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 “阮玲玉故居”的牌子没有挂在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的门口,而是挂在沁园村的门口,因为居民不能接受曾经有人在房子里不光彩地自杀,即便她是蜚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影坛的阮玲玉,也不行。
  • 阮玲玉生于上海,殁于上海。如今,与阮玲玉有关的上海城市建筑越来越稀缺,位于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是其中记忆最清晰的一幢。82年前的3月8日,阮玲玉在这里自杀,年仅25岁。2005年12月8日,沁园村9号正式挂牌“阮玲玉故居”,确立了其历史文化遗产的身份。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阮玲玉,历史照片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阮玲玉1934年拍《良友》封面时的大门 图/高小桥

追寻阮玲玉的上海印记
“阮玲玉故居”的牌子没有挂在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的门口,挂在沁园村的门口,因为居民不能接受曾经有人在房子里不光彩地自杀,即便她是蜚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影坛的阮玲玉,也不行。

沁园村9号之于阮玲玉的意义在于,这是她自杀,写下“人言可畏”的地方;这是她和茶叶大亨唐季珊的爱情无望终结的地方。从1933年到1935年3月8日,她居住在沁园村期间,凭借《城市之夜》、《小玩意》成为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明星,更凭借《神女》达到自己事业的颠峰。1935年,在拍摄《国风》期间,阮玲玉不堪记者工会的无理围攻和小报的诽谤,以自杀解脱,那一年,她才25岁。

曾经入住沁园村的名人很多,有赵四小姐、邹韬奋,还有时任上海轮船招商局董事长的李国志,沁园村22号更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点,“晓钟剧团”和秘密电台的聚集地。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阮玲玉是其中让人最无法忘却的一个,因为人们无从在今天追寻到她更多的足迹。她没有子嗣,唯一的女儿小玉是和张达民同居时领养的。她不是上海本地人,父母都是来上海打工的广东人。她出生在上海,但出生地朱家木桥祥安里,是个已经消失了的地名。据1923年出版《上海指南》中记载,“朱家木桥(美界),新记浜路(熙华德路北,塘山路口)。”熙华德路即今天的长治路,塘山路即今天的唐山路。但平行的长治路、唐山路,从虹口区延伸到杨浦区,两条马路中间,哪里才是祥安里?笔者在当地寻访了一下午,没有人知道。请教上海博物馆专家薛理勇后,发现,祥安里竟是子虚乌有。甚至,1926年1月4日,16岁的阮玲玉被张达民接入其父曾金屋藏娇的北四川路鸿庆坊同居,这一地点鸿庆坊经薛理勇查证,也是子虚乌有,疑作余庆坊。

可以查实的阮玲玉住所,并不多。海宁路18号东德兴里,经薛理勇查证,建筑背景和阮玲玉当时的经历吻合。1926年,阮玲玉和张达民结婚后,搬入海宁路18号东德兴里。“东德兴里比西德兴里造得晚一些,”薛理勇凭记忆介绍道,“东德兴里在1926年已经造好了,是广东人聚居的地方,80%都是广东人,讲广东话,现在那里也至少有30%——40%的广东人居住。”

薛理勇说,东德兴里是假三层,在当时是中等偏上的住宅,居住者大多衣食无忧,整幢月租金大约5块银洋。可惜的是,东德兴里现在已经被拆迁得所剩不多。上海关于阮玲玉的痕迹越发少了。建筑结构完全保存下来的,只有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阮玲玉曾住过的沁园村9号,图/高小桥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

2005年12月13日,上海入冬来奇冷的一天,笔者来到沁园村9号。说是“村”,其实是由一排排三层楼组成的大型新式里弄,初建时大约有60多幢房子,现在基本都保留了下来,门牌号码最大的是58号,小区里最后面原来用作车库的房子被改成了住宅。除了房子外表的颜色外,格局、结构都是70年前的老样子。

静安区文史馆的夏志平向笔者介绍,沁园村建成时占地11.48亩,整个产业的建筑面积为12101平方米。“和其他的新式里弄中西结合的风格相比,沁园村是西式的。比如四明村外面有很高的围墙,里面有天井,门口有个“库”门,而沁园村则是小围墙包围,这就是典型的西式风格。”

夏志平向笔者提供了一份复印资料,资料显示,沁园村曾是国民党政权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的房产。“其产权情况和孔祥熙在沪所置的其他房地产(如静安别墅、巨鹿路852-878沿街花园住宅等)一样,由晚清大吏盛宣怀的子女化名重英堂、溢中地产公司盛丰澄、盛重颐、盛关颐等名义出面,申请房地产登记掩人耳目,购置的时日多数在抗日战争初期,法币已经开始贬值,尚未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此时孔任财政部长,兼发行法币的中央银行总裁,得以运用央行拨款单的信用,大量收购租界内的房地产(如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南京公寓的嘉陵大楼,都是这一时期为孔所购得 )。本市解放后,盛丰澄、盛重颐、盛关颐等离沪,沁园村房地产因涉有孔祥熙所有的重大嫌疑,在1950年经过上海人民法院刑字1670号裁定扣押代管。”

居住在沁园村内的人,大多不知道房子的背后,还有这许多动魄的故事。闲来无事的老人,在太阳下,传说这是当年常老三盖的房子,是上海滩最高级的房子之一,传说阮玲玉拿了10根金条买下房子。

