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

文|鄒凌

指畫,又稱指頭畫、指墨畫或手指畫,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畫家作畫時,以指代筆,用指頭、指甲蘸水墨或顏料,在紙絹上勾畫,或間以手掌抹擦以成圖像。雖然不如毛筆作畫普遍,對比起傳統的文人畫來,卻具有渾厚朴拙、變化莫測之妙,別有一番奇趣。指畫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及至當代,人們對指畫仍有諸多誤解,有人視之為旁門左道,甚至將其與江湖雜耍相提並論。指畫看似門檻不高,幾乎人人可學,然而結合繪畫史來看,手指作畫存在蓄墨量小,不易寫長線,不易寫精細,畫面易支離、瑣碎等種種自身侷限,創作難度不亞於筆墨,因此,指畫創作需立足於純熟而長久的毛筆畫創作實踐基礎之上。只有天分高、學力深、胸襟闊達者,方可成為指畫大家,非大家妙手不能出佳構。指畫不僅不是江湖雜耍,而且是特別的藝術,具有其獨特的意趣和價值。本期邀請對指畫有深入研究的評論家鄒凌、藝術家文蔚對這一話題展開論述。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指畫的話題非常熱門,有人說指畫是譁眾取寵的雕蟲小技、地攤雜技,與“舌頭畫”“足趾畫”“吹畫”“頭髮畫”“倒掛金鉤畫”等同屬江湖雜耍,沒有藝術價值可言。那麼,指畫究竟是不是江湖雜耍?有沒有藝術性呢?我們先要弄清什麼是江湖雜耍。江湖雜耍一般是指過去跑江湖的人,在廟會、趕集等表演的遊藝活動項目,比如雜技、木偶、猴戲、投擲、套圈、魔術等,清李鬥在《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中說:“雜耍之技,來自四方,集於堤上。如立竿百仞,建幟於顛,一人盤空拔幟,如猱升木,謂之竿戲。長劍直插喉嗉,謂之飲劍。”為什麼指畫被有些人認為是江湖雜耍呢?這與一些畫史記載有關。我們知道傳統中國畫的創作工具主要是毛筆,但在畫史上以其它工具代筆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時有畫雲者沾溼絹素,點綴輕粉,縱口吹之,謂之吹雲。”還有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說,晚唐畫家王默喜飲酒作畫,每當“醉後以頭髻取墨抵於絹畫”。清阮葵生在《茶館客話·畫家別派》中稱:“往時見同人作三畫詩,蕪湖鐵畫、饒州磁畫、松江火筆畫也。”此外民間還有用粉筆夾小竹弓彈之畫雪,用紙筋子、蓮房、蔗滓作畫等的傳說。而這些不用毛筆作畫的技藝被稱為是不入流、不正統的遊藝。清錢泳認為:“左手書、足書、或以口銜筆作書”皆是“求乞計耳”,是為了生存的把戲。清鄒一桂也認為:“凡畫不用筆者,吹雲、潑墨、水畫(以墨浮水,用紙收貼)、火畫(點香畫紙,如白描畫)、漆畫、繡畫,皆非正派,故不足取。”可見這些技藝不屬於正統的藝術範疇;因此,很多人也將指畫誤列其中,其實,在這些記載中,指畫並未涉及。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清 高其佩 怒容鍾馗圖軸 指畫

關於指畫,《辭海》解釋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指明指畫是“一種特殊畫法”。筆者認為,一種技藝是不是藝術,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沒有歷史傳承,二是有沒有理論支撐,三是有沒有一批著名人物。首先來看指畫的傳承,很多人認為指畫起源於唐代的張璪,或是清初的高其佩。其實,遠在毛筆未發明之前,人類作畫的工具就是手、羽毛或樹枝等,目前考古發現的母系社會時期元江它克、滄源、廣西花山等處的巖上指畫;以及新疆富蘊縣喀啦布勒根鄉唐巴勒塔斯村巖洞、哈巴河縣洞窟中的手掌紋印等,就是古代先民用手指、羽毛和樹枝在崖石上所畫;而石器時代人們已在陶器外壁上用手指勾勒彩陶紋飾了。唐代的張璪、清初的高其佩、近現代的潘天壽、錢松喦等都是指畫的傳承者和發揚光大者,由此可見指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潘天壽 梅花高士圖軸 指墨 1950年 潘天壽紀念館館藏

