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调音师》是一部在业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它的反响之大,在于它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出众的结构串联。

其中最为有特色的,也是在影片中应用最多的技巧,就是 悬念 的设置,也就是所谓的反转众多,堪称教科书式经典之作。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如何设计出这些反转,如何让情节一直牵着观众的思绪。探索这些创作奥秘,首先还是应该用 “二水编剧创作套表” 把它系统分解开来。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下面,就“二水编剧创作套表”所析分的结果,详细的进行讲解。

在这里,我们只用了“结构创作表”进行了大系统的分析。其中套表里的“故事生成表”“场景创作表”等都是在原创之时,应用的表格。

因为影片是成型作品,所以只从“结构创作表”逆向剖析影片的创作思维。

一、主题

欺骗的代价。

二、人物

阿卡什:钢琴家,带着隐形眼镜,装作盲人的艺术家。

西米:曾经的演员,欺骗自己的丈夫。

警长:欺骗自己的妻子。

小男孩:以欺骗作为谋生的手段。

医生:欺骗以取得器官,谋财。

卖彩票的女人和开突突车的男人:帮助欺骗的人。

人物的设计:围绕着主题,分为对于感情层次的欺骗,对于生命的欺骗,对于社会的欺骗。

三、幕

第二幕从31:37开始,阿卡什开始接触西米。

第三幕从90:55开始,阿卡什开始反击。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四、节拍

开场:暗示是个枪杀的事件与失明有关。是一个追猎的故事。

主题呈现:欺骗必须受到惩罚。

铺垫:阿卡什需要挣很多钱,然后到伦敦去。

催化时刻:阿卡什被苏菲的电动车撞倒在地,从此阿卡什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争执:阿卡什来到了餐厅里做琴手、阿卡什结识了普拉默、阿卡什与苏菲的关系发展、普拉默与西米的故事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争执这个阶段,主要是主角与对手相遇、与同伴相识的过程、以及对手故事的发展。

第二幕衔接点:是阿卡什第一次敲开了西米的家门。从此阿卡什将被卷入一场凶杀案中。

B故事:没有。

精彩画面:阿卡什目睹收拾现场的整个过程、警长在阿卡什家中的试探、西米对阿卡什的调查、西米的当众表演、西米把老太扔下楼、西米给阿卡什下毒。

这里的精彩画面多是对手的精彩表演,还有凶杀案的过程展示。凶杀案因为没有侦破的过程,所以这里更多的是展示的对手的强大。

中点:这里是二层房子的夜色特写,这里与开场时,二层房子的日间特写形成照应,很明显的标示出,这个位置是整个剧情的中间点。

一无所有:小男孩上楼,看到了失落的阿卡什。

中点到一无所有,西米把证据毁了,苏菲不再原谅阿卡什,西米逼迫警长杀人。

灵魂黑夜:是阿卡什被警长追杀跑到街上,撞到电线杆倒在了地上。这个时候,阿卡什茫然地走在街中心,不断的躲避着行驶的车辆。

坏蛋逼近:这一段,一直到第三幕开始,都是阿卡什与医生的故事,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应该算做这个电影中的一部分。因为,这里面的人物,与前面的剧情没有任何的关联,除了身份之外。完全不影响前面剧情的发展。

可以说,这一段是硬塞进来的!!!

第三幕衔接点:警长来找西米汇报情况,被西米喝令马上去找阿卡什。

由低到高的处理坏蛋:劫持西米、揭露警长、诱出口供、干掉开突突车的人、困住警长、押送西米、再遇苏菲、西米自毁。

终场画面:没有与开场做对应,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上面,就是整部影片大结构的分析,从这里大家也可以学到整个影片的标准架构,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大家在创作的时候,只要准确的填上这里的每一个要素点,一部电影的大结构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五、假象的设计:

假象1:是影片最初失明的设计。

呼应:是在苏菲第一次送阿卡什回家离开后,阿卡什摘下隐形眼镜。

假象2:阿卡什的失明原因。

呼应:苏菲来找阿卡什,遇到了西米,两人得到的是同一个信息。

假象3:医生给阿卡什抽血。

呼应:卖彩票的与医生关于帮助手术,讨价还价。

假象4:阿卡什在欧洲与苏菲告别时,苏菲说应该把眼角膜夺回来。

呼应:阿卡什用拐杖把易拉罐打走。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六、悬念与高潮:

这里之所以影片好看,就是悬念迭出,导致反转频现。在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大的悬念已经有了13处之多,而小悬念可以说是俯拾皆是,13处,相当于每十分钟就有一个悬念,这样,就可以一直牵着观众的鼻子,心甘情愿的看下去。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应用于预设情境的悬念有7处,结果前置的悬念有3处,局部展示的悬念有3处。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影片,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这三种悬念设置的技巧所在。

第一个悬念,是猎人举起枪,兔子蹲在了界碑处,这个就是情景预设。一个是猎人的枪,一个是瞎的兔子,观众一定为兔子捏了一把汗。

第二悬念,是阿卡什心里说,为了艺术付出了很多的代价,这个是结果前置。这个代价是什么呢,镜头又落在了一张钢琴上面的照片,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局。

局部展示的悬念,是医生给阿卡什抽血,这个医生抽血要做什么,有什么阴谋。他是医生所做的事情的局部,所以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

第一幕的高潮:是阿卡什与苏菲回到了家里,两人被雨浇湿之后,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这时阿卡什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有了爱的人。

第二幕的高潮:阿卡什倒在街上,在这个时候,阿卡什的人生已经无路可走。

第三幕的高潮:西米的车子冲出了道路,起火爆炸。阿卡什躲过了生死一劫。

13处悬念,反转迭出,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分析《调音师》夺人之处


七、角色出场:

阿卡什:内心欲望,成为艺术家。内心故事,装作盲人。

西米:内心欲望,得到爱。内心故事,与警长的私情。

苏菲:内心欲望,留下阿卡什。

警长:内心欲望,不希望被人发现。

这是影片中重要角色出场时的场景设计理论基础。

八、人物设计的一致性:

影片中人物性格完全统一,人物习惯统一。

比如:阿卡什,所有的人到了家里,他都要给倒咖啡,包括在外面遇到了朋友,也是要给对方来一杯咖啡。

九、影片的线索:

影片中的钢琴曲,这是串联起整个影片的重要元素,以致于在影片结束后,片尾处对于所采用的经典影片,进行了一一的致敬。

十、场景作用:

伏笔、暗示、对应

伏笔用的较多,比如西米在厨房里快乐的打理食材,厨房以及外放音箱,都是对于她和警长私会之所和假扮普拉默所用。

暗示,阿卡什与同伙筹划如何去拿警长的赎金时,盒子倒塌,就是对后面剧情的暗示。

呼应,阿卡什被警长追杀,与开场时兔子被猎人追杀,后撞在稻草人下面相呼应。

此部电影悬念设置堪称经典,悬念的三种设计技巧,在这里都以教课书的形式展示出来。大家在今后的剧本创作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悬念,会让影片倍加精彩。只要按照这三种观念去设计,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水编剧创作套表”功能强大,适用于剧作的创作全过程,从最初的一个理念,到最后的一个完整的剧本,只要按照表格一步步的填写,就会把“零基础”到“成手”的里程,极度的缩短。


感兴趣的剧作同伴,可加我,免费领取套表!让我们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同快速成长!

文无定法,书不尽信,创意天成,手书不尽——二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