王朝擊敗後,匈奴抓住機會對準他們留下的空白空間不斷擴張,人口和生產力都得到了飛速提高。
並且由於河套地區自古水草豐美,是一座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匈奴人很安穩的建立起相當完備的社會組織體制,雖然他們的社會組織體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至少他們有了社會組織體制,這就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作為曾經華夏同宗共祖的匈奴人,通過搶佔被擠壓出去的其他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很快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小部落成為了一個可以威脅到中原王朝的部落聯盟,但這還不是他最為強盛的最終形態,他最為強盛的最終形態,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秦朝,由於秦朝在征討匈奴的過程當中,帶走了大量的工匠和先進的生產資料,後來秦朝滅亡過程當中,這大量的工匠和生產資料直接被放棄掉了,全都便宜給了匈奴人。

這一時期匈奴人的生產力水平可以用暴漲兩個字來形容,鳥槍換炮,憑藉著本就高超的戰術素養,配合上先進的武器,後來居然將漢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鳥槍換炮後的匈奴人將目光瞄向了西方,與西方相比,南方的漢帝國過於難啃,於是匈奴趁機完全佔領河西走廊,並進入西域,將西域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開始掌控西域的政治和軍事主導權。冒頓單于耀武揚威寫信寄給當時的漢朝皇帝漢文帝,“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烏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


這些話說的非常的耀武揚威,據說當時把漢文帝看得怒火沖天,恨不得當時就把這個囂張的國家給滅掉。但是,漢文帝隨後就遭到了朝臣的勸說,勸說的內容無非是當年英明神武的漢高祖劉邦帶領著百戰之師前去攻擊匈奴,結果被匈奴教了教怎麼做人,作為漢高祖的子孫,你的能力肯定是比不上漢高祖的,所以也就不要想了,還是繼續用和親政策吧!

為什麼當時的朝臣都對匈奴如此懼怕?實在是因為鳥槍換炮後的匈奴戰鬥力非常強大,對當時很多人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心理陰影——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在劉邦率領的漢軍當中,十之七八的士兵都因為過度寒冷而凍掉了手指頭,如果站在山頂,會發現匈奴在東西南北四個放向佈置大量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簡直是無邊無際,極具色彩衝擊力。

除此之外,匈奴的戰鬥力極為強勢,和漢文帝為何對匈奴恨之入骨,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當年漢文帝剛剛繼位的時候,老鄰居匈奴直接給他送了一份大禮——大軍破關之後焚燒了皇帝行宮,兵威直逼長安,匈奴軍隊只為祝賀而來,採取不與漢軍進行正面決戰的策略,居然在漢帝國滯留了長達一個多月燒殺搶虐,而漢帝國的步兵根本追殺不及。



因為匈奴人有非常強的機動性還有著不比漢軍差多少的優良兵器,所以說得到了軍事和生產力大發展的匈奴至始至終掌握著對中原王朝的軍事主動權和政治主動權,憑藉著高度機動性,不斷的侵擾中原王朝,給以農耕為立國之本的中原王朝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也促使當時的中原王朝——漢朝堅定了要將匈奴擊敗的信念與決心。

關於第二個問題,匈奴最為強盛的時期,它的疆域到底有多遼闊?

上文已經分析了匈奴最為強盛的時期,是在秦末漢初這段時期,這一段時期恰逢是匈奴冒頓單于時期。 這個時期的匈奴東滅東胡,西破月氏,統一了北方草原,將西域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掌控西域的政治和軍事主導權;對於南方的漢王朝採取時襲時擾的作戰方案,使得漢王朝被於奔命,只得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此外,又因為著名的貝加爾湖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北海,而匈奴人在北海曾經有過蘇武牧羊的傳說。

所以,匈奴人的地盤就很明顯了:長城以北直到深入到貝加爾湖,新疆、中亞一帶也建立了相當穩定的統治。至於甘肅,寧夏北部,河套地區以及內蒙西中部和外蒙中南部,那更是匈奴人的根本地區。


