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曲則全"的神祕面紗22

通行本第22章,帛書本第66章。

一、綜合校勘

曲則全,枉則定;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二、解讀

大言不慚地說,自老子之後,除了道家傳人,還沒有誰能真正讀懂這一章。古今無論哪種解讀,只要看其對最後一句的解讀,就知道這種解讀是否正確。

1、曲則全;枉則定。

順應變化發展的方向迂迴曲折,能夠保全系統的平衡狀態。

不放任變化朝壞的方向發展,強行扭轉彎曲,能穩定系統的平衡狀態。

曲:迂曲、婉轉。

全:保全,完整。

枉:扭曲、用力強行彎曲、邪曲。意思就是不順應變化發展的方向來彎曲,"曲"是指順應變化發展的方向彎曲,兩者是相對的。

定:安定,穩定。

要深刻理解這句話,先要溫習前面章節討論過的、道的本質和原理:第一,道是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保持運動變化中的平衡,這是道的本質和基本原理。第二,道是系統,每個不同的系統都自成一道,換句話說,每個不同的系統都有自己系統內部的道。但是,所有系統內部的道都要遵從大道。

運動變化是永恆的,所以必須要順應這種變化,這叫"曲"。為什麼必須順應運動變化?因為世界上不存在靜止,只能順應變化發展。

當事物的變化狀態超出一個極限,如果還是一昧迂曲,平衡就會被打破,系統就會崩潰。所以必須矯枉過正,才能讓系統繼續保持穩定。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曲則全,枉則定

舉個現實的例子就能充分說明。

人類吃野生動物是從原始社會就開始的,不吃就會餓死,同時這也是維持自然界平衡的一種模式。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捕殺野生動物的手段越來越厲害,很多野生動物只能遷移到人類難以尋找的地方,這就是迂迴曲折。華夏的野生動物很多都跑到了鄰國,華夏人只能從東南亞周邊的國家進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個事實:華夏境內的穿山甲其實幾乎絕跡,都是靠進口。

當野生動物的迂迴曲折已經不足以保證自然界的平衡狀態時,就乾脆來一場新冠病毒。這下好了,華夏出臺相關法規,嚴厲禁止捕殺和食用野生動物。表面上看,這是政府幹預、是人類的自救行為,其實往深處想,這何嘗不是自然界的矯枉過正,以穩定整個大自然這個系統的平衡。所以說,枉則定!

那些"委曲求全,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枉,才能得到伸張糾正"之類的說法,都是瞎胡鬧。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窪則盈,敝則新

2、窪則盈,敝則新。

道的本質是保持運動變化的平衡狀態,不可能絕對靜止,更不可能完美無缺。所以,有缺陷的地方,才會有進步;有衰敗,才能不斷更新。

窪:凹陷的地方,缺陷。

盈:增加、前進、進步。《左傳》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初三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意思是"敵人的士氣逐漸衰退,我們的士氣就會逐漸增加",說得明明白白。

敝:敗壞、衰敗。

新:更新,重新開始。

舉個現實的例子。

第1章討論過,"非恆道也"的意思是:道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因此每種事物的誕生都並非完美無缺,但能順應當時的道,以維持變化發展中的平衡狀態。我們以前制定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在當時是順應社會需求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舊的法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目前的道,必須更新,重新開始。這就是"敝則新"。

所以,"窪"和"敝",都是相對現在而言的。同樣的道理,現在新制定的法規,只是適合現在的發展情況而已,而不是完美無缺的,經過若干年後,現在的法規也會變成了"窪"和"敝"。只有而且必須是這樣,社會才能不斷進步發展,也就是不斷"盈"和"新"。

換句話說,正是有了以前制定的舊法規,有"窪"和"敝",社會才能不斷髮展進步,能不斷地"盈"和"新"。這就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少則得,多則惑

3、少則得,多則惑。

只有缺乏和不足,才能真正得到;如果不缺乏,只有增加,那就是多餘;如果多餘了,就會惑亂,會不知道要怎麼處置多餘的東西。

少:短缺、缺少、缺乏、不足。

多:過分、有餘。

得:獲得、收穫、得到。

惑:惑亂、疑惑、迷失、迷惑。

如何衡量少和多的標準?有兩點。

其一,根據各人心中"窪"的大小來衡量。"窪則盈",窪越深越大,不足之處就有多大,得到的也就越多。如果心中的"窪"只是一個淺淺的低窪,增加的越多,並不代表得到的越多,反而會因此迷失方向。比如在去年,某位出名的明星出入豪車,保鏢開道,威風凜凜,後來因吸毒而身敗名裂,最終失去一切。為何?心中只有淺窪低窪,但財富來得快,所以迷失方向,這就是"多則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順道而行,心中的"窪"才能足夠大,原先所存在的相對而言就是變"少"了,才能真正得到。這就是"少則得"。

