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引言:

閱瀏古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讓你吃驚地發現漢武帝劉徹與明成祖朱棣,兩個“戰爭狂熱者”很有一比。

兩人都是在短短的人生幾十年間,為了保證國家百姓的安危,完成了自己的雄圖偉業,不顧朝庭上名臣將相的反對、國家財政消費的各種坦優,堅持自己的信仰與敵人幹到底。儘管如此,漢武帝和明成祖還是奮勇的打擊敵人,對自己的子孫後代、歷史上貢獻卻是震古爍今,功不可沒的。

1

雄才大略、以濟斯民的漢武帝劉徹,簡直就是西漢帝國開疆拓土的“指揮官”。

公元前141年16歲意氣風發的劉徹登基稱帝。也用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開始了一系列的鞏固皇權的行動。可以看出皇帝想要施展遠大的志向,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的超級視野,遠大志向渴望建立前無古人,功高蓋主的輝煌功績。

01

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的發展。

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力強盛,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設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一說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才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西漢版圖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了漢地範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西漢疆域示意圖)

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闐、扜罙、犁軒等諸國,開拓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位於埃及亞歷山大港,這是漢朝使節到達的最遠地區,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

擊敗匈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從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河南之戰。

  • 河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西漢元朔二年),匈奴左賢王部進犯上谷、漁陽。漢材官將軍韓安國率700人出戰,負傷敗陣,退守壁壘不出。“是時虜言當入東方”,漢武帝劉徹命韓安國部向東移駐右北平,以阻擋匈奴向東方深入,同時令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急速出兵雲中,突襲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衛青、李息率部出塞後,從雲中向西大迂迴包抄,突然掩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並一舉擊潰之。是役,漢軍殲敵數千人,俘獲“伏聽者3071人及牛羊百餘萬頭,收復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餘里到達隴西,”。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漢匈河南之戰是漢匈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得益於河南地的收復,西漢王朝的北部邊防線北推至黃河沿岸。役後,漢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與朔方郡,並聽從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修築朔方城,並招募十萬內地居民至朔方實邊。昔日匈奴刺向漢朝後背的利刃,迅速轉變為漢軍指向匈奴前胸的長戟。

  • 第一次河西之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他率軍從隴西郡出發後,越烏戾山,渡黃河,伐遫濮部,速斬遫濮王,涉狐奴水,六天轉戰千餘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諸小王紛紛擊潰。霍去病在穿插分割幷包圍這些部落後,很輕易的就迫降了他們,並不搶掠他們的財產與子民,還幾乎抓到了單于的兒子。因此減輕負擔而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輕裝上陣以便高速推進,讓其他的匈奴大部隊始終無法做出有組織有計劃的反擊。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匈奴人示意圖)

接著,漢軍長途奔襲越過焉支山(峰腰地帶的甘涼交界處,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在皋蘭山(張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與匈奴主力展開決戰。彪悍的漢軍騎兵在深入敵鏡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匈奴短兵相接,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渾邪王敗走,全員都有斬殺敵人的功勞 ,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被俘虜,連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漢軍繳獲。

  • 第二次河西之戰

漢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勝利後,為保證作戰突然性,稍事休整,於同年夏,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地區,並派合騎侯公孫敖隨同出征,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餘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3] 霍去病與公孫敖合領騎兵數萬,都從北地出兵,分道進軍向西進擊。霍去病出了北地後,已遠遠地深入到匈奴之中,因合騎侯公孫敖走錯了路,未能與霍去病軍會合。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霍去病示意圖)

霍去病沒有等到公孫敖軍,便獨自率領所部騎兵繼續依原定作戰計劃,急速前進。採用大縱深外線迂迴作戰,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

匈奴軍倉促應戰。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餘人,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軍僅傷亡3千餘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讚賞,益封其食邑五千戶,其手下部將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漢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軍隊卻出師不利。該路軍以李廣為先鋒,李廣率4千餘騎先頭部隊先行出發,張騫所率主力卻未按照預定時間出擊,致使李廣軍北進數百里後,被左賢王軍4萬騎團團圍住。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霍去病示意圖)

面對優勢敵兵,李廣沉著應戰,先令其子李敢率數十騎貫穿敵陣,以示匈奴軍易破,穩定住軍心,然後將4千騎布成圓陣,外向應戰,用弓矢與匈奴軍對射。激戰2日,李广部死傷過半,匈奴死傷相當。最後張騫終於率主力趕到,匈奴軍見不能取勝,遂解圍北去。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西漢王朝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繫,為日後向漠北的匈奴單于、左賢王部發動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 漠北之戰

其明年,上與諸將議曰:“翕侯趙信為單于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是歲元狩四年也。…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在漠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校尉公孫敖、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等出塞後,得知單于並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衛青行千餘里,穿過大漠,與早已佈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衛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

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李廣示意圖)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後,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