其实,不然,那时上海滩真正的有钱人都住在马勒别墅、太平大楼等地,沁园村只是一处中等偏上的宅子,地位和东德兴里差不多。而且,虽然阮玲玉当时月收入高达700圆,片酬超过1000圆,但9号一底二楼的房子确实是唐季珊拿10根金条顶下的,但应该是小金条,相当于10两黄金,1两黄金相当于85块银洋,如此价格,不便宜,但算不上顶级豪宅。

1933年8月,阮玲玉带着母亲和养女小玉,搬了进来。一进门,就是一个院子,大约14.5平方米,可种些花花草草。一楼是间宽敞的会客厅,24平米,高度大约有3.5米,很舒服,中间用帘子隔出一个12平米的小间,小间靠窗放一架钢琴。再往里走,是上楼的木楼梯,再里面靠近后门处则是灶皮间。二楼和三楼的高度比一楼要矮一些,二楼是唐季珊和阮玲玉的住房,有一个有盘花栏杆铺着瓷面的阳台。佣人睡在二楼亭子间,大约9平米,在一、二楼的楼梯拐角处的厕所,也是佣人专用的。阮母带着小玉住在三楼。主人房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楼顶还有视野开阔的平台。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沁园村 图/高小桥

70年后,现在的楼里,一层一户人家。住在一楼的是68岁的顾国珠阿婆和老伴,顾阿婆是1973年搬进来的,她是阮玲玉之后,一楼的第四任主人。

笔者见到顾阿婆时,她正在小区里和抱着宠物狗的邻居晒太阳、聊天,看起来,完全不像68岁的人。她一路引我们从9号后门进屋,说,自从12月8日(周四)挂牌消息一散播出去,就有阮迷不断找上门来,“周六来了二十几个人,周日来了十五个人,今天上午还来了三、四个人”,顾阿婆说,消息没公布前,已经有阮迷找上门来,2003年香港女大学生林玉敏远道来上海寻访,结果不得其门,2004年第二次来,林玉敏遇见了好心的顾阿婆,这才得以一睹阮玲玉故居的面目。

顾阿婆的家里、阮玲玉曾经的会客间,非常干净,没有奢华的装饰,但透着上海人家的细腻。顾阿婆说退休了没事,在家就喜欢收拾屋子。她说院子里原来有假山,还种了一棵腊梅和一棵梅花,但七、八年下来,腊梅高得窜到二楼,妨碍二楼生活,而且院子里都是泥巴,不干净。10月6日,顾阿婆找了工程队进来把院子铺上了地砖,想不到,12月8日就被挂牌为阮玲玉故居。

屋里,几乎没有动过格局,但东西完全换了,没有一丁点阮玲玉曾用过的东西。原来作为隔断的帘子拆了,换作木板。墙角处,热水汀管还在,但早没了作用。顾阿婆说,以前在灶皮间有个爆炸炉子,专门烧热水,给热水汀管供热的,“翻修时,地板翻开来,下面厚厚一层都是热水汀管,厚度到我膝盖这里”。

整幢房子里,除了格局外,唯一没变的就是铜制的门窗。尤其是一楼靠院子的一排门,阮玲玉曾上过1934年《良友画报》的封面,照片上她一身斜格子旗袍,短发,靠在方格玻璃铜门上,笑得甜甜的。70年后,门还是那个门,一点没变,这也是记者逛遍上海,寻找过与阮玲玉距离最近的物件。

1938年,阮玲玉在二楼自杀后,这三层小楼的第二任主人便是时任华东医院外科主任的谢瑞英,他就是球星谢晖的曾祖父,也是谢晖八分之一英国血统的由来,因为谢医生娶了一位英国太太。

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9号:阮玲玉最清晰的上海痕迹#上海老洋房#

正门 图/高小桥

谢晖也确认新闸路1124弄沁园村曾是自己曾祖父的家,但由于年代久远,说不清楚,便推父亲谢若水出来介绍。谢爸爸说,房子是祖父在抗战胜利以后租下来的,当时租了整幢,二、三楼住人,一楼开诊所。“祖父去世后,继祖母住在里面,一直到‘文革’前后去世,后来我的姑姑和叔叔住在里面,一直到去年,把房子卖了。以前我每年春节都要去那,看望继祖母,给祖父的像磕头。”

谢爸爸一直以为隔壁10号才是阮玲玉的故居,殊不知自己就在阮玲玉的房子里待了多年。谢家后来把一、二楼转给画家张德怡,一楼改作画室,再后来,张家又把一楼转给一国民党军官,再由这名军官把一楼转给顾阿婆。

笔者拾楼梯而上,木楼板在今年翻修时,被翻过来,看起来比较新。二楼的门紧闭着,里面仍住着张家后人,但家中长期有人卧病,不接受采访。记者在《卢湾区志》上查到,张德怡是浙江温州人,1970年去世,曾是上海美专教授。三楼自从去年春节被卖出后,装修一新,门口都是红、黄新潮的颜色,但并没有人住。

站在沁园村9号的天台上,一边可见整幢的天井,静静没有人声,一边可见沁园村弄堂,但看不全,对面楼里有窗帘紧拉。又有谁知道如果阮玲玉活下来,今天该是110岁的老叟了。


编后记:这是一篇旧文。喜欢老上海房子里特有的氛围,因为历史和沉淀,每一栋房子都有无穷的故事值得挖掘和几载。曾经写过不少老上海题材的文字。写这篇文字时,还很年轻。当时有出版社来联系出书,一来二去,搁置了。后来听说沁园村9号的住户被不断前来寻访的阮迷烦扰得厉害,唉,几乎所有老洋房都有这个困扰。不知现在怎么样了。谢谢文章里每位为我提供帮助的专家、前辈和爷叔阿婆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