其二,根據大道的變化尺度來衡量。就是你所獲得的一切,不能超越整個社會的平衡極限。比如微軟反壟斷案,起因無非是微軟幾乎壟斷了相關行業的大部分市場,打破了社會發展的平衡極限,所以最終微軟以付出巨大的代價來獲得相對的緩和。

周朝末期,諸侯的國力已經超越王室,打破制約平衡,周朝亡。戰國七雄,秦國重農抑商,發展實業,不與各國爭雄,民富國強。其餘各國相互爭霸,民不聊生,打破人類發展的平衡極限,最終被秦國統一。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4、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所以得道的君主,要掌握變化發展中的平衡,就能以此來治理天下。

執:執掌、掌握在手。

什麼是"一"?前面的章節討論過,不是所謂的中庸,更不是無為,而是:道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不斷進步中的平衡狀態。

5、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

不短視,不要只顧著看一方面,要放眼大局,要放眼整個系統的平衡,就能看清楚形式和方向。

不自我炫耀,不自以為是,不自我感覺良好,不自以為順應了大道。站在山頂看風景,才會知道山那邊的風景已經比這邊更美。只有站在山頂看風景,大道的整體變化才會真正顯現。

自視:只看自己不看別人,形容短視。

自見:自我炫耀、表現。

彰:明顯、顯著、顯露、顯現。

明:照臨四方、明白、明察、清楚。

6、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不要內鬥,不要把力量用在自己內部之間的攻伐,要把力量放在順應大道上,緊跟時代的步伐,才會有成績。

約束自己自誇自大的本性,不孤芳自賞,不做井底之蛙,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伐:砍伐、攻伐、討伐。

矜:自大、自誇。

功:勞績、成績。

長:成長、進步。

7、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要順從大道的變化發展規律,而不是強求,只有不違背大道,不與天爭道,那誰都不能與你爭奪。

換句話,統治者和管理者只有順應大道的規律行事,不與天爭道,不與民爭道,那麼無論是誰,都不能爭奪過你。

爭:強求,爭奪。

8、古之所謂曲全者,幾(幾)語哉,誠全歸之。

古人所說的"曲全"、委曲求全,是有危險的話語,其真正的含義和重點,在於"全",也就是整體。

曲全:委曲求全。這是詞語。

幾:通"幾",隱微、危險。

誠:真正的意思。

全:完全,完整、整體。


道家精彩解讀老子道德經,揭開

誠全歸之

三、道理延伸

1、個體要順道而行,才能無往不利。

2、無論個體還是集體,都要有大局觀,要站在山頂看風景,顧全大局,大局就是道,道就是民生。

3、雖然事物沒有十全十美,但只要統治者能順應道的運動變化規律,以民生為本,把控變化發展中的平衡,不顧此失彼,就能治理好天下。

四、補充說明

利用碎片時間,斷斷續續地,不知不覺已經更新二十多章,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對"道"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還不明確,把道德經等同於道,以至於在評論區留了很多讓人禁不住啼笑皆非的留言。所以在這裡做一個補充說明,就相當於補課吧。

道的研究對象和目的是什麼?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一個客觀事實: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整個宇宙空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運動的,運動是永恆的、絕對的。道所研究的對象,就是各種運動現象的本質,是普遍和基本規律,是最低層的東西。所以說,道是抽象出來的關於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

西方哲學跟中國哲學最大的區別在於研究角度不同。西方哲學著重於運動過程,而道著重於運動的開始和結果。儘管角度不一樣,但無論東南西北方等所有派系的哲學,研究目的都是一樣的。是什麼?

人類很早就發現:人類對世界的認知(A),跟世界的真正面目(B),這兩者之間是有差距和缺陷的。而哲學的目的,就是儘量縮小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和缺陷,使A更接近B。

如果沒搞懂這些,你永遠無法理解"道"在說什麼。

評論區裡各種各樣的留言說:道跟量子力學是相關連的;道是修身養性的;道是指導人生的;道是研究山醫命相卜五術的……等等。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觀點?因為他們把哲學的範疇跟具體的研究學科混為一談了。舉個簡單的例子。老子連英文字母到底有幾個都不懂,他能研究量子力學?老子能給人看病還是給人算命?

另外還有一個基礎要搞懂,道家思想始於黃帝,有著作流傳下來的還有比老子更早的鬻熊,但都有不同的分支,包括以研究基本物質為主的易道,以研究治病救人為主的醫道,以貞卜吉兇為主的卜道,當然還包括修仙之道等等。而老子的道德經,重點研究的是治國修身之道,也就是後人稱為的"黃老之學",只是道家其中的一個分支,並不代表所有道家。

一句話,道是哲學,是研究普遍和基本規律的,是最底層同時也是框架最大的東西,無所不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