其次,指畫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繪畫理論體系,比如張彥遠介紹張璪的指畫是:“以手摸素絹”,唐朱景玄介紹王墨的指畫是:“腳蹩手抹”,“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汙之跡,皆謂之奇異也。”宋謝舉廉介紹宋人的指畫是:“左者前其角,右者後其足。浼君雙指螺,戰此兩觳觫。”明姜紹書介紹王秉鑑的指畫是:“以指蘸墨點於褚素,則弱穗垂垂,若湛露初涵,鮮脆欲滴,亦士流之傑作也。”而比較完整地記載指畫理論的是清高秉的《指頭畫說》,不僅記錄了高其佩的指畫體系,而且有具體的指畫技法,如“傳神寫照,在半甲半肉間”,“以筆難到處,指能傳其神,而指所到處,筆勿能及也”等;近代潘天壽的《聽天閣畫談隨筆·指頭畫談》對指畫做了比較系統的總結,認為:“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常中求變以悟常,變中求常以悟變,亦系鈍根之人鈍法歟”;“為求指筆間運用技法之不同,筆情指趣之相異,互為參證耳”等;錢松喦的《指畫淺談》則講述了指畫的情趣與特色,認為:“由於指受心的直接指揮,真是‘手心相應’使我快慰,也表現了藝術生命力的頑強性”;“要發揮指頭的特點,而不能去追求出現毛筆畫那樣的效果。但是,毛筆畫是指畫的基礎”等。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潘天壽 指墨畫 墨牛圖

再次,幾千年來,指畫名家輩出,除了前面列舉的大家之外,還有明代的吳偉、汪海雲,清代的吳韋、李樸、傅山、朱倫瀚、沈銓、馬負圖、李山、戴天瑞、陶簋、樂塊然、王秋山、傅雯、蘇六朋,以及“揚州八怪”中的高鳳翰、李鱓、羅聘等;尤其是清代,畫史中記載從事指畫的人比比皆是,但最突出、最有影響力的是高其佩。高其佩之前,指畫並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風格流派,直到高其佩專推指畫後,指畫才形成氣候,才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模式;儘管指畫風格流派形成的比較晚,但不影響對其的藝術評價。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李世倬 雄雞菊石圖 指畫

在中國嘉德2018年秋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夜場中,潘天壽一幅指畫《無限風光》以2.875億元成交,刷新了潘天壽作品的拍賣紀錄;這足以說明指畫不僅有市場,而且很有人氣;不僅不是江湖雜耍,而且是獨特的藝術。

指畫的意趣與價值 文蔚

指畫的意趣,是指指畫的藝術特色與審美旨趣兩方面。指畫的藝術特色,一是從指畫與筆墨畫的比較中得來,筆與指,本屬繪畫技術工具上的差別,無論指、筆,創作時皆需遵循中國畫傳統中沿襲而來的種種章法結構,二者整體的內容、題材與藝術審美取向也是大體一致的,我們需要梳理的是,二者在大同中的小異;二是從指畫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得來。借用“理在事中”的中國哲學觀點來說,指畫的藝術特色,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術語堆砌,它體現在指畫實踐與指畫家的藝術思考當中,它需要從高其佩、高鳳翰、潘天壽等歷代指畫家的作品與相關言論中歸納總結出來。指畫的特色與旨趣,不僅與其繪畫工具的特殊性與繪畫的效果相關,也與指畫家群體的藝術追求有關。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羅聘 團扇徘徊圖 指畫

