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古往今来,寓言有其特殊的作用。它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字数不多,言简意赅,具有诗的特质。陆机曾在《文赋》里言,"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认为诗用于抒发主观情感,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用于描绘客观事物,行文要写得爽朗而通畅。其实,这样的表达还不全面,诗也往往描写事物,抒发情感亦常常离不开赋。

寓言赋就是将寓言散文与寓言诗歌属性熔于一炉的特殊文体,虽然唐代以诗文见称,不过辞赋的创作盛况也不容小觑,加之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寓言赋的发展。借助寓言或历史故事对人进行劝诫或讽喻,收效明显。唐人将寓言与赋融于一炉,这样思想内容更具深刻性,寓言也就不局限于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及文体形式而存在,而是与赋的"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特色相融合,从而形成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行文表达上别具一格的寓言赋。

然而,寓言赋创作的高峰并非集中在鼎盛时期的初唐及盛唐,恰恰相反,出现在中唐及晚唐的衰败期,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去一探究竟。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一、唐代寓言赋发展概况

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唐朝的繁盛,这从唐诗的巨大魅力看出端倪。然而唐朝不止于诗歌的成就,唐赋也别开生面。在《读赋卮言》中,清人王芑孙表示,"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显然唐代能取得长足发展并保持帝王基业的繁荣稳定,唐赋功不可没。寓言赋作为唐赋之一种,文学性强,并且将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于一体,这种行文策略新颖别致,值得细究。那么唐朝各个历史时期寓言赋发展状况如何?

  • 初唐、盛唐复兴阶段

与唐代上百篇寓言赋相比,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朝的160年间仅有13篇赋作,可见初唐及盛唐时期的寓言赋发展比较沉寂。不过,尽管整体数量不占优势,寓言文学却呈现出复兴迹象。

唐太宗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君王,他以文治国,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社会上重视人才选拔任用的风气逐渐形成。武后当政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举措,至玄宗时,很多底层寒士及庶族子弟得以出仕,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由此得到激发,于是寓言赋自然成了抒发抱负、展示理想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杨炯、卢照邻等初唐四杰自觉担负起革新的重任,他们联合其他文人开始对六朝以来的绮艳文风进行大刀阔斧地变革,于是赋这种文学体式所表现的领域得到拓展,除客观铺排、润饰宏业外,抒情色彩也更加浓郁。基于传统"咏物",赋的创作开始结合寓言来写,内容表达上沿袭古辞风格,现实主义倾向较为显著。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以卢照邻《穷鱼赋》为例,这是一篇模仿东汉赵壹《穷鸟赋》的赋作,开首以序言表明创作之由,"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鸟赋》"。作者借助赋序阐明创作动机,并以赵壹寓言古题为仿照对象,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由此点出。

东汉桓、灵之世,朝政往往由宦官、外戚把持,为害忠良。赵壹恃才傲物,对小人嗤之以鼻,故而屡遭打击。对此,他自比无助之鸟,"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以此表达当时处境之艰难,抒发内心愤恨之情,揭露社会丑恶现实,批判奸佞害人不浅。

卢照邻与赵壹经历相似,故而对"穷鸟"困境有着一定的感受,他以"枯鱼之肆"这个寓言故事比作自身走投无路的绝境,有效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无独有偶,在《大鹏赋》一文中,李白写道: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遝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貌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叹。"

文中,李白自比鹏鸟,气概非凡,用词洒脱俊迈,境界阔大,富于气势,借助寓言赋,个性才情一览无余,盛唐文人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写作手法上,浪漫主义抒情方式使得作者的豪情逸致丰富多彩。寓言使用上,接近庄子的"逍遥"思想,而"未若兹鹏之逍遥,无阙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暘谷以徘徊,冯炎洲而抑扬"的结尾,神游之思毕现,其中隐含的道教思想浓厚。

由上观之,寓言赋在唐初及盛唐处于复兴阶段,为抒发抱负、寄托理想,行文中多以古题中动物形象作比。除此而外,先秦诸子及其他史书中的寓言故事亦被用于寓言赋的架构,以赋的形式重新铺写,其间看法或意见往往见诸于文中所述及的个人修为及政治时态。

总体而言,唐初及盛唐时期的寓言赋创作还残存着前代寓言赋的范式,讽刺意味极少,寄托美好愿望的居多。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 中唐勃发阶段

