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華人”在古代時被比喻為漢族

到了清朝至民國時期,出現了“華僑”一詞,指的是在國外定居的中國人,清政府在1909年的《大清國籍條例》,北洋政府在1914年的《修正國籍法》,國民政府在1929年的《國籍法》,都規定了

:“數世不歸的華僑,繼續保留其中國國籍。”所謂“冀其後裔綿延”說的是:無論若干世系仍屬中國國籍。

中國在1955年的萬隆亞非會議期間:正式宣佈不認同華僑的雙重國籍。在亞洲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不承認雙重國籍。

目前海外的華僑約有二千萬之多,其中在亞洲的華僑佔85%,美洲約有一百七十萬,歐洲約有三十多萬,大洋洲約有十多萬,非洲約有10萬人。

亞洲的華人大多在東南亞一帶,其中印尼約有六百多萬,馬來西亞約有四百多萬,新加坡約有二百萬,菲律賓約有一百萬,緬甸和越南各有約七十萬,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是華人後裔,原菲律賓女總統阿基諾也是華人後裔,在她競選的時候在報紙上用專版說明她是華人後裔,阿基諾當上總統後還來過中國尋根問祖。

“美籍華人”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諾貝爾獎

1,先來介紹幾個被誤認為中國人的諾貝爾獎得主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丁肇中

丁肇中(在美國出生,自動獲得美國國籍)-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現了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粒子的壽命是其他粒子的1000倍,被稱為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還同時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

曾說過:“科學很大的一個作用是滿足人的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最浪費不起的就是時間。”;“就是因為國沒了,所以才跑到臺灣去了。”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李遠哲

李遠哲(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回臺灣去了)-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激光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在2006年10月9日李遠哲在接受臺灣《聯合報》專訪時說:“大家對教育確實有很多不滿,但這十多年來,很多人收到誤導,認為教改會要負責,其實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討論的,要經年累月檢討,方向不對就要改進,”;“最大的問題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筆試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做生涯規劃,專業課就教的非常差,這讓補習班有機會可以營利。”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朱棣文

朱棣文(在美國出生,自動獲得美國國籍)-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在2009年,擔任美國能源部長的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一起來中國訪問,這是美國第一次有兩位華裔部長同時訪華。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崔琦

崔琦(在獲獎之前加入美國國籍,具體時間不詳)-在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電化學過程發生於固體——電解液的界面,腐蝕發生於固體——液體的界面,所以界面物理和表面物理一樣具有巨大的實際意義)

崔琦的母親曾教育他:“不管到何時何地,自己有多大的本事,都要保持謙虛待人的品格。只有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2,曾說過:“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人。”的錢永健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錢永健

錢永健(在美國出生,自動獲得美國國籍)-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綠色熒光蛋白於1962年在一種水母的基因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的熒光,這個發光過程還需要冷光蛋白質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科發生交互作用。

錢永健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由於他是錢學森的侄子,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錢永健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錢永健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說:“我在美國出生,成長,但是我不太會說中文,我是美國科學家,這一點很確定。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一個成功的科學家一定會出現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境是培育科學家的要件。”

3,再說一個“曾經是中國人”的高行健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高行健

高行健(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家:憑藉中文小說《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2010年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高行健說自己“三生有幸”:“第一生在中國,第二生在法國,諾貝爾獲獎以後,生了一場大病,也可以說大難不死,又有一生。”他還坦言沒有回中國的打算,也沒有落葉歸根的想法,他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無處不可以生根

在2013年在新加坡接受BBC電視臺訪問時說:“我已經離開中國26年,現在中國的確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我不瞭解,也不關心,我現在生活在歐洲,我更關心歐洲的文化”。

4,兩個雙重國籍的人

賽珍珠女士(1892年生於美國-出生4個月後來到中國-1934年回到美國)-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家:她的獲獎小說《大地》描寫了一箇中國農民掙扎求生的生活。賽珍珠把她親眼目睹的舊社會的迷信,腐敗,昏庸,糜爛,古怪書寫的淋漓盡致。很多的外國人都是通過這本書才開始瞭解那個時代的中國。當時的她是

美國-中國雙重國籍

在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宣佈訪華後,賽珍珠女士不顧年邁,同意主持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題節目“重新看中國”,並且積極準備重新訪華,但是一位中國駐加拿大的外交官給她發來一份嚴酷的拒絕信函。1973年賽珍珠女士離世,她給一位朋友的信中曾寫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的多,我幫助美國人民瞭解和熱愛中國人民,儘管我們目前和中國大陸互不往來,美國人民還是一如既往的關注著中國人民。”

按照她的遺願,在她的墓碑上只鐫刻了“賽珍珠”三個漢字。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高錕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之後加入英國和美國國籍)-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開創性的研究與發展光纖通訊系統中的低損耗光纖。高錕被譽為光纖之父。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80歲高齡的高錕和夫人及古天樂

上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對高錕說:“你的研究完全改變了世界,促進了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我本人為你感到驕傲,世界欠你一個極大的人情”。

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於1981年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5,獲諾貝爾獎時是中國人,之後加入美國國籍的兩個人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李政道

李政道(獲獎之後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屬於中國國籍。

在1998年李政道將畢生的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楊振寧

楊振寧(獲獎之後於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屬於中國國籍。2017年放棄美國國籍迴歸中國。

在1962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了。雙方各有說辭,其中緣由不得而知。楊振寧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他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主任的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斯說:“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曾嚴厲的批評玄學:“《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楊振寧有著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眾多令人眩目耀眼光環。

6,兩個真正的中國人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管謨業(莫言)

管謨業(莫言)(1955年生於中國山東高密)-憑藉《蛙》,《紅高粱》,《豐乳肥臀》,《檀香刑》,《酒國》等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對莫言說的頒獎詞:“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通過對自己故鄉的生活方式的描寫,傳達了普遍性的人類生存情況。將一般的鄉情描寫轉化為對人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領悟和發現。這樣就使他的作品超越了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侷限性。

12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生於中國浙江寧波)-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發現青蒿素——這是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對屠呦呦評價:“屠呦呦不論是從學術上還是生活中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作為獲獎人,她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