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貧血,警惕胃癌、結腸癌

貧血相當常見,原因很多,在中老年患者尤其要重視胃腸道惡性腫瘤。慢性貧血沒明顯症狀,胃腸道惡性腫瘤往往表現為少量、間斷出血,大便仍然是黃色的,糞便隱血試驗也可能正常,及時胃腸鏡檢查相當重要!

重視貧血,警惕胃癌、結腸癌


貧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症狀,指的是人體外周血液中的紅細胞(RBC)數量、血紅蛋白(Hb)數量、紅細胞壓積(Hct)均低於正常標準者,其中以血紅蛋白最為重要,是否貧血及貧血程度都以Hb量來標記。

貧血的症狀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是是沒勁兒,還有:皮膚蒼白、頭暈、頭痛、耳鳴、心悸、氣短、食慾減退、腹脹、嗜睡、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月經失調等等。

但貧血不一定都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到底有沒有貧血,做個血常規就一目瞭然,若Hb低於診斷標準,就是貧血了。

成人貧血診斷標準: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 (非妊娠),Hb<110g/L

孕婦 Hb<100g/L

按貧血程度分類:

輕度貧血,>91g/L

中度貧血,61~90g/L

重度貧血,31~60g/L

極重度貧血,<30g/L

根據貧血發生進程分類:

急性貧血 (病程< 6個月)

慢性貧血(病程>6個月)

急性貧血,頭暈、乏力、心悸等症狀明顯,甚至可發生暈厥(因頭暈而發生一過性意識喪失)、休克。但慢性貧血,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到中度貧血也只是沒勁兒,往往不被患者重視,容易延誤診治!

貧血只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獨立疾病,可能是一種基礎疾病,如缺鐵性貧血、月經過多等,但有時是較複雜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一旦發現貧血必須查明其發生原因。

貧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月經過多、子宮肌瘤、胃腸道出血、腎性貧血、惡性腫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是由於偏食、減肥,飲食中鐵攝入不足引起的,但很多慢性出血也表現為缺鐵性貧血,不是單純補充鐵劑就行的,必須查明原因。

要重視胃腸道出血引起的貧血

胃腸道出血後由於血液的丟失而引起貧血。當急性出血,出血量超過400ml就會發生頭暈、乏力、心悸等症狀,出血量在400ml以內不會出現明顯症狀。

出血後大便顏色會發生改變,表現為:鮮紅、暗紅、黑色、柏油樣。根據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的長短而表現不同的顏色。

胃腸道出血後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經過腸道內硫化物的作用形成硫化鐵,因此大便呈黑色,甚至是柏油樣大便(大便黑而發亮)。若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暫,大便可能是暗紅、鮮紅了。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逐步吸收水分和少量營養物質後,在乙狀結腸遠端形成大便。出血在乙狀結腸遠端以上的,血液與大便混在一起,甚至全部是黑色或暗紅色血液;出血在乙狀結腸遠端以下的,往往鮮紅色血液附著在大便表面。

但在確定是否是胃腸道出血前,必須排除食物、藥物的顏色引起大便顏色改變。進食黑色食物,如槡椹、奧理奧餅乾、黑棗或服鉍劑、鐵劑等藥物,大便自然是黑色的;進食紅色食物,如紅心火龍果,大便就是紅色的了。但除了鐵劑外,大便隱血試驗都是陰性的。

因此,根據大便的顏色改變可以確定是否是胃腸道出血,並大致判斷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當然,要明確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必須胃腸鏡檢查。

急性出血引起的貧血由於發病急,機體來不及代償,症狀會比較明顯。而很多腫瘤引起的貧血發病比較緩慢,由於機體的代償,早期可以沒有症狀,等出現症狀時貧血已經很嚴重了。

有大便顏色明顯改變者,患者一般會重視,容易識別胃腸道出血,但是當胃腸道少量、慢性出血時,如每日出血10~20ml,大便隱血檢查是+~++,大便顏色仍然是黃色的,但日積月累會發生明顯貧血,而慢性貧血者患者就會適應,輕度貧血時不會有症狀,即使有些病人入院時血紅蛋白只有70g/L,甚至只有50g/L左右,已經到達中重度貧血程度,患者也只是“沒勁兒”,沒有明顯頭暈症狀,但如果屬家關心的話,就會發現患者面色、指甲、手掌蒼白,呈現明顯貧血貌。