指畫的審美旨趣

指畫不同於筆畫的藝術特色,實乃指掌自身所受限制而來:指畫不易蘸墨蓄水,繪畫過程中也不易控制線條墨色,故而指畫在線條上,一般來說,宜粗獷不宜工細,在構圖經營上,宜簡淨不宜繁複,其藝術特點大致有二:一在拙趣,線條表達上體現得較多的是古拙,生拙,寓巧於拙,所畫點線或沉著幽絕,或淋漓痛快,指畫是以材質之有限而求畫藝畫境之無窮,在不自由的繪畫工具條件下追求更大的自由表現。二在於奇趣,在於變化。正如潘天壽所言,“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常中求變以悟常,變中求常以悟變”,指畫依不可控之繪畫過程而偶得意外之美。用指作畫時,墨色泅幹難控,唯大家妙手能腕底生風,巧用枯焦、潑墨、誤墨諸法,往往筆有難到之處,而指能傳其神妙。

從指畫家的繪畫實踐與藝術追求層面而言,高其佩、潘天壽諸家的指畫藝術特色,各有殊勝處。由高秉《指頭畫說》中對高其佩不同時期指畫風格的歸納可知,其指畫的藝術特色,也不是單一而固化的,它隨著畫家藝術風格的變化而有相應表現:“公畫凡三變:少壯時以機趣風神勝,多蕭疏靈妙之作;中年以神韻力量勝,……晚年以理法勝,深厚渾穆”;潘天壽學力富足而志趣高遠,其指墨畫格局龐大,格調冷逸,氣象森然,形簡而意蘊無窮。尤其是其晚年指畫,氣勢磅礴,靈動自然,藝術成就可與其筆墨畫媲美,故而有“老夫指力能扛鼎”的自信詩句。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錢松喦 雙魚 指畫

指畫的審美旨趣,概括言之,有以下幾點:

在於高其佩所言的“不過求無筆墨痕”,別開生面。高其佩有一枚閒章曰“因筆有痕故舍之”,從高秉《指頭畫說》中關於高其佩“畫從夢授”一則所述來看,高其佩少有大志,為求突破前人藩籬,為不因循四王一路,矻矻窮年,進行了長期的繪畫實踐與思索。選擇終身以指畫為主,乃是高氏為突破前人藩籬、另闢路徑而做出的藝術回應。在歷代畫論中,早有人指出過畫中筆墨痕跡過於明顯的弊端,因而推崇畫無筆痕的效果。高其佩通過畢生努力,開宗立派,落實並奉行了“無筆墨痕”的繪畫美學理想。

在於奇趣天成,似天籟自鳴。潘天壽曾多次談及指畫之奇效奇趣,在於“所畫種種,常常出乎意料,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韻到墨不到的好處”。

指畫,不是江湖雜耍!


潘天壽 松鷹(局部) 指墨

在於率意為我法,誤中得神味。無論是高其佩還是潘天壽,留存於世的指畫代表作,都能形神兼備,寓激情於理性,看似粗頭亂服,而不逾法度。錢松喦道:“古人說‘畫貴有誤筆’,指頭畫,筆筆誤,和用毛筆畫出來的畫,趣味不同”。指畫的這種注重即興狀態與偶然效果的審美取向,更為接近藝術的本真。

在於簡淡天真,意蘊通禪。明代中後期,思想界的狂禪思想經由董其昌等人的吸納與修正,形成了畫禪一派。至清初高其佩博採諸家,又對浙派一路畫風與畫禪一派進行了整合,在人物、山水和花鳥畫各種題材的創作上進一步突出了簡淡天真的藝術特色,在其《花卉圖冊》與《水中八事圖冊》等作品中均有所體現。而及至潘天壽,他不單研究繪畫與禪學關係,著有《佛教與中國繪畫》,在其繪畫作品人物畫上也多次以禪僧為主題,早年有《一身煩惱中寫禿頭》,中年有《讀經僧》,在晚年花鳥畫中也多有禪意,其《指墨朱荷》題款雲:“畫事能突破成規法,即臻上層禪矣”。可見“上層禪”是潘天壽致力追求的一種畫意和畫境。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