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每週六晚上,陳偉的“燕春社”都會在舊鼓樓社區表演,有小曲兒、相聲、快板、評書,內容豐富多彩,聚集了不少粉絲,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小劇場不收門票,來者不拒,免費觀賞,堅持了這麼久,只因為自己的一份熱愛——有人愛聽,便成了一件樂事;唱得久了,便成了一種習慣。

20多年來,陳偉為小曲兒瘋魔痴迷,只要聽到就會刨根問底,甚至經常和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

陳偉最早和北京小曲兒結緣是在1995年,“有一次聽到民歌專家李丹書先生在北京電視臺《什剎海》節目中講了四期北京的小曲兒,使我大開眼界,從此對北京的民間小曲兒情有獨鍾,戀戀不忘。”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作為土生土長,從小生活在什剎海邊的的北京人,陳偉對這些小曲兒發自內心地熱愛,愛它們的平實質樸和真情實感。“曲中的內容不是風花雪月也不是深奧哲理,只是日常生活,帶著點俏皮與活潑,特別有意思。”

北京小曲兒可以說是一部生動的社會生活史,它們一點一點記錄的都是老北京市井百味。不少小曲兒的調是隨著大運河從南方傳來的,也算得上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一個象徵,正因這點,小曲兒的調既有著南方的婉轉之感,也有著北方的利落之意,南北文化的融匯讓北京小曲兒更加生動有趣。

陳偉告訴我,中國的民間小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明、清兩代達到高峰。做為帝王之都,人文薈萃之地,清代的北京已經成為全國小曲兒流傳的中心。天南海北,全國各地的小曲不斷傳入京城,如《湖廣調》、《邊關調》、《山西五更》、《洛陽調》等,融合了北京的風俗和語言,演化成為地道的北京民歌小曲兒,作為輻射全國的文化交流中心,這些小曲又從京師流向全國各地,形成許多同宗民歌。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偉拜師於北京曲劇團曲劇著名演員趙俊良先生,真正地走上了北京小曲兒的傳承之路。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陳偉雖熱愛小曲兒,卻一直苦於求師無門。1999年夏天,他去勞動人民文化宮觀看演出的時候,在觀眾席中第一次見到趙俊良先生。“我冒昧地上前與先生攀談,表達了想向先生學習小曲的想法。先生的眼睛炯炯有神,含笑望著我,欣然答應了我的請求。”這讓陳偉喜出望外。

“先生為了不讓我破費,親自到我家來教我,而且不吃我一頓飯。對於我的提問,先生有問必答,傾囊相授,從不高高在上,以長者自居,而是平易隨和,以禮相待,把我當成真心的摯友。”說起師父趙俊良先生先生,陳偉滿滿地都是敬意。


在收集整理北京小曲兒的過程中,陳偉發現,小曲兒裡不但有生動的市民生活場景,也留下了歷史的足印,見證了中國百年的興衰榮辱。“您怎麼也不會想到,一首普通的民間小曲《媽媽娘好糊塗》,在一百多年前,曾成為大清朝的代國歌。”陳偉說起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此事真實可考,是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聽父親謝葆璋說起的。 謝葆璋(1866-1940)是福建福州人,1881年經父親好友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嚴復介紹,成為該校第一屆駕駛班學生。1884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在“來遠”艦任職,擔任駕駛二副,並參加了慘烈的中日甲午海戰。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1887年,北洋水師訂購的“致遠”、“清遠”、“來遠”、“經遠”四艘主力巡洋艦,分別在英國、德國建成下水。李鴻章派北洋艦隊官兵400餘人前往英、德兩國接收。在隆重的接艦儀式上要演奏國歌,可當時偌大的中國竟然連一首國歌都沒有!尷尬之中,只好臨時選了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曲調作為國歌演奏,這就是小曲兒《媽媽娘好糊塗》。把一首閨中女子思春的民間俗曲,在隆重場合代替國歌來演奏,令人哭笑不得。

國家羸弱,外交無力,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謝葆璋的心。幾十年後,他還常談起此事來教育子女,叫子女們發奮學習,報效國家。直到1911年10月4日大清才終於有了法定國歌《鞏金甌》,可笑的是僅僅六天後大清國就覆滅了。

陳偉告訴我,雖然北京小曲兒中有很多是描寫生活場景、歌頌愛情的,但是也有不少是勸人向善、積極向上,這其中就包括了抗戰時期流行的小曲兒改編的軍歌,唱出了民族不屈服的精神和必勝的決心。

陳偉從一位86歲名叫鄭福來的老人口中聽到了不少當年29軍的軍歌,堪稱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這位老人小時候住在盧溝橋西,是盧溝橋事件的親歷者,他家與駐守盧溝橋的29軍3營營部只一街之隔,小時候爺爺經常帶他去營部看練兵,聽戰士們唱軍歌耍大刀。據老人回憶,當時29軍的營盤裡總是響徹著嘹亮的軍歌,《吃飯歌》、《睡覺歌》、《站崗歌》、《八德歌》、《滿江紅》等,歌不離口,響亮悅耳。

每週六晚上,陳偉的“燕春社”都會在舊鼓樓社區表演,有小曲兒、相聲、快板、評書,內容豐富多彩,聚集了不少粉絲,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小劇場不收門票,來者不拒,免費觀賞,堅持了這麼久,只因為自己的一份熱愛——有人愛聽,便成了一件樂事;唱得久了,便成了一種習慣。鄭福來老人還會唱一首已被歷史長河湮沒80餘年,鮮為人知的29軍抗戰歌曲《鋤草歌》。歌中唱道:“手把鋤頭鋤野草啊,鋤罷了野草好長苗哎;手握大刀殺敵寇啊,殺敗了敵寇保家鄉啊……”

這首歌是鄭福來老人“七七事變”前學會的,1933年29軍在長城喜峰口以“大刀隊”重創日軍,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從此,29軍“大刀隊”名震全國。這首《鋤草歌》將侵略者比作禍害秧苗的野草,為保衛果實,除掉野草,絕不留情。曲調簡潔明快,有濃郁的民間小調的色彩,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抗戰歌曲。

和北京小曲兒結緣20多年,經歷了諸多艱難曲折,陳偉初心不改,“我這些年學會唱的各地民歌加起來上百首不止,北京本地的會五六十首,和老藝人們相比,真的是太少了。”陳偉心中尚有不少遺憾。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北京小曲兒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陳偉多年來憑著一己之力來延續和傳承了,令人動容。如今,傳統文化愛好者在逐漸增加,熱愛“非遺”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北京小曲兒裡寄託的深深故園情和濃濃的鄉愁,是北京的一抹文化記憶,陳偉真心的希望,它們能夠留存下來。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就快失傳了!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然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