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他被称为美国当今影坛最为全能的电影人之一,作为主演,他演绎了《荒野大镖客》、《廊桥遗梦》等经典作品,同时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萨利机长》、《老爷车》、《完美的世界》等经典。他就是被称为“东木老爷子”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今天本文就以《完美的世界》为例,来回顾“东木老爷子”的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影影曰曰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完美的世界》上映于1993年,由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T.J. 劳瑟等主演,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该片将公路片、警匪片、西部片元素融为一体。该片在豆瓣TOP 250,排名140位,评分高达9.1分。《洛杉矶时报》赞称该影片“温情中透露着心酸,完美中彰显出不完美,建议儿童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

《完美的世界》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后,两名策划越狱的罪犯成功越狱,在逃亡时闯入一家平民中,将只有单亲妈妈的菲利普劫持。三人在逃亡过程中,罪犯特里与布奇产生矛盾,被布奇枪杀。之后布奇与菲利普继续逃亡,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近似父子亲情的故事。《完美的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都在寻找完美,就像被标上“坏人”标签的布奇一般,他也在寻找成为“好人”的方法。

电影虽然是一部属有西部风格的劫匪片,但和以往的方式不同,电影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人文温情,将公路片、强盗片和西部片结合在一起,反映出的社会问题、道德关系和教育问题都发人深省。

今天,我将从“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解读主人公布奇的人格特征,通过对主人公布奇的三重人格及具体表现,从而更加全面、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布奇人物形象,文章最后,我会结合整部影片的内容,谈谈影片给我的现实思考与启发。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布奇“本我”的主导是人格的基础,既包含了人类原始本能和欲望,又促使他走上逃亡之路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它是主导人格的基础。

影片中的布奇,他原本是一个在狱的罪犯,但他却选择越狱,即使在逃亡的途中遇到重重障碍,他也想方设法逃脱。同时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从他人处获取基本的生活物质,如衣物、食物、车辆……,布奇正是在本我的力量的驱使下开始斗争。

这个阶段的布奇,本我人格占据了最主要的因素,他为了一路躲避警察的追捕,不断更换车辆,和逃亡路线,他的一系列举动都是在本我的驱动下进行的。

通过女犯罪专家萨利的口述,我们了解到了布奇童年不幸的经历:父爱的缺失、母亲的不尽责、关监狱的不堪……,从布奇逃亡之路上所发生的一切来看,即布奇对“人质”菲利普表现近乎父爱的情感。从原本单纯越狱的逃犯到“父亲”的角色,是布奇本能地想尽一切体验“父爱”与“子爱”的父子情。。这些欲望和本能,就是布奇的“本我”。可以说布奇劫持菲利普作为人质,也是源于“本我”。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在我看来,布奇从单纯的逃亡的逃犯角色到“父亲”角色的巨大转变,是本我人格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运用,一边是无尽的逃亡之路,一边是人质菲利普的束缚,他不可能带着菲利普一路逃亡,无论如何抉择都无法使人圆满。

最终在本我人格的驱使下,布奇还是选择了跟从内心,在受伤后,主动将人质菲利普交给警方。这样的选择,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因为他已经当了一回“父亲”。

佛洛依德认为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正如布奇在本我的驱使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以至于即使在菲利普开枪击中他后,他仍旧坦然地说:

“我很高兴是你,我是说,而不是我不认识的人”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布奇“超我”的人格是本我的对立面,它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形成遵循社会规则、道德底线的人格


佛洛依德认为“超我”是文化和道德的产物,遵循理想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理想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影片中布奇的人格中也具有超我的部分存在。在《完美的世界》中布奇最初越狱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自由,在这一阶段他是受本我的控制,但随着与菲利普感情的加深,尤其是在两人产生分歧后,关系而又不断亲密,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人性中的光辉开始显现,以至于他放过了粗暴对待孩子的黑人夫妻,放过了白人妻子。