纵观历史上寓言赋创作的高峰,即春秋战国时代、中晚唐时期、元末明初及明中叶以后四个阶段,无不与社会矛盾加剧、人们无法直抒胸臆有关,基于此,寓言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及政治的印记。

"安史之乱"是唐代盛极而衰的标志,原先稳定繁荣的大好局面不再,代之以藩政割据和官僚党争,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恶化,在此情形下,中唐文人的爱国情怀如火如荼,他们一心要挽救国家于水火,极力希望表达一己之见并得到重视,这样寓言创作便伴随古文运动的开展而勃兴。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中唐诗文大家便是寓言创作的有力推手,作为文坛领袖,他们纷纷以寓言的形式对社会黑暗予以无情揭露,并对当局的倒行逆施进行讽刺。

若对这一时期的寓言赋加以观察,不难看出其内容除了寄寓个人仕途不幸的感慨,托物、借事讽刺事态的成分大为增加,对现实的批判几乎无所不包,文学干预政治的功能明显增强,故而该时段的寓言赋创作往往夹杂着政治、文学及思想,综合性很强。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就数量而言,中唐寓言赋比起初唐、盛唐,整整多出40篇,几乎占唐代所有寓言赋作品的五成。而思想内容较之于初盛唐也更加丰富,其寓言的深刻性、讽刺性都无以复加。

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托物喻志类,这些作品借用象征和暗喻手法,在直接铺陈进行讽刺或赞颂的同时,还另有所指,一面就中唐社会的黑暗、藩政割据下所面临的各种激烈矛盾等加以揭露,一面就小人得志、有识之士遭到构陷,含蓄地表达了封建士大夫所处的艰难境地,诸如《牛赋》、《砥石赋》等都是当时富于典型意义的寓言赋作品。

在唐代讽刺性寓言赋中,柳宗元的作品可谓是瑰宝,像《种树郭橐驼传》、《哀溺文》等都是名扬四海的力作,其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艺术手法都可谓上乘。

诚如今人陈蒲清所言:

"他的寓言不是为了建立一种体系服务,而是为了多方面地揭露社会的病态,嘲笑和讽刺黑暗腐朽势力的代表人物,从而充分发挥寓言的讽刺特长,集中勾勒出了一批富有现实气息的寓言形象。阴险的宦官,跋扈的藩镇,无能的官僚,糊涂的皇帝……都在柳宗元的寓言中留下了形象。柳宗元的寓言是中唐那个时期的现实的艺术结晶"。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以《牛赋》为例,这是一篇咏物短赋,文中通过牛和驴的形象化对比,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有力表达。联系柳宗元所处的中唐,当时正直内忧外患,中央政权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他参与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未曾想招致各方面打压,这些势力无非来自以宦官和藩镇为代表的没落贵族。在是非不分的社会,有识之士饱受灾祸,而坏人却黑白颠倒,不可一世,于是作者以如椽大笔将他们的丑恶灵魂及卑劣伎俩毫无保留地刻画出来。将有识之士及社会上的丑恶分子分别比作"牛"和"羸驴",实质上就是将批判的锋芒剑指封建统治阶级,一种激烈而深沉的讽刺与鞭挞由此得到了淋漓酣畅地表达。

不仅柳宗元,刘禹锡的寓言赋作品同样蜚声唐代文坛。在参加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他接连遭到贬谪,由此写下了不少寓言诗,如《养鸷词》、《昏镜词》等。这些作品对藩镇割据下统治阶级专横跋扈、无意接受忠言进谏以及朝廷官员养尊处优、粉饰太平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有力鞭笞。

《伤驯鸟》是权德舆的寓言赋力作,该文写雉子在园中游玩偶然得到一只雏鸟,于是对其进行饲养并驯服,由此成了娱乐宾客的工具以及失去本性的宠物,结果却成了狸狌的牺牲品。从而含蓄表达出封建士大夫坚守自我与为宦所累的尴尬处境。

除此而外,王履真的《目无全牛赋》、张仲素的《千金市骏骨赋》等是以历史故事或古代典籍中的寓言为题材写就的寓言赋,文中作者都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寓意及情节设置上有所创新。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 晚唐成熟阶段

