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脫貧攻堅戰線上的“警”色

他們把幫扶村住成了家、把老百姓當成了家人,他們想在前、衝在前、幹在前,他們用腳步丈量脫貧路,用雙手托起致富夢,用真情譜寫幸福歌……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是平塘縣公安局的掛幫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平塘縣公安局在平塘縣委、縣政府和上級公安機關的統一領導下,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湧現出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蹟。今天要講述的就是平塘縣公安局駐塘邊鎮灣子村網格長王仁德、駐村幹部(網格員)李義林的扶貧故事。

脱贫攻坚战线上的“警”色

組織村民開展評議會

走村串戶扶貧路 真情實意聽民聲

脫貧攻堅是一項艱鉅而神聖的任務,不僅需要扶貧人員有強硬的素質和能力,更需要有百分百的熱情和耐心。

王仁德與李義林先後擔任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網格長、網格員,從而踏上了扶貧之路。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王仁德和李義林會同村支“兩委”及掛幫村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陌生到熟悉,從手足無措到遊刃有餘,一項項幫扶措施的具體落實,體現了他們的細心、柔情、關愛、敬業、認真。正是這樣的幫扶態度,使他們贏得了民心,使貧困戶“聞到了泥土中青苗的香氣,空氣中希望的味道”。

剛剛來到灣子村,王仁德和李義林便把走訪群眾當成他們當前的首要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深入群眾,實地感知群眾的冷暖,才能真正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白天他們兩人挨家挨戶進行走訪,晚上回到家中就認真研究、商討解決群眾困難具體措施,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同時,鼓勵他們在新的一年裡要增強信心,克服困難,結合自身情況,努力提高生產技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扶貧路上無小事 化解矛盾促和諧

為有效解決鄰里糾紛,王仁德和李義林認真傾聽百姓訴求,針對百姓提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梳理,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切實將矛盾糾紛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扶貧工作中,王仁德、李義林是化解群眾矛盾的“金鑰匙”,只要有他們在,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每一起矛盾糾紛的成功化解,都促進了村民關係進一步融合,拉近了群眾心與心的距離。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硬化不僅方便村民生活出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也利於村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為了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路”,王仁德、李義林從不同的路線沿線查看走訪,每條路線他們都經過反覆的勘察,並組織召開戶主大會,做通群眾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幫助群眾解決道路硬化1100餘米。

為助推灣子村經濟發展,幫助村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他們每天起早貪黑,不辭辛苦,幫助該村發展種植砂糖橘、耙耙柑產業,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灣子村砂糖橘種植150畝,覆蓋農戶71戶325人(其中貧困戶15戶61人),耙耙柑180畝,覆蓋農戶70戶286人(其中貧困戶17戶68人)。

心繫群眾為民生 真幫實扶解民愁

枝葉總關情,點滴見初心。在對貧困群眾的一次次關懷、幫助中,王仁德和李義林以共產黨員的赤誠之心,真真切切想群眾之所想,千方百計解群眾之所困。村民李某家的電視機老舊且收不到信號,他們便為其搬來閒置的電視機,併為李某安裝檢修好電視線路。在一次走訪中得知,塘邊鎮灣子村有兩名殘疾群眾的社保障問題未得到有效落實。得知此事後,為了幫助群眾儘快落實,儘早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次日一早,他們便早早出門幫助殘疾群眾解決社會保障問題……一樁樁一件件點滴小事,溫暖了貧困群眾的心,也堅定了他們共同致富、攜手小康的決心。

來到灣子村後,王仁德和李義林積極協調掛幫單位,聯繫愛心企業為貧困戶捐贈了價值數萬元的生活物資,解決了當下的困難,讓貧困戶安心走上脫貧路。扶貧路上,他們幫助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連接好電視訊號、安裝網絡、完善材料等諸多難題,讓他們順利入住新家。為在外務工的群眾辦理新生兒上戶口、代繳社保、合作醫療等等,他們更是親力親為,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努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王仁德和李義林帶著初心和使命,緊緊圍繞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平塘精彩出列,大力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宣傳脫貧攻堅相關文件精神,使中央、省、黔南州和平塘縣的重大決策部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讓群眾瞭解駐村幫扶工作的目的和內容,達到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開展同步小康建設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