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37.行 xíng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源解說:甲骨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像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

造字本義:縱橫暢通的十字路口。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將十字路口形狀的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誤寫成正反兩個“雙人旁”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失去路口形象。隸書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一定程度上恢復金文字形。從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兩邊“彳”、“亍”,應該被稱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雙人旁”。

說文原文:行,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凡行之屬皆從行。

釋文 :行,人們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採用“彳、亍”會義。所有與行相關的字,都採用“行”作邊旁。

例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需要了解的內容:許雲“人之步趨”,段玉裁注:“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故許意謂“行”是人快慢行走之總稱。考甲骨文像十字形街路,本義實為道路。因道路供人行走,故引申為行走義。《說文》篆文訛得面目全非。許慎據其訛變形體,釋為本義為人之步趨,又以從彳從亍的會意字為解,不確。凡是從行的字,本義與街路或行走有關。

38.齒 chǐ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說文原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從齒。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從小徐也。大徐本誤)古文齒字。[古文獨體象形。不加聲旁。]昌裡切 。

例如:發墮齒槁。——《素問·上古天真論》。

需要了解的內容:象形。甲骨文,象嘴裡的牙齒,象形字。戰國文字在上面加了個聲符“止”,成為形聲字。小篆同。本義:牙。同本義:男以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齔chèn,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大戴禮記·易本命》注:“齒為骨餘。”

39.牙 yá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源解說:牙,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像上下交錯的臼齒。籀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以“臼”狀的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明確表示牙為臼齒。

造字本義:上下交錯的臼齒,位於哺乳動物齒弓的最後端,上下共四顆,俗稱“大牙”。篆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在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形的基礎上略有變形。楷書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失去上下臼齒交錯的形象。古人稱口腔前部上下相對的兩排咬嚼器官為“齒”,稱口腔後部上下交錯的咬嚼器官為“牙”;後人將“牙”、“齒”混用——齒弓最後端的根齒叫“臼齒”,俗稱“大牙”;齒弓最前端的一排面齒叫“門齒”,俗稱“門牙”或“板牙”;正面門齒與後端臼齒之間的側齒叫“犬齒”,俗稱“犬牙”或“虎牙”。

說文原文: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凡牙之屬皆從牙。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古文牙。

釋文

:牙,公象的長牙。字形像牙齒上下交錯之形。所有與牙相關的字,都採用“牙”作邊旁。

例如: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詩•召南•行露》

需要了解的內容:《段注》本改“牡齒”為“壯齒”,注云:“壯,各本說作牡,今本《篇》、《韻》皆訛。惟石刻、《九經字樣》不誤。……士部日:壯,大也。壯齒者,齒之大者也。今考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三十五卷四頁“牙”下引《說文》正作“壯齒也”,可證段注甚確。

40.足 zú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源解說:甲骨文中“正”(徵)與“足”本是同一個字,後被轉註成兩個字。足,甲骨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囗,村邑或部落)+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止,行軍),表示軍隊歸邑。

造字本義:出征得勝,凱旋歸邑。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篆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承續甲骨文字形。因為“疋”(腳,名詞)篆文的字形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與“足”(凱旋歸邑,動詞)的篆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形相似,後人習慣於以“足”字代替本義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像由大腿小腿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腳板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構成的腳部。古人稱得勝凱旋為“足”,稱徵而無獲為“乏”。

說文原文: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

釋文:足,人的下肢,在人體的下部。字形採用“止、口”會義。所有與足相關的字,都採用“足”作邊旁。

例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41.疋 shū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源解說:疋,甲骨文的字形,是由大腿小腿及腳板三部分繪成的行走器官;小腿位置加一小圈指事符號,表示發達凸起的腿肌,就像甲骨文的“肱”在手臂下方加一半圓表示發達的臂肌一樣。有的甲骨文將腿形簡化。有的甲骨文將大腿與小腿的形象簡化成一圈和一豎。

造字本義:腿、趾組成的腳。金文則將甲骨文的寫成開口的“勾”。由於“疋”篆文的字形與“足”的篆文字形相似,後人習慣性誤將“足”字代替本義完全不同的“疋”字。

說文原文:足也。上象腓腸,下從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為《詩• 大疋》字。亦以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從疋。

釋文:人的腳。上部像小腿肚,下部採用“止”的字形。《弟子職》上記述說:“問足放在何處。”古文中把“疋”用作《詩經 • 大雅》的 “雅”字。也把“疋”用作“足”字。另一種說法認為,“疋”是“胥吏”的“胥”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疋”是“記”的意思,所有與疋相關的字,都採用“疋”作邊旁。

需要了解的內容:漢字,有三個讀音:shū,yǎ,pǐ。疋pǐ,同“匹”。其它字義,疋yǎ,古同“雅”,《爾雅》亦作《爾疋》。其它字義,疋shū腳。

42.品 pǐn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字源解說:品,甲骨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口,嘴巴)+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口,嘴巴)(口,嘴巴),三個“口”,表示吃好幾口,非一大口吞下。

造字本義:一小口一小口地啜吃,慢慢地辨別滋味,享受食物。金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七)

顛倒金文的上下結構順序。

說文原文:品,眾庶也。從三口。凡品之屬皆從品。

釋文:品,眾庶萬民。字形採用三個“口”會義。所有與品相關的字都採用“品”作邊旁。

例如:膳夫授祭,品嚐食,王乃食。——《周禮 • 膳夫》

需要了解的內容:本部共二字,一為“喦”,從品相連,訓多言;一為“喿”從品在木上,訓鳥群嗚。本義都跟聚口發聲有關。

資料來源:《說文解字》、《說文部首形義通釋》、象形字典網、漢典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