由中唐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社会弊政,使得大唐逐渐趋于没落,加之农民揭竿而起,唐朝气象由此摇摇欲坠,而此时君王也愈发昏聩,吏治更加腐朽,对于这样的境况,文人不能不感到忧伤,而诗歌、寓言小品文等文学体式就成了他们怀念历史、痛惜现实的最佳表达工具。

晚唐寓言作品数量仅次于中唐,如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等语言小品文抒发了对时代的激愤与抗争之情。而林慎思的《伸蒙子》等以寓言的形式批判了封建礼法,并强烈呼唤"仁政"。

这时期的寓言赋不再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代之以讽谏,这就切合实际地发挥了赋的功能。以李商隐、谢观、徐寅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寓言赋作品或以故事为题进行讽谏,以寄托悲伤,或以寻常之物加以构思想象,叙写时充满揶揄口吻,从而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虱赋》中,李商隐写道,"亦气而孕,亦卵而成,晨鹭露鹤,不如齐生。汝职惟啮,而不善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全篇字数屈指可数,为短赋中的表率。作者以虱子为书写对象,实则是对社会上有着虱子秉性之人的有力刻画和剖析:他们专门对穷人下手,吸其膏血,而对于有权势的达官显贵则不敢触碰,这种欺软怕硬的做法受到作者的嘲讽与憎恶,愤懑之情和消除丑恶之愿望得到了强烈抒发。

晚唐时期,文人多以律赋来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赋干预现实的功能得到有力发挥,其中当属王棨、徐寅及黄滔为最。

王棨的《贫赋》对汉代扬雄的《逐贫赋》和中唐韩愈的《送穷文》有所借鉴,赋中虚构了"宏节先生、温足公子及繁华少年"三个人物,通过对话形式,对迷惑加以开解,由此道出君子对贫穷的态度,体现了晚唐封建士大夫的人文价值观:身处乱世,应保持高尚情操。

取材于《战国策》的《骥伏盐车赋》是谢观的赋作,他写道:"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法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通过写作此赋,作者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尽管置身于末世,不过依靠自身力量救时济世的心情依然强烈。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二、唐代寓言赋的社会功效

  • 政治上的教化作用

所谓寓言赋的政治教化,即文人借助文学创作,暗示行政弊端,影射驳斥社会不合理现象。唐代中后期矛盾特别尖锐,寓言赋的讽刺意味也愈发浓厚,作家希望以此来刺激统治者采取措施,挽救王朝于水火,而赋中奇妙的比喻、熟悉的典故以及精彩的情节便于揭露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了晋景公病入膏肓而无法医治的故事,柳宗元借古事而寓国事,创作了政治寓言赋《愈膏肓疾赋》。作者依托史传在赋中叙述了两大场景,即"晋公梦疾膏肓"和"秦缓候问",作者对前一部分进行了简写,突出景公与秦缓、忠臣间的对辩。辩论主题包括景公病情危重、膏肓之疾的可治性以及衰亡治国可否治理的问题。赋中写道:

"予今变祸为福,易曲成直。宁关天命,在我人力。以忠孝为干橹,以信义为封殖,拯厥兆庶,绥乎社稷。……佐荒淫为圣主,保夭寿而长年,皆正直之是与,庶将来之勉旃!"

这里,作者把经历战乱的国家比喻成病入膏肓之人,将医者喻为救国之政,指出衰败的国家需要贤哲之人来匡扶,他们为国效力的忠肝义胆并非膏肓之疾者所能羁绊。国家颓败时,勿要坐以待毙,而应在有识之士辅佐下力挽狂澜。作者积极用世、匡扶社稷的精神由此得到了有力彰显。柳宗元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遭到排挤贬谪,但即便如此,依然心系国家,矢志不渝,以膏肓之疾可救、衰亡之国可治的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政治教化作用明显。

《勾践进西施赋》是晚唐律赋作家徐寅的赋作,作者在赋中融入历史故事,以寄寓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该文在使事用典过程中,表述生动,渲染有力,还为史事注入新的意蕴,这样事件本身的文本内涵及表现领域得到丰富、扩大和深化。晚唐君主无能,在位不谋其政,人臣尸位素餐,极度贪婪,藩镇拥兵自重,社会政治环境让人忧心。寓言赋以历史事件为题,以严肃的笔调总结历史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劝诫,希望其能励精图治,勿要重蹈前人覆辙,此赋为规讽时世的政治教化有力之作。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 劝诫启示功能