而促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内心人性的回归,也是菲利普身上有着他童年的影子,深深感染了他。

即使最后布奇没有到达阿拉斯加寻到父亲,但他对菲利普的“父爱”,已经完美地实现了他想要的“父爱”,菲利普的满足和快乐就是布奇在父亲面前身为儿子的满足和快乐。布奇对菲利普的满足和快乐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为父亲的欣慰和快乐。从而确认了自己一直对完美“父子之情”的理解。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从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得知,布奇从最初的受本我主导转变为受超我主导,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就是道德感和归属感以及内心人性的觉醒。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在本我主导下,人类会为了物质生活而丧失对事物的准确认识,形成片面的认识,布奇不顾警察的围追堵截,而一路逃亡,是受他本我的诱导

影片后部分,布奇在超我的引导下,开始认识到菲利普对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将菲利普当做“儿子”,以至于一直人质对菲利普采取非常温柔的态度,而菲利普有数次逃离的机会,却没逃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布奇在超我的引导下,完成了人性的回归。

在我看来,本我的主导下的行为都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所引发的,如同我们每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选择与家人、朋友对峙,甚至反目成仇;相比之下,受道德、社会约束的超我主导,我们更加遵循道德原则行事,所有的一切行动都在道德约束和性本善下进行的,就像影片中,布奇一般,人性的善最终在他那流淌着鲜血的胸膛中随之溢出。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布奇“自我”的主导源于自身作为人类后天学习而得,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佛洛依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他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首先,布奇的转变,在逃亡中,布奇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与重塑都更加完善,趋于立体。以往的乖戾、叛逆对布奇而言,人生的意义是模糊而又无知的。一方面本我驱使着他为物质生活去偷窃别人衣物、车辆……,另一方面,在超我的引导下,他只是将那些采取恶劣态度对待孩子的父母稍加惩罚,而未采取过度的暴力手段。于是转换为自我为主导,通过影片一系列的经历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其次,在逃亡的路上,布奇体验到了做“父亲”的感觉,不仅如此,他还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以往的他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子,打架、偷窃、旁门左道是他生活的全部,到后来,他才猛然发现,原来以往的人生是无聊至极,是虚度的,过去的生活是多么无知。布奇在遇到菲利普回到现实生活中后,他的人生有了重新的开始。

最后,影片中的布奇在这三重人格的引导下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对人生更加坦然,在与菲利普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后,布奇开始明白了面对人生、面对亲情、面对过去会无法很多无奈甚至未知。当本我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要想平衡现实与理想,那么自我就会在二者之间调节,寻求平衡点。

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的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甚至高于一切的事。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二者不可兼得。《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一共说了七次

“perfect(完美)”,但不是每次的“完美”就是真的完美,而是在与菲利普经历一系列事后,他对亲情、对人生的意义认识的更加“完美”。

影片中布奇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都是相互牵制、相互依存的,看似每一种人格都有“原则性”的局限,但却是他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反映,无论是本我的展示,还是对超我的追求,亦或是自我在二者之间的调节,这些行为都让布奇对亲情、人生的意义认识的更加“完美”,更加彻底,以至于最后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死。

从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征及现实思考


结语:

《完美的世界》作为一部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聚集公路片、西部片、警匪片于一身的电影的同时,它也是一部家庭温情的“治愈系”影片。影片中的布奇是个劣迹斑斑的罪犯,可他心里却有一个近似完美的乌托邦,在他的幻想中那里有温柔的母亲、慈爱的父亲、乖巧的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心灵纯洁的男孩,在现实中却是危险分子,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心里仍然心存善念。完美的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完美。

《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之所以对孩子恶语相向的父母怀有仇视,是源于他曾经不堪回首的过去。在与小男孩菲利普相处时,布奇在他身上找回了曾经纯真的自己,为了守护纯真的菲利普,布奇在内心一点点建设起完美的世界,即使现实世界不完美,内心世界也要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