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傳遞者:@走丟君@

源於:新浪新聞.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周旋在尋找設備、採購原料以及申報批文之中,至今未轉產出口罩。

30多天過去了,於國宏的公司還沒轉產出一枚口罩。

於國宏在福建南平從事建材生意,2月3日年開始響應號召轉產口罩之後,他一直周旋在尋找設備、採購原料以及申報批文之中,卻接連陷入窘境。

“到現在,打了200多萬元進去,幾乎沒有什麼實質進展。”於國宏說。

都說隔行如隔山,何況是在疫情這樣緊急關頭短時間轉產。在討論初期,於國宏和公司幾個合夥親戚產生意見分歧,大家都不妥協的結果是,於國宏“不撞南牆不回頭”,拉了十多人的團隊自己單幹。

打造一條完整的口罩生產線,除了需要潔淨或無塵的車間,還需要口罩本體制造機及其他自動化設備。機器的作用主要是讓三層無紡布焊貼成一片,在附上金屬鼻夾、口罩帶後,口罩大致成形,便可打包裝箱發往市場。

除了公司場地可以派上用場,口罩設備材料均需要重新添置。只是於國宏沒想到,實際難度超過了他的想象。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在口罩機上訂購上,他就先栽了跟頭。“我們沒有人指導,只能自己在天眼查上一家家工廠去摸索,從供貨期、價格以及性能等方面來篩選。”口罩設備廠在全國不超過100家,專業大廠少,且優先供應政府採購,於國宏先前鎖定的7、8家工廠都一一回絕。

無奈之下,他和同事只好開始檢索一些臨時轉產設備的工廠。經過近半個月來回折騰,終於敲定一家,“它以前沒有生產過口罩機,我看規模還算過得去,有2000多人。”雙方簽訂合同,每分鐘生產80-100枚口罩的自動化設備協商價格是52萬元,打包機等費用另付,交貨日在3月8日。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而打款幾天之後,於國宏突然收到設備廠來電,稱出於某些原因,設備產量沒法達到每分鐘100枚,只能保證每分鐘80枚的水平。意識到自己被忽悠,於國宏很氣憤,“三四十萬元的自動化口罩機一般都能(每分鐘)生產100枚,我花了50多萬,當初籤合同時就已經很委屈,又臨時變卦……”

周圍轉產企業們購買設備的慘痛經歷,讓更多的憂慮浮上於國宏的心頭。

“我認識的一個老闆,殘疾人,不太會用網購,花了13萬塊錢訂口罩打包機,約定2月15號發貨,等到快三月份了工廠還沒發貨。還有一個老闆,花了四五十萬買回來的口罩機根本都不能用,缺少一個零配件,機器就是一堆廢鐵,(工廠)不負責安裝,也不負責維修,什麼售後都沒有。這個行業存在很多的坑、很大的風險。”於國宏說。

於國宏說的踩坑無數,體現在原材料熔噴布的採購上。常見的醫用口罩,主要由三層無紡布組成。內層是普通無紡布,外層為做過防水處理的無紡布,最為重要的在於中間過濾層,需要用到聚丙烯制的熔噴布,用來防止細菌滲透。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口罩三層展示。

疫情前不過每噸2萬左右的熔噴布,眼下市場價已飆升到每噸40萬元,還“一布難求”。大公司如比亞迪也曾公開喊話,我有口罩機,沒有熔噴布。

於國宏遇到更離譜的是,一個企業想拿一噸熔噴布和他們交換30萬個口罩,按口罩零售單價3元計算,30萬個口罩就是90萬價值,意味著熔噴布每噸能炒到了90萬元天價。

熔噴布價格瘋漲,歸根結底在於生產熔噴布企業的缺乏。

口罩需求量原來不大,全國生產醫用熔噴布企業大約有20多家,且都是幾十億規模的大中企業,小企業則生產標準比較低的、用於民用口罩的熔噴布。疫情爆發在春節,這些企業復工復產也沒及時跟上。此外,於國宏覺得,不排除流通過程之中有人囤積熔噴布,藉機把價格抬高。

於國宏的團隊裡有一半人都在尋找熔噴布。除了企查查、天眼查,大家加了一些微信資源群進行求購,一看到有回應彈出,他們就迅速打電話聯繫。大多數時候,這些電話都沒有什麼希望。於國宏每天只睡4小時,凌晨2、3點躺下,6、7點又爬起來上網搜資源。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終於,於國宏輾轉多處打聽到,北京一家公司從德國進口了300多噸熔噴布,立刻談好30噸的口頭合同,不料第二天對方拒絕發貨,“他們有的業務員說已經賣掉了,有的人說出了問題,真實原因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我們加價也沒用,反正無法交貨。最後100萬打款全退回來。”於國宏說。

“那公司這兩天又和我說,未來幾天又有貨到。”於國宏感到被動卻又無可奈何,還是打了90多萬元過去。

不僅採購上經歷一番大起大落,於國宏的相關生產批文至今也還沒拿到手。

一次性口罩可粗略分為醫用和民用兩種。據於國宏的瞭解,醫用口罩需要獲批三個證,包括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註冊證和食藥監發的許可證。而民用口罩除生產許可外,要取得權威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同時包裝上不得聲稱為醫用口罩,無需辦理醫療器械註冊證。

“兩個標準對設備、原料的要求基本一致,最主要差別在於,醫用口罩對硬件設施要求高,必須用到至少10萬級潔淨車間,民用口罩的車間標準也不低,要進行無塵和滅菌處理。”於國宏說。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對轉產企業而言,擔心投入的成本打水漂,也希望能儘快獲得市場準入,一般都會選擇生產民用口罩,即按照GB/T 32610-2016 《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來生產,於國宏也不例外。

“以往民用口罩需要辦理生產許可批文,現在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又好像說不要,目前到底要還是不要,我也沒搞明白。”於國宏對此很困惑。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即便沒有批文,於國宏也不太擔心口罩的銷路問題,眼下他已提前在線上接一些訂單。

“福建泉州80%-90%的轉產口罩企業沒有拿到批文,我們這邊有個上市公司同樣如此。政府如果徵收了,也就是默認你(可以生產)的意思。”等設備和原材料到貨後,於國宏打算往高一點的生產標準靠攏,取得第三方檢驗報告。從長遠來看,於國宏還是希望升級為醫用口罩標準,因為他擔心消費者不認可民用口罩。

過去20多天耗費了於國宏大量精力。比起大公司在資金動用、人脈資源上的快速協調,小企業大多舉步維艱,免不了討論投入成本。

“設備50多萬,車間整改30-50萬,原料備了100多萬元。目前已經投入了200萬。看樣子,還要再備一些200萬左右的原料。”粗略計算後,出於雙保險考慮,於國宏又繼續埋頭尋找熔噴布資源。而順利的話,距離他的口罩到達消費者手裡,最少還要10天。

(應受訪者要求,“於國宏”為化名)

轉產口罩有多難:福建人投200萬,30天了還沒開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