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一、密不透風的愛讓人只想逃離

大年初一,徐崢導演的《囧媽》在西瓜視頻上線首播,作為“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囧媽》沿襲了“囧系列”的公路電影風格,即以一段旅程為起點,通過一個個橋段讓主角獲得成長和改變。

《囧媽》主要講述了主人公伊萬準備去美國挽回想要離婚的妻子,臨走之前發現護照落在母親盧小花那裡,為了拿到護照,意外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在六天六夜的火車之旅中,伊萬與母親從激烈的對抗達到和解的故事。

既然是主打親情牌,那麼展現母子之間的衝突就成了電影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囧媽》比較成功的地方,很多來源於生活的親子關係通過戲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後,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段:

母親:“你起來吧,喝點粥。”

伊萬:“我剛才跟你說我不喝你聽到了嗎?如果你每次問我喝不喝的時候,我回答我不喝,然後你心裡又認定我一定要喝的話,你又何必問我喝不喝呢?”——《囧媽》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這段對話是不是很熟悉,上學的時候,和同學鬧矛盾了,父母要管;大學畢業了,要我們閉起門來考公務員;結婚了,又為我們的感情生活擔憂,一有點什麼風吹草動就擔心不已,電話短信一個接一個。

這種密不透風的愛在《囧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盧小花覺得小西紅柿有營養,所以端了一盤給伊萬吃;盧小花覺得豆汁有營養,所以隨時隨地榨給伊萬喝;盧小花察覺出伊萬和妻子張璐有感情問題的時候,立刻自作主張的給張璐打電話……

盧小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兒子好,可她從來沒想過這種好是究竟是兒子認為的好,還僅僅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母親想要控制兒子,兒子又拼命想要逃離,是母子關係緊張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如此緊張的母子關係是盧小花一個人的責任嗎?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二、我們是否對母親說過心裡話

在前往莫斯科的路上,盧小花和伊萬的包廂住進了一個俄羅斯美女娜塔莎,相似的經歷讓倆人一下就聊開了,當娜塔莎一針見血的問伊萬,是否告訴過母親心裡話的時候,伊萬的腦海立刻出現了母親生氣的身影,他立刻搖了搖頭。

迴避是伊萬逃離母親的方式。

因為母子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伊萬自然也就不會理解母親的孤獨、她多年婚姻生活的不幸以及一個母親為了孩子所做的犧牲和隱忍。

所以在倆人吵架的時候,伊萬才會說出說出“父親根本不是喝酒喝死的,而是被你氣死的”這樣的話。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伊萬話一出口,盧小花崩潰了,兒子是她生命的一切,是她活下去的信念,信念崩塌之後,盧小花憤然下車。

母親的下車讓伊萬慌了神,他提上行李到處找母親,當他好不容易在茫茫大雪中找到母親的時候,本以為會被母親大罵一頓,卻不想母親一臉平靜的說了許多伊萬不知道的家庭往事。

“我和你爸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樣,我們倆確實過得不幸福。……小孩子是看不到那麼多的,你能看到他是你爸,但你看不到他是我丈夫。……很多次我都想一走了之,但我一看到你就捨不得了,那天你跟我說,媽媽,長大了,我保護你,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我這一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囧媽》

一場短暫的尋母之旅,讓母子倆人敞開了心扉,達成了和解。

和解之後,坦白心聲似乎變得容易了許多,他先是理順了與妻子的關係,之後便向母親坦白了自己離婚的事實。

這一次,盧小花沒有大聲訓斥伊萬,而是拍著兒子的背,默默地流著淚,在心裡埋怨自己“應該再對張璐好一點”。

有愛,真好。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三、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父母的影子

在影片中,為了達成母子二人的和解,設計了一系列的衝突,但真正達成和解的則是在弗拉基米爾,母子之間因為父親而產生的一次激烈衝突,為了加深衝突,還專門設計了一場“熊出沒”的橋段。

“熊出沒”的橋段雖然產生了一些戲劇效果,但未免太過單薄了,事實上,母子之間一切衝突都來源於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也並沒有電影所展示的那麼簡單。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中,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曾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性格特徵本身並不具備遺傳性,性格特徵之所以會在代際傳播,很大程度上是學習(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虐待和關愛造成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為了解釋這個觀點,奧利弗·詹姆斯做了大量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童年期的不良養育是行為問題的主要成因”,比如難相處的兒童的父母往往會通過強迫的方式讓孩子服從,他們會不停的嘮叨,從“不許這麼做”到語氣逐漸加強以至於完全喪失理智。

當這種“嘮叨”變成常態,父母和孩子就會進入敵對狀態,就像《囧媽》中的盧小花和伊萬,剛一出場倆人就為了護照大聲爭吵、互不耐煩,當伊萬不得不留在火車上的時候,母子兒子又為了大大小小等雞毛蒜皮的事情爭吵不休。

這些爭吵的背後,其實就是母子二人在對方眼裡的投射。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雖然相處模式是比基因還要難改變的東西,但奧利弗·詹姆斯仍然給我們提供了三項建議:

1.找出自己家族的代際模式

瞭解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因為一個人對父母的方式與年幼時受到的培養方式密切相關,所以通過了解我們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可以瞭解他們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

2.正面心理

在照料孩子上,我們有天使的一面,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天使和惡魔會不斷博弈,但只要我們不斷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展示更多的正面心理,那麼 天使獲勝的幾率就比較大,我們的孩子也就更容易產生身份認同 、充滿耐心和理解力。

3.以成年人的模式對待孩子

所謂成年人的模式,是指將自己與情緒分隔開,用客觀角度看待自己所處的情況。

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我們認為對的事情,可孩子卻不配合,甚至反抗,我們很容易為這些事感到生氣,這時,我們就可以採取成年人的模式,即先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評估,再試圖培養他們的自我興趣,讓他們自己樹立目標去完成。

《囧媽》:一箇中年大叔的和解之旅

作為“囧系列”的收官之作,《囧媽》的豆瓣評分只有6.0,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三部電影的框架過於雷同,以至於失去了新鮮感。

但對於徐崢來說,“囧系列”是意義非凡的,2013年,《泰囧》的播出讓徐崢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此基礎之上,2015年徐崢又推出了《港囧》,雖然《港囧》的口碑不如《泰囧》,但也獲得了16億票房的好成績,2018年徐崢監製並主演的《我不是藥神》更是獲得了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所以站在觀眾的角度上,對《囧媽》的期待還是蠻高的。

作為2020年賀歲片,《囧媽》未能在大熒幕上映,我們無法得知確切的票房,但觀看完整部影片之後,覺得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跳出固有的模式,才能發展和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