寓言赋不仅可以起到政治的公共教化作用,对于世俗中某种行为的看法,还可将其转化为对身边亲友或一般百姓以道德层面的劝诫和启迪。

《由鹿赋》是中唐吕温的赋作,该赋在创作时首次将"卖友"问题作为写作主题。文中所述"由鹿",乃经过猎人驯养,长大后用以诱捕捉拿其他野鹿的引鹿。作者在赋序中点名写作主旨:因"南出襄樊之间"偶遇由鹿,遂产生感叹和思考,"虞之即鹿也,比以其类致之;人之即人也,亦比以其友致之,实繁有徒,从古然矣"。

在正文处,该赋对鹿之单纯平和、与世无争的本性进行了描述,指出"由"是受到猎人训育之故,其本性因驯养逐渐改变,最终沦为陷害同类的帮凶。遗憾的是此时由鹿依然"无情于诚伪",压根没料到自己已经成了猎人的帮凶,可怜那些受到引诱而上当的野鹿,仓促间受到捕获与伤害。这里,作者在以由鹿的身份抒情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由鹿"野心而仁"之特点,用以揭示现实中"卖友者"之"野而不仁"。作者描述生动真切,情感质朴而深沉,以物喻人、代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可谓应用的极为精妙。

在赋文末尾,作者云:

"物诚有储,人亦宜乎。摭事或比,原心则殊。借如淮阴构祸,冤在神理。通说且拒,豨谋宁起。堂堂萧公,实曰知己。绐致锺室,胡宁忍此。……微兽伤类,如不自容。忍人卖友,而享其功。灭交道兮坠义风,曾麋鹿之不若。何仁信之可宗,已焉哉!谅此世之茫茫,吾未见其始终"。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从表面看,作者在写鹿,其实每一步都是在为写人铺垫,由猎人利用由鹿捕猎引起对现实中"卖友求荣"者行为的联想,过渡自然,取譬贴切。对由鹿伤害同类感到无地自容,而现实中卖友者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而居功自傲,足见世风堕落的程度。自古以来,卖友问题一直存在,尽管历史上不同时期交友标准有所变化,较为复杂,不过人间的不仁不义现象并不少见,特别是中唐时期谋求共同利益的朋党社会表现更加露骨,那么该赋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就显而易见。

作者在寓言中以自身视角观察社会,辛辣地讽刺了卖友者的不仁不义之举,与此同时,对世人予以告诫,勿要轻而易举地被图谋不轨者所利用,以致于后果无可挽回。

除此而外,崔损的《冰壶赋》及薄芬的《直如朱丝绳赋》也都具有劝诫之意,"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意在劝诫世人要正直纯洁,光明磊落。另有裴度的《岁寒知松柏后凋赋》,劝诫君子要有节操,就像松柏那样,诸如此类,都显示了寓言赋不同凡响的劝诫启示功能。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三、唐代寓言赋的艺术特色

  • 功能化的叙事方式

寓言赋这种韵文体故事性和寄托性较强,通过铺采摛文的语言运用,自然物象、人文事象及假想意象皆得以描述,这样抒情的优势便得到恰如其分地发挥。

这种特殊的文体熔叙事与抒情于一炉,叙事中间杂比喻、拟人、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并在其中直接或间接描述事物,由此引人探索、思考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哲理,这样世间万象、社会历史变迁及人物形象都可在赋中得到更好的反映。

《全唐文》辑录了王起的一篇律赋《炼石补天赋》,赋中故事源自《淮南子·览冥训》所讲有关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该文叙事性强,细致地描绘了神话寓言,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该赋首先就女娲补天之功加以叙述:

"成乎圆像,故资可转之功:定彼乾仪,盖俟至坚之主。所以脾覆焘,仰周普。磨砻入锻,成功岂滥于宋人;缉缀为劳,至德何惭于山甫……。眄悠远而求则,象规圆而作程"。

女娲拯救生民功不可没,此处对其进行了极力颂扬。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继而述及女娲补天的物质基础"石","小大宁遗,俾随行以溥;嵯峨不坠,皆投质于轻清","若乃元造呈材,神功效技。他山以缀,象帝自迩",材有大小,但在女娲妙手炼化下,都能在宇宙天地间物尽其用,此处作者借补天之石要尽其所能,来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将国家于危难中救出也要发挥个人的才能。

