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今天在逛知乎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做一个不平凡的人,还是鼓励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不吃得苦中苦,哪有资格做快乐的普通人

先不评断这两种教育方式正确与否,或许我们可以在电影《天才少女》中找到答案,老师在一次课堂上发现了玛丽惊人的数学天赋,没想到因为这事引起了舅舅和外婆争夺抚她的养权。

玛丽的外婆作为一位资深的数学家,在得知了孙女的天赋之后,迫切的想让玛丽去更好的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天赋优势,成为耀眼的数学天才。

而舅舅则与外婆相反,他希望玛丽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普通的教育,甚至让玛丽学习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迫切的想要玛丽开心就好,但是又担心自己会毁了玛丽的一生。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成为“人上人”还是“普通人”都不如先成为自己

舅舅和外婆的反应刚好对应了文章开头问题中的两种教育态度,外婆这类人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

而舅舅这类人则相对平和,只希望孩子快乐就好,其他的有没有都无所谓,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无妨。

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这两种态度哪个对哪个错,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玛丽的母亲也曾拥有过人的数学天赋,外婆一心将女儿培养成一位顶级的数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却未曾过问女儿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棒打鸳鸯,将女儿美好的初恋扼杀在摇篮中;强迫女儿专心投入到数学研究中,却从未让女儿感受到平凡的小快乐。

最后玛丽的母亲在外婆的高压之下身患抑郁症,在解出了数学难题之后将玛丽交付给舅舅抚养,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外婆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开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否不妥,而是想要将继续以这种方式和态度对外孙女玛丽。

对于玛丽来讲舅舅强迫自己做一个普通人,接受在自己看来很弱智的教育方式,两个都是最爱她的亲人,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好在最后舅舅与外婆达成和解,尊重玛丽本人的意愿,一边在普通教育中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如何与周围人相处,一边去高等学府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知识,电影中的结局是圆满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还是在为孩子该成为“人上人”还是“普通人”而烦恼,事实上不管孩子成为哪一种人,一定是先成为自己。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成为“自己”之前先了解自己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过程。他们不仅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且对自己也常常感慨不已,时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傻笑。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帮助其学会自我审视的“魔镜”,让孩子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就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使孩子快乐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教导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之后有自卑或者自负的倾向。自卑和自负都是一种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缺陷的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

马伊琍曾说不会带女儿参加真人秀,她说她拒绝了所有让女儿出镜的邀约。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坚定地认为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

她说:“我希望孩子是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长大,她觉得有优越感,有特殊的特权。因为孩子迟早要褪去父母给他们带上的光环,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自己,那时孩子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啊。与其先甜后苦,倒不如先苦后甜。我觉得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环境,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对孩子很重要。”

但是电影中玛丽的外婆和舅舅并不明白这一点,外婆不管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对玛丽完全是基于数学天赋上的造梦教育计划,而忽略了被教育者内心的真正需求。

而玛丽舅舅的主张则是基于姐姐戴安自杀我得出来的结论,根据自身的经验而得出玛丽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不是完全听从玛丽的内心需求。

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玛丽并不开心,因为她做什么都是在满足舅舅和外婆的安排,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后面玛丽找到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后,脸上开始露出了笑脸。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认识自己之后,需要让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张锐锋曾在《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中说过“平凡比非凡更可能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可还是有多少人厌恶平凡。”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接受平凡的自己,不能和平凡共处,那么同样他也不能容忍别人的平凡,从而导致其可能天生会带有一中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长大之后是致命的。正如孟非说的:“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是肯定的。总会有些人,无法让你找到优越感,这个时候,不能与平凡共处的孩子们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黑洞。这个黑洞可能吸取的是孩子的一生。

由此可见,家长在幼时引导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每个人生来都会有一些过于常人的地方,这可能成为孩子骄傲的旗帜。但过于常人不代表过于所有人,身为父母的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你很优秀,所以你应该接受别人有可能比你优秀。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敢于自我肯定。

对于孩子来说,最容易缺乏的就是自信感。有的孩子生来大胆敢表现,通常很容易就变成人群中的焦点;而有的孩子刚好相反,不爱说话也不愿表现。其实,孩子都是喜欢展示自己的,只是有一些孩子比较害羞,而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加以引导的话很有可能这种害羞就会演变成一中自我否定,这样孩子可能就很难拥有自信,在长大以后做事情会畏首畏尾,总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行,否定自己的能力而错失很多人生重要的机会。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省和自谦

自信是好事,但如果孩子自信过了度,那么就可能演变成一种自负,也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怀有慈爱、包容的态度。但严厉一点有时是必须的,尤其是当涉及到安全、品行这些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孩子学会反省自己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也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念。在孩子过于自满的时候,父母也应当提点一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凡事如果满了,就不好了。自谦是一个人美好的品格,父母势必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眼高于顶的人,就应该从小开始注意这些小的方面,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给孩子人生造成难以消除的影响。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第三、把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前面讲了方法,任何方法都离不开与孩子的沟通,培养孩子对自身情绪及能力的认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体茫然不知,对自身的情绪以及自己的能力也无法知晓。即使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对自身的一些潜力也不了解,这不仅需要孩子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去探索,也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因此孩子的成长与和父母的良好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但现在很多的父母,要么没有办法正确与孩子沟通,要么直接放弃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多父母是认为自己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最好的,至于孩子想要的是什么都不在意。这种错误是很明显却很难发现的,父母应当让孩子具有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很多父母则是选择蒙蔽孩子的双眼,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践行。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人生路上很多需要自己做选择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人生是孩子们自己的,怎么样让自己认清自己,才是孩子们最应该学会的功课。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第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许多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能有自己的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去尝试他自己拿主意。

孩子如果无法独立生活,或者不愿自己付出,或习惯性的希望大人能帮忙完成任务。这都是孩子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的结果。

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触碰失败,敢于失败,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孩子的成长大人应给孩子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去选择的能力。

其实尝试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好的。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中,他可以看到“我”的存在,可以看到自己的作用,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比言语的教导来的有用的多。

马伊琍:与其让孩子显摆身份,不如教孩子学会与平凡共处


人生是一本书,我们给予孩子他们自己的书,更应该负责教会他们如何去读自己的那本书。只有敢于翻开自己的书,才能读懂别人的书、世界的书。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平凡也好,非凡也罢,都是孩子的选择。而无论选择站上人生巅峰,还是就沉醉于平凡的人间烟火,孩子都应该做到的是一视同仁,坦然接受。看清生活的真相后,尊重每一份平凡和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