夏目歷史君


匈奴之所以能讓中原王朝很頭疼,那是因為匈奴人有幾個優勢,是中原王朝所不能及的。

1:匈奴人從出生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馬背上度過,屬於遊牧民族。人人能彎弓躍馬,而且他們大多都靠打獵為生,因此,弓馬本領都很高,因為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本事。而中原農耕民族則是以耕地為生,大部分人都不會騎馬射箭。如果兩個民族開戰,匈奴人可以直接上馬衝鋒,這是匈奴人的優勢。

2:馬種的優劣,匈奴人生活的草原,馬種優良,這和他們優秀的馴養技術密不可分。匈奴養出來的馬,大多速度快,耐力好。而中原農耕民族養出來的馬一般都做馬車之用。所以,在速度上不及匈奴人的馬。

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中原遊牧民族打仗之前需要做的重要準備。後勤保障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而匈奴人已經熟練掌握畜產品加工技術,可以將幾十公斤的牛奶變成幾公斤的奶酪,將牛肉做成牛肉乾,方便攜帶而且營養和熱量不會受到影響。這個就省去很大的拖累。

4:他們有精良的制刀工藝,如果雙方騎兵對砍的話,都會被匈奴刀砍斷,斷了刀的騎兵,結果可想而知。這是在騎兵裝備上不如匈奴人的地方。這些就是匈奴人的優勢,因此,他們一旦上馬開始衝鋒,很難抵擋。而且他們來去如風,中原民族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就已經搶掠一空,風馳電掣一般的離開了。

匈奴人的巔峰,可以說是冒頓單于時期了。經過冒頓的經營,匈奴人攻滅東胡,西擊月氏,南侵中原,北服渾瘐,可謂盛極一時。尤其是漢初時期,漢高祖劉邦親率30多萬大軍,被冒頓率領的匈奴軍隊圍困在白登山七天。最後漢朝賄賂匈奴閼氏,這才使得劉邦安然返回。白登之圍可謂是匈奴人達到巔峰的標誌性戰役。自此以後,漢庭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親政策。此外漢朝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野史集001


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專攻騎射,驍勇善戰,連漢高祖劉邦都避之三分!

從漢朝開始,匈奴逐漸在北方崛起,先後吞併北方各部族,勢力威脅中原王朝安危。

漢高祖劉邦下決心剪除後患,無奈用兵失策,連同自己和數萬大軍匈奴圍困,險遭滅頂之災,後蕭何用計,離間匈奴王妻子,曉以利害,勸退匈奴,劉邦脫身後開始向匈奴示好,採取和親政策,時斷時續,一直到匈奴滅亡。

巔峰時期,匈奴控制著整個北方和西域,現在的整個東北,西北地區!面積比中原大上一倍!

漢朝養精蓄銳六十年,到漢武帝時國盛民強,武將文官輩出,漢武帝開始對匈奴以武力征服,歷經三大戰役,百餘小戰,終於將匈奴征服,壓減最近,匈奴開始沒落!先後統領西域各地!

當時標榜史冊的李廣、衛青、霍去病、班超、張騫等等英雄人物,就是應時而生!

但之後中原王朝更迭,匈奴重又侵犯中原,尤其王莽時期,西域又歸匈奴,等等!

總之,匈奴時興時衰,與中原王朝興衰有關,最後完成民族大一統,多民族融合,促進中原和北方各民族交流


滄海滄浪之水


遊牧民族,能影響的勢力範圍是以馬匹的活動範圍為計算的


酋長小方


一,遊牧民族,憑水草而徙,居無定所,習與性成,進攻聚集,散去無蹤,聚而殲之,甚難。

二,遊牧民族,居漠北塞外,漢軍出擊,供給困難,,

三,遊牧民族,不事生產,劫掠為主,兵無後勤,來去自如,,

所以:

只能痛擊使之遠遁,

不能根除使之絕滅


共跳滴水線子


綜上所述,北方民族都一個樣,都讓中原王朝頭疼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