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竹子的生长与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栽培效益更高

毛竹是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但其生长发育不同于一般乔木树种,它是由地下部分的鞭、根、芽和地上部分的秆、枝、叶组成的有机体。毛竹不仅具有根的向地性生长和秆的反向地性生长,而且具有鞭(地下茎)的横向地性起伏生长。竹鞭具有强大的分生繁殖能力,一般分布在土壤上层15--40厘米的范围,每节有一个侧芽,可以发育成笋或发育成新的竹鞭。壮龄竹鞭上的部分肥壮侧芽在每年夏末秋初开始萌动分化为笋芽,到初冬笋体肥大,笋壳(有的地方叫箨)呈黄色,被有绒毛,称冬笋。

冬季低温时期,竹笋在土内处于休眠状态,到了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时,又继续生长出土,称为春笋。春笋中一些生长健壮的,经过竹笋一幼竹40一50天的生长过程后,竹秆上部开始抽枝展叶而成为新竹。新竹第二年春全株换叶一次,以后每二年换叶一次,每换叶一次称为一“度”。新竹经过2--5年生理代谢,抽鞭发笋能力强、竹秆材质处于增进期的幼一壮龄竹阶段;再经过5--8年的竹秆材质生长达到力学强度稳定的中龄竹阶段;9年以上的竹将出现生活力衰退的下降趋势,进入老龄竹阶段。故在毛竹林培育上,应留养幼一壮龄竹,砍伐中、老龄竹。

竹子的生长与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栽培效益更高


过去毛竹上期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人们不懂得去管理,随其自然生长,当地老百姓砍伐用做支架、搭盖房屋或烧火做饭等。多年来,毛竹基本不会发生病虫害,生命力强,材质好,加之人们对毛竹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大量需求,当地老百姓才开始对毛竹的生长环境加以改善和重视:我们结合各地竹农管理经验,现将毛竹田园正确管理办法介绍如下:

1、造林整地

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合毛竹成活和新竹成长的环境条件。整地工作应在造林前的秋、冬季进行,包括清理林地、开垦和挖掘栽埴穴等三个工序。坡度不大的造林地采用全垦整地,坡度较大(15~25度)的造林地采用水平带整地,在坡度25度以上陡坡的造林地则采用块状整地。全垦整地是将造林地内的杂草、灌木全部砍除、清理后,全面深翻25—30厘米,将表土翻入底层,且除去土中的大石块和粗树兜、树根等,再定点挖栽埴穴。

在坡地上挖穴时,应注意穴的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带状整地即整地带与等高线平行,带宽带距视坡度缓陡及栽埴密度而定,一般为3米左右。整地带上先劈除杂草灌木,后沿带开垦,翻土深度40厘米左右,再在已翻土的带上按造林密度和株行距挖穴。块状整地是根据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确定栽埴点,清除各栽埴点周围2米左右的杂草灌木,按栽埴点挖穴。无论那种整地方式,都须在挖栽埴穴前确定好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毛竹移竹造林每亩密度20一35株;株行距可用5×6米或4×5米;栽埴穴的规格是穴长1.5米,宽0.8米,深0.5米左右。

2.造林季节和方法

毛竹造林的良好季节是冬季和早春(即十一月至翌年二月)。造林方法有移竹造林、移鞭造等。其中,移竹造林法在生产中应用最广。移竹造林首先应选好母竹。在未经管理过的毛竹生长地段,选母竹以竹龄2—3年生、胸径3--6厘米、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正常、无病虫害的林中竹为宜。挖掘时,则先应判断好竹鞭的走向(一般与母竹秆基椭圆形的长边方向平行),再细心扒开土找到竹鞭。向母竹引伸过来的鞭称来鞭,留30一40厘米截断;延伸出去的鞭称去鞭,留70—80厘米截断,然后沿鞭两侧逐渐挖掘。挖取时要多带宿土,做到不伤鞭根,不伤笋芽,不伤“螺丝钉”(竹秆与竹鞭连接处),不伤母竹。挖出后,留5—7盘枝,砍去竹尾。母竹运输的路途和时间越短越好。母竹运到后,随到随栽,栽植时要两人栽一棵,先校对好东西方向,然后按来鞭去鞭方向开鞭沟,栽植毛竹最好挖大穴,穴的规格是长1.5米、宽0.6米、深0.8米。栽埴时先在穴底垫上表土10一15厘米,然后轻轻将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密接,再填土、踏实,像这样用锄头尾端顺着虚土的地方夯实,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厘米,填土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鞭。填土踏实时,要防止损伤鞭根和笋芽。