篇末,作者就女娲辛苦炼石补天的过程展开想象,并对其补天成功后的情景加以叙述:"想夫取锻之日,排刚之时。龃龉不安,或表艰难之步;清明于外,犹生错落之姿。正圆虚之广矣,下长风而凄其。是知补上天于炼石,盖虚实之相资焉",这就生动地刻画出女娲补天整个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磅礴气势,其生民万物的伟大功绩得到了有力歌颂。

《起废答》是寓言赋中较为特殊的赋作,本文以答为"赋",缘于辞赋的行文方式多以设问、设答的形式展开,这样"答"也就成了一种文体。该赋以叙事为主,作者假借与"黧 老壮齿"的谈话,将两个富于喜剧色彩的故事"躄浮图"与"病颡驹"呈现出来。

这篇寓言是柳宗元于元和年间创作的,当时他已贬谪永州多年,尽管朝廷曾多次大赦,但始终没有起用他,其心情之郁闷、幽怨乃至激愤可想而知。该文叙事流畅,以寓言的形式讽刺了统治阶级,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愤恨之情。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 表达上的迂回曲折

在对某个完整故事或某个典型情节进行叙述时,寓言赋很少平铺直叙,而是注重言说策略,如将其中的事件设置成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使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征,这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强化了生动性与戏剧效果。不仅如此,行文时还会在某人、某个情节的细节化描写中渗透进叙述的曲折性,以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事件更趋合理性,从而达到写作之目的。

《晏子赋》属于唐代俗赋,该文写的精彩绝伦。在《晏子春秋》中有关于晏子本事的记载,只是过于简略:"从狗门入"、"无人问耶"。而在本赋中作者将使楚改为使梁,且借大臣之言把晏子刻画的丑陋不堪:"使者晏子,极其丑陋,面目青黑。且唇不依齿,发不附耳,腰不附踝,既貌观瞻,不成人也",欲扬先抑之感油然而生。

就故事情节而言,其戏剧性更为丰富。赋中设置了梁王与晏子的对话,形象生动鲜明。为使晏子难堪,梁王从才智、身形、肤色等方面折辱他,从而进一步折辱齐国,这样梁王鄙陋、傲慢的卑劣品行便一览无遗。

不过,一无是处的梁王反而衬托出晏子的正面形象,晏子作为齐国的外交官既保住了本国的体面,亦让自身免受其辱,他不卑不亢的回答,富于幽默且辩驳有力,甚至于反客为主,令对方无地自容。辩论中,晏子淡定自若,其博学、聪慧、机警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辩论的精彩也扣人心弦。

赋中描绘了多个回合的争斗场面,时而重峦叠嶂,时而峰回路转,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终以晏子滔滔雄辩收场,意味无穷,耐人寻思。纵观全文,幽默诙谐为其主色调,春秋战国时期尔虞我诈的外交关系得到有力彰显,作者的民主思想完美呈现,与此同时,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的不学无术和妄自尊大。

当然,除了《晏子赋》,中唐何讽的《梦渴赋》其迂回曲折的艺术特色同样值得称道,个中虚构事件被描述得细致传神,波澜起伏,酣畅淋漓,颇有神来之笔味道。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寓言赋熔诗歌、散文于一炉,为什么在唐朝后期能获得全方位发展?

结语

大唐盛世,一个"盛"字道出唐代综合国力的无比强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更反映在其瑰丽的文化上,除了诗歌卓尔不凡外,作为唐赋的寓言赋同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不过唐代寓言赋的发展明显受到政治的影响,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初唐、盛唐赋作较少,正处复兴阶段,多以颂扬太平盛世为主,之后中晚唐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得国力逐渐衰微,具有讽刺劝诫功能的赋作便如雨后春笋,这个时期是寓言赋的勃发成熟阶段。

唐代寓言赋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功能化的叙事方式和表达上的迂回曲折,这给读者以强烈的阅读体验。尽管寓言赋数量比起唐诗微不足道,但近百篇的精品力作弥足珍贵,对于透视唐朝尤其是衰落的中晚唐不啻为一面明亮的镜子,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开辟未来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