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剎、宇、庵、堂四個字,常在大家的嘴邊說與耳邊聽,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義及來源的人,則又並不太多,然而普通人不懂沒有關係,佛教徒不懂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剎、宇、庵、堂四個字,常在大家的嘴邊說與耳邊聽,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義及來源的人,則又並不太多,然而普通人不懂沒有關係,佛教徒不懂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如今且把他們分別介紹如下:

常常有人問起出家人:“請問寶剎在那裡?”這很容易理會,這是問你的道場你的寺院在那裡。那麼,寶剎的意思,便是寺院的別名了?

其實不然,寶剎並不即是寺院。在佛典之中,剎是土地的意思,世界由土地而成,剎又可以當世界解釋,所謂“百千剎土”,亦即百千世界的意思,又謂“塵塵剎剎”,便是微塵之數的無量世界,因此,所謂寶剎者,即是眾寶所成的國土或世界了,唯有諸佛的國土世界,才是眾寶所成的,所以寶剎一詞,亦即諸佛國土的尊稱了。故在莊嚴經中,有“遍覆如來寶剎中”之句。

另外,寶剎也是寶塔的異名,依照雜事律中的造塔規定,凡為如來造塔,必須要在塔中安置寶瓶,所以稱為寶塔。同時,凡是造塔,多為供養三寶安置三寶而設,故也稱為寶塔。寶塔而稱為寶剎者,最初見於史冊記載的,是南史虞願傳:“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宋明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這可能又是塔——窣堵波的另一訛傳了。

至於以僧舍而稱為剎的,乃有宋史危稹傳的記載:“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同時,佛弟子亦有以梵剎來稱僧舍的,為什麼要以剎來作為佛教道場的名稱?不外是對佛教道場的一種尊敬,視每一僧舍即為一個佛國淨土。因為住在僧舍中的人,將來必定成佛,僧舍中的清淨莊嚴,亦如佛國淨土。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宇的意思,是四方上下,也就是一種世界觀。但是俗稱“廟宇”者,是指的寺院,又稱“梵宇”者,更是顯明指出佛教的清淨寺院了,但以四方上下,而稱寺院者,究竟怎麼講呢?

原來,宇字也可當做房屋講的,易經繫辭有“上棟下宇”之句,是說屋上為棟,屋下為宇,宇者屋的邊緣也。說文解字釋為:“宇,屋邊也。”劉熙的釋名,解釋宇字是這樣的:“宇,羽也,如鳥羽翼自覆蔽也。”可見,宇者又可當做屋蓋屋簷或飛簷解釋了。但是,如稱“宇內”者,一定是指的天下,而不是屋簷內。

以此以僧舍而稱為宇者,有兩種原因:第一,佛法之大,無所不包,佛法之妙,無微不藏,佛法之奧,奧在大小無礙,廣狹兼容,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因此凡有僧舍之處,即有佛法存在,僧舍雖小,佛法無邊,故以四方上下,而來名稱僧舍了。第二,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多效宮殿規模,所以畫棟飛簷,也是佛教寺院一大特色,故以清淨的畫棟飛簷——梵宇來區別王家五欲享受的畫棟飛簷。

庵者,本來是一種草的名字,原名菴閭,形似蒿葉,菴閭老了以後,可以用來蓋屋。以僧舍稱庵,佛典中無考,但有一個根據:四分比丘戒單墮法第二十條,有謂比丘作大房舍,指授覆菴,齊二三節。也就是說比丘起大房舍,教人以草蓋屋,不得超過二到三層。所謂菴者,便是以草蓋屋的意思。因為中國古人蓋小房子,多用草覆,並以菴閭為主,故稱草寮為菴,中國比丘在山野靜居,也以草寮棲止,這與所稱的“茅棚”有密切的關係,漸漸習以為常,便將小形的僧舍,稱之為菴了。又因有的小型僧舍,並不用草覆蓋,而是用的磚瓦,於是,菴字又變成了庵字。

在佛典中,以菴為道場的,只有一個菴羅樹園,但菴羅(m rapli)不是草名而是一個女人的名字,她獻出了一座園林,供養佛陀。維摩經佛國品說:“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此一菴羅樹園,雖是佛時道場,但與中國所稱的菴,並無瓜葛。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堂者,廟堂,公堂,明堂,都是中國王臣所居或官署之處。但據說文解字稱:“殿也,正寢曰堂。”那麼,凡是正殿,便可稱之為堂。事實上官署辦公,主管所在,總是以正殿為準(這與現代的機關,沒有殿堂,只有廳室,是不同的)。唯有一個原則,古代所稱的堂,只是一片建築物的中心或重心,不會有單獨存在的堂,這與現代的教堂,有所不同。

佛教之有佛堂,也是僧園之中的一個建築,不是單獨存在的。叢林中以接待客比丘處為客堂,禪修之處為禪堂,吃飯之處為齋堂,但是供奉釋尊及諸菩薩聖像之處不名為堂,而名為殿,殿的位置要比堂的位置為高。這是根據中國王室的觀念而來,因為王者臨朝之處乃是金鸞寶殿,臣屬斷事之所稱為公堂。

佛堂的來源,佛典中可以找到好多,比如四分律中,有幾處提到,佛在曠野城的講堂,以及毗舍離獼猴江邊的樓閣講堂。據維摩經中說,維摩居士,曾以他的神力將羅樹園變成一座大講堂。還有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中,千百億化身的釋迦佛,現身十處說法,第一處便是金剛座及妙光堂(亦名普光明殿)。

然而,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對於“佛堂”的解釋是這樣的:“佛堂,安置佛之殿堂也。梵名設怛縛矩裡然。直指稱佛者非,宜乎為香堂。毗奈耶雜事二十六曰:‘西方名佛所住堂,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臺、香殿之義。不可親觸尊顏,故但喚其所住之處,即如此方玉階陛下之類。然名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順西方之意也。’”

以此可見,佛陀在世之時,講堂早就有了,講堂是供佛陀說法,尤其是說戒時用的(說戒不許外眾偷聽,故以室內為宜),講堂之中供養佛塔,是次要的事,唯有佛堂,才是安置佛的所在。可是依照毗奈耶雜事而言,佛的處所,只能稱為香室香堂與香殿,卻又不得直呼之為佛堂。同時,這也說明了室、堂、殿三者,在印度並不嚴格區別它們的高下等第。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剎、宇、庵、堂,有什麼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