竹子的生长与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栽培效益更高


3、毛竹林培育

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是毛竹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用材竹林培育中,若滥挖冬笋,就会直接影响来年的春笋和新竹的产量。但因受气候、营养等因素限制,会有一部分冬笋不能出土而亡,故在“冬至”前挖掘浅鞭冬笋,既可促进春笋生长发育,又可增加竹林收益。用材竹林挖掘冬笋中,必须要在护笋的前提下,科学谨慎地挖取。挖掘冬笋的方法是在大年毛竹林内选枝叶浓密、叶色深绿的竹株,沿去鞭的方向找到泥块隆起、龟裂或脚感松软的部位,小心开穴挖取,掘取后必须覆土填平。

4、 修山垦复

修山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散布于林地,使其腐烂为有机肥料。修山每年进行l一2次,时间是7—9月,只进行一次的时间最好在7月初。垦复就是深挖,在每年的秋冬季进行。

5、竹林施肥、浇水

土壤是毛竹生长的基础,肥力是影响竹林丰产的主要因子。毛竹生长快、产量高,吸收土壤养分多,必须通过施肥补充土壤营养物质。肥料以厩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施肥量每年每亩可施有机肥50—100担或饼肥150一200公斤,塘泥100一200担。有机肥在秋冬结合垦复挖沟或挖穴埋入土内。施用速效性水稀释化肥或人粪尿,最好在夏季毛竹生长季节或出笋前后一个月内施入。施用化肥应以氮、磷肥为主,且应氮、磷肥混合施用,每亩可施10—15公斤。施肥前,在具毛竹根部20厘米处开沟施肥,开沟时应沿坡度横向开沟,沟宽为40厘米,沟的深度一般在20厘米(30厘米、10厘米)左右就可以了。施肥沟与下一个施肥沟的距离要求在2米(1.5米)左右。注意:开沟时如遇到竹鞭、竹根应绕过20厘米外,以免肥料灼伤毛竹。开好沟后将复合肥料按比例均匀撒在沟内,然后回填熟土压实就可以了。

毛竹喜湿润肥沃的土壤环境,怕积水,一般毛竹林生长所需水分全靠天然雨水,遇到雨水充足年份,竹林才能正常生长,冬春笋才能盛产。近年来,由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气候变化无常,干旱的年景越来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专家建议应在毛竹林安装浇水灌溉设施,定期浇水灌溉。根据竹山面积的多少,选定近、远距离的水源,按照50平方米设置安装浇水喷头,根据天气变化,定期浇水。

6、越冬管理

毛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4-20度,所以进入每年的秋冬季节后,要给毛竹林作防冻保暖措施,向常见的麦草、稻草和毛竹的枝叶等农作物桔杆都可以,像这样均匀铺撒在毛竹根部周围,厚度视当地气候而定,一般保持厚度在10厘米就可以了。

7、合理采伐

合理采伐包括正确确定采伐年龄、采伐季节、采伐方法、采伐强度及合理的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异龄林,只能采用龄级择伐方式。择伐年龄应以1—3年生蓄养、3—5年生填空抽砍、6—8年生除个别填空外,全部砍伐利用的原则进行。为了正确掌握每株立竹的年龄,可在每年新竹成竹后,用油墨在竹秆上标明年份。采伐季节应在秋冬季低温干燥、竹子生理活动减弱、竹材力学性能好、不易虫蛀的季节进行。采伐方法应在伐前根据竹龄、竹株分布,竹子生长状况等情况下,按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弱留强的原则先标明应伐竹株,然后再采用齐地伐倒的方法进行。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最好每两年砍伐一次,即在大年的冬季进行;毛竹用材林的竹林密度以保持每亩200~250株为好。其年龄组成最好是1年生、2—3年生、4—5年生竹各占25%左右,其余6—8年生竹占25%左右。新竹和老竹区别很明显,一般参照竹竿表皮颜色来判断其生长年限,向这样表皮鲜绿色,表面带有白色碱状物为当年生新竹;退去白色碱状物,表皮渐灰为两年生竹;表皮向这样发黑,有花斑已进入老龄竹,即可砍伐利用。砍伐时用向这样的毛竹开刀从根部开断,手助力推倒于山坡下。随后要将毛竹根部(竹兜)向这样用开刀开出一个孔,进行破兜施肥或注入适量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老的竹根竹鞭,扩充新的竹鞭压点生长。

毛竹种植一般选择11月至翌年2月期间雨后阴天进行。种植之前,需在穴内施入基肥,每穴可施放有效肥10—20kg,或复合肥0.5— 1.0kg,基肥施入后要覆盖一层表土拌匀。种植时将母竹放入穴中,母竹鞭根与穴长方向平行放置,使根舒展,深度以竹蔸根盘表面低于穴面3—5cm左右为宜,先覆盖表土,后填心土,分层填土、踏实,使鞭根与土壤紧密结合,踩踏时后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损伤鞭根。栽后天晴应浇定根水,再覆盖松土至高出地面5 —10cm,表面盖上茅草,然后用支架支撑固定母竹秆,防止风吹摇动,影响成活。

竹子的生长与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栽培效益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