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遨游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惊叹古人卓异的才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乘着一叶扁舟,在文学的汪洋之中谈笑风生,吟诗作赋,一篇又一篇的锦绣华章横空出世。他们有的醉酒当歌快意恩仇,有的舞文弄墨直抒胸臆,有的含情脉脉娓娓道来,每次品读之余,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虽然中华文坛百花齐放,争芳斗艳,但相比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学来说,对联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世人同乐的境界。对联,早期又被称为楹联或者是桃符,是刻在木头上的一种文字,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桃符逐渐被纸张取代。对联讲究的是平仄协调有序,对仗工整,字数相等,对联更像是一首浓缩的诗词。

在平仄方面,古代和现代有着些许的不同,现代的平仄非常容易区分,中国汉字分为四种读音,分别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声和二声是平声和上声,归在平声调;而三声和四声为去声和入声,归入仄声调。比如妈、麻 、马 、骂,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掌握好了平仄调,我们在来看对联的几种形式。根据经典对联大全记载,对联有拆字联、谐音联、谜语联、隐字联、回文联、叠字联、合字联等等,其中谐音联也称为一语双关联。比如清初大文学家金圣叹临刑前曾吟出上联“莲子心中苦”,这里的“莲子”其实就是双关语,通“怜子”。这个上联一出,金圣叹就对身旁来看望他的儿子说:“你可曾有下联相对?”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莲子(资料)

金圣叹的儿子早已经哭成了泪人,哪还有什么心思对对联呢,金圣叹看到自己孩子如此的悲伤,随即吟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这里的“梨儿”也是双关语,通“离儿”,下联与上联珠联璧合,堪称经典。这也从侧面发映出金圣叹临刑前依旧嬉笑怒骂,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气魄。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古人吟诗答对不在少数,文人墨客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探讨学术,有时候觥筹交错之际,也时常拿对联做试题互相试探才华。在古代就有一群才子,他们在宴饮期间为了寻求文化气息,就有一人提议对对联,众人让他来出题,这位才子略加思索,就出了一个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这副上联是个典型的合字联,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一个日为一个“日”字,二个日组合一个“昌”字,三个日是一个“晶”字。这副对联很考验汉字的基本功,如果识字太少,是对不出这副下联的。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下联一出,堪称妙对

这副上联一出,众位才子纷纷苦思冥想,但始终想不出好对子。这时候从屋外走进来一名才子,此人是有事耽误了聚会,这个时候才赶到,众位在场的才子就让迟到的人自罚三杯。可是有的人就提议,如果能对出下联,就可免去三杯自罚酒,毕竟这位才子不胜酒力。

才子当然是欣然应允,当他听到上联之后,只思考了片刻,就有了答案,他对道“七人是化,八人是扒,九人是仇”。下联同样是合字联,而且对句工整,堪称妙对。此联一出,当真是语惊四座,众人纷纷拍案叫绝,这副经典的对联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 今日话题:上联是“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如果是你来对下联,你有什么好的奇思妙对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欣赏学习。

文 | 国学大观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