由於胃腸道少量出血,大便仍黃色,症狀不明顯,往往不被患者重視,等到就診時大多貧血已很明顯了。對於這些患者要及時做大便隱血試驗。

胃腸道出血時,紅細胞在腸道內被破壞,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有鐵,大便隱血試驗就是檢測血紅蛋白中的鐵,“-”這代表陰性,就是沒有出血;“+”這代表陽性,顯示出血,“+”越多示出血量越多。

但要注意:

此試驗應排除食物或藥物因素所致假陽性,藥物鐵劑、動物內臟(肝)、血、瘦肉及綠葉菜(波菜)含有豐富鐵,大便隱血試驗也可呈“+”,檢查前要停用鐵劑,必要時禁食動物內臟、血、瘦肉及綠葉菜3天后再查。

中老年慢性貧血要警惕胃腸道惡性腫瘤

胃腸道少量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潰瘍、糜爛、息肉、血管畸形、惡性腫瘤等等。中老年患者更要高度警惕胃癌、大腸癌。

胃癌、大腸癌可以只表現為少量、間斷性出血及貧血,而沒有其它症狀。近日收治一個50多歲男性病人,一週前因上腹不適做胃鏡檢查顯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多發性胃息肉,服藥一週上腹不適消失,此次要求摘除胃息肉而入院,入院後常規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顯示:血Hb110g/L,輕度貧血;大便隱血+。患者過去沒有做過腸鏡,建議患者做結腸鏡檢查,結果是結腸癌。

對於貧血的成年患者,除非有明顯原因如月經過多,否則別忘了大便隱血檢查,因胃腸道惡性腫瘤往往表現為少量、間斷出血,因此,一次大便隱血陰性不能說明問題,必須多次做大便隱血檢查,若有一次陽性,就必須做胃鏡、結腸鏡檢查。

即使多次大便隱血陰性,也有胃腸道惡性腫瘤可能。

人體內有多種造血調節因子,能夠直接或間接參與造血。當體內出現某種腫瘤時,容易產生較多的造血負面調控因子。比如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或炎症因子等,均可能減弱造血功能,即使沒有出血也會引起不明原因的紅細胞數長期低於正常值,即慢性病性貧血。

血液負責運輸營養,而癌細胞擴散需要大量血液支持,所以腫瘤越嚴重,往往貧血也越嚴重。貧血可能出現在腫瘤發展的任一時期,然後持續惡化下去,加速身體機能的衰弱。

還有惡性腫瘤轉移到骨髓破壞骨髓的造血功能可引起貧血,這時已經是腫瘤晚期了。

因此,中老年慢性貧血,即使大便隱血檢查多次陰性,若找不到貧血原因,也必須做胃鏡、結腸鏡檢查。

要警惕貧血伴隨的其他症狀

胃腸道惡性腫瘤,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即使到了中期症狀可能也不典型,但如果在貧血的同時還伴隨有以下症狀,則患癌的可能性更高:

有吞嚥困難、胸部燒灼感、進食時胸骨後有梗噎感等,可能為食管癌;

有上腹不適、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可能是胃癌;

近幾個月大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便秘、腹瀉、便秘腹瀉交替、大便變細變形等),可能為結直腸癌。

但有些胃腸道惡性腫瘤本身可能沒有什麼症狀,而以貧血為首發表現。缺鐵性貧血常常是胃腸道惡性腫瘤的首發表現,尤其中老年患者。由於癌症侵犯胃腸道壁的血管,長期、間歇性慢性失血導致貧血。

因此,對中老年人群來說,最好能夠每年定期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尤其要進行腫瘤篩查。發現貧血,必須查明原因,尤其要注意胃腸道惡性腫瘤!多次做大便隱血檢查,若有一次陽性必須做胃鏡、腸鏡檢查;即使多次大便隱血陰性,若找不到貧血的其它原因也要做胃鏡、結腸鏡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