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此戰之後,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人。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文武全才、機智神勇的明成祖朱棣,簡直就是大明王朝保衛邊疆的“保護神”。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明朝疆域示意圖)

公元1402年在南京登基稱帝。年號“永樂”可以看出皇帝渴望社會得到近步發展和鞏固,希望建立百姓安居樂業、國力經濟昌盛的偉大夢想。

01

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朱棣畫像示意圖)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對中原地區構成了威脅。明太祖北伐之後,即位的明成祖繼續北伐。北伐是發生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分別於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1414年(永樂十二年)、1422年(永樂二十年)、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五次親征對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爭。

  • 第一次北伐

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成祖派淇國公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由於輕敵,孤軍深入,中了敵人的埋伏,全軍覆沒。為消除邊患,成祖決心親征。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1410年(永樂八年)二月,成祖調集50萬大軍。五月八日,明軍行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成祖將之更名為“飲馬河”)流域,詢得韃靼可汗本雅失裡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臺則向東逃。成祖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裡,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位於今蒙俄邊境)大敗本雅失裡。成祖打敗本雅失裡後,揮師向東攻擊阿魯臺,雙方在今蒙俄邊境之斡難河東北方向交戰,明軍殺敵無數,阿魯臺墜馬逃遁。此時天氣炎熱,缺水,且糧草不濟,成祖下令班師。

韃靼部經過明軍的這次打擊,臣服於明朝,並嚮明成祖進貢馬匹。成祖亦給予優厚的賞賜,阿魯臺接受了成祖給他“和寧王”的封號。

  • 第二次北伐

明軍在1410年出征韃靼後,瓦剌部趁機迅速發展壯大,1413年(永樂十一年),瓦剌軍進駐臚朐河(今克魯倫河),窺視中原。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明成祖決心再次親征,調集兵力,籌集糧餉。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明軍從北京出發,六月初三,明軍在三峽口(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擊敗了瓦剌部的一股遊兵,殺敵數十騎;初七日,明軍行至勿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瓦剌軍3萬之眾,依託山勢,分三路阻抗,成祖派騎兵衝擊,引誘敵兵離開山勢,遂命柳升發炮轟擊,自己亦親率鐵騎殺入敵陣,瓦剌軍敗退,成祖乘勢追擊,兵分幾路夾擊瓦剌軍的所撲,殺敵數千,瓦剌軍紛紛敗逃。此役,瓦剌受到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同時,明軍也傷亡慘重。

  • 第三次親征

瓦剌被明軍打敗,韃靼趁此機會經過幾年的發展,勢力日益強盛起來,從而改變對明朝的依附政策,並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節,還時常對明朝邊境進行騷擾的劫掠。1421年(永樂十九年)冬初,韃靼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殺死了明軍指揮官王祥,對此,成祖決定第三次親征漠北。

公元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出擊韃靼。其主力部隊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韃靼首領阿魯臺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俘獲韃靼的部屬,得知阿魯臺已逃走,成祖下令停止追擊。明軍在回師途中,擊敗兀良哈部,九月,回師北京。成祖第三次出擊漠北,雖對韃靼部有一定的打擊,但成效不大,並沒徹底解決盤據漠北的蒙古三個部落對明國邊境的滋擾。

  • 第四次親征

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成祖聞悉後決定再次親征。明軍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軍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並得知阿魯臺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紮不前;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明,成祖隨即封也先土幹為忠勇王,十一月,明軍班師回京。

  • 第五次親征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徵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1420年公元(永樂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軍對蒙古韃靼部的作戰。是年正月,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等地。成祖遂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5都司之兵於京師(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明朝士兵示意圖)

四月三日,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幹為前鋒,出兵北征。

二十五日,進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獲悉阿魯臺逃往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剌哈河下游),成祖令全軍急速追擊。六月十七日,進至答蘭納木兒河,周圍300餘里不見阿魯臺部蹤影,遂下令班師。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至此蒙古勢力暫時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無力再作大規模遠征。

明成祖五次親征對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爭。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同時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明成祖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親征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人以為頻年用兵,戎馬資儲喪失不少,且糧儲不足,不宜興師。但是,這五次出征在當時也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邊境的安寧,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02

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漢武帝VS明成祖,看看兩個皇帝的軍事才能,誰才是戰爭的狂熱者

(朱棣畫像示意圖)

後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結語:

是非功過,後人評說。千百年來,後人對待明成祖和漢武帝的功過是非,可謂是眾所紛紜。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明成祖朱棣是朱充炆削藩令朱棣十分不滿意,從而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為帝。雖然在某處說不過去,但是我覺得他還是一個好皇帝。

《漢書》:“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而漢武帝劉徹在前期統治下開拓漢朝的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卻在晚年時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但是他前期統治的成功值得歷史記住的。

引用資料:

————《漢書》

————《史記》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