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從《蝸居》到《安家》,變的是時光,不變的是安家的渴望

十年過去了,海萍還在買房子

《安家》剛播出兩集,一對熟悉的夫婦勾起了人們心中久遠的回憶。當宮蓓蓓蜷縮在掛滿衣物的衛生間,坐在馬桶上給學生改論文,她的丈夫在地上打地鋪的時候,一下子讓人想起了十年前《蝸居》裡的海萍和蘇淳。

  • 十年前,復旦畢業的海萍和蘇淳住在十平米的老胡同出租屋裡,剛來上海的海藻和姐姐擠在床上,蘇淳在地上打地鋪。為了省錢,海萍和蘇淳為了今天要不要吃一包方面便而爭吵;為了掙錢,蘇淳險些惹上官司,海藻也陰差陽錯認識了宋思明。圍繞著一套房子,《蝸居》直面了許多現實問題。
  • 十年後,海萍(宮蓓蓓)和蘇淳(劉先生)又一次踏上了買房的路。這時候的海萍(宮蓓蓓)不再是公司文員,變成了一個婦產科醫生,蘇淳(劉先生)不再是船廠技術員,變成了一個工程師。相同的是,蘇淳(劉先生)還在打地鋪,海萍(宮蓓蓓)依然沒有一張自己的書桌。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當年,兩人為了一包方便麵而爭吵;今天,宮蓓蓓為挺著大肚子坐在馬桶上而落淚。衛生間裡掛著滿滿的衣服,和當年那個窘迫的小出租屋並無不同。房子,還是這個家庭的切膚之痛。十年寒窗培養出的婦產科醫生,走過八年博士教育、三年規培,可能論文成堆,卻仍然要一家五口擠在一室一廳,敲著計算器計算到分的每月貸款,買下戶型奇葩的過道房。這就是一代在從小城來到都市的人真實又殘酷的人生。海萍和蘇淳也許還是幸運的,畢竟09年買了房,19年面臨的只是換房的問題。而現在這批新畢業人群,即使來自於清華北大,假使沒有足夠的家庭積累,又沒有走上一條非常適宜的職業道路,也依然是“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房子也能形成圍城

時代是一輛飛速行駛的高鐵

曾經有人說,如果1999年能看懂《創世紀》,2009年能看懂《蝸居》,就不會錯過房價的紅利期。事實上,這在當時並非毫無端倪。1998年,中央取消福利分房,開始對房地產“松閘”,《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期限最長可達20年,貸款額度最高可達房價的70%。潘石屹就在這個時代起家,一個甘肅天水村莊走出的青年有了自己的地產王國。無數的財富積累在這20年間快速完成,只是當時人被時代的潮流推著走,看不清潮水究竟要往哪裡流。1999年,北京市西城區一平米只要不到5000塊;09年,這個數字可能是3萬;19年,需要將近20萬才能換來一平米的立足之地。2011年,北京海淀區世紀城一套90平的兩居室的成交價是280萬,現在這個數字是720萬,而2004年,只要45萬。20年,房價翻了40倍,而工資性收入只上漲了不足6倍。按北京市平均工資來看,1999年,4個月的工資可以買一個平方;到了2019年,需要20個月。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都市老破小承載著太多年輕人的青春夢想

高學歷未必換來高收入

《安家》中孫儷有一句話對海清說,“以後日子會越來越好,如果你們這樣的人都買不起房,那就太不合理了”。有觀眾質疑宮醫生夫妻買不起房太假了,但非所有高學歷都能擁有高收入。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八個字既生動又心酸“不計報酬,不論生死”,收入並非純粹由學歷決定,而是由所從事領域和所選擇的職業方向決定的。過去十年,我們親眼目睹了許多造福的浪潮:比特幣、互聯網、共享經濟、社交網絡甚至直播。一位非常年輕的記者,在20多歲轉型投資,一筆交易帶來數十億美金的巨大回報;2011年4萬元的比特幣,巔峰時期可能變成4個億;李佳琦一句OMG所創造的收益是一個航天工程師難以想象的。在《安家》中,王子健一套房子所獲得的佣金就超過一個工程師兩年的收入。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房產中介,一個數量龐大、看遍冷暖、充滿故事的群體

作為校友和鄰居,我親眼目睹了清華北大應屆人群的職業選擇。一部分專業對口,趕上了互聯網和金融的造富浪潮,搭上互聯網快車道的人,也許已經有了期權和分紅;現在頂級外資投行和頂級律師事務所,工作三年的薪酬可以突破七位數;但也有一批人,有的因為專業原因,所在領域本身的收入分配機制就並不合理,有的進入體制,默默做好一顆螺絲釘,用8000的月收入在北京生活。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租一間房是畢業生的起點,之前他們是學校的孩子,之後他們是社會的大人

我們羨慕前者。曾經一位投資界人士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妻子是全職太太,家裡三個孩子,三個保姆和一個司機。有錢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讓自己的家人過上舒適的生活,因為在狹窄的空間和窘迫的生活裡,讓人很難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我們也敬佩後者,這些人可能是航天系統或機械系統的工程師,可能紮根西部研究衛星,可能醫院系統的內科大夫。沒有這些人,就沒有時代的進步。教育從來沒有許諾給任何人富裕的物質生活,接受教育並不一定導向財富,但如果這些人一定要安於清貧,值得時代反思。

從《蝸居》到《安家》:北上廣夾縫中的青年

再渺小,也要仰望天空,那裡是飛翔的地方!

開心麻花有一部電影《西虹市首富》,王多魚有了十個億後,錢無論如何都花不完。資產的鴻溝難以跨越,即使奮鬥了十八年,也未必能在一起喝咖啡。我們重新回到《安家》,重新看回《蝸居》,甚至翻出多年前那篇曾經很火爆的《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從時代的潮流中走過,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傾其所有地尋找一個安身立命之地。我們感謝《安家》,電視劇終於不都是月薪幾千的小助理住著幾千萬的豪宅或者揹著數萬元的包,並非每一個角色都能擁有一套南北通透的高檔社區。不僅敲著計算器計算到分的每月貸款,同時咬著牙攢出首付的款項,才是廣大買房者質樸又充滿現實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