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山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游,渤海、黃海之濱,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古為“古九州”之青州、兗州、徐州之地,春秋戰國屬齊、魯兩國,因地處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山東”,明初正式設省,又被稱為“齊魯大地”,簡稱“魯”。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歷史上飽受黃河水患影響,境內河流、湖泊也因此變化頻繁,其中今黃河在山東境內部分就為奪大清河(古濟水)河道入海,而現在山東省排名第一、第二的湖泊南四湖、東平湖的形成也均與黃河有關,山東也現有這兩個湖泊的同名縣微山縣(南四湖又稱微山湖)、東平縣。

南四湖是南陽湖、獨山湖、邵陽湖、微山湖這四個相連的湖泊的合稱,微山湖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習慣上將南四湖稱為微山湖。微山湖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而微山縣為建國後為統一管理微山湖而新設的一個縣。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微山縣,位於山東省南端,是山東的“南大門”,其為濟寧市所轄,是建國後為更好管理微山湖所設,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其中微山湖面積1266 平方公里,有“魯南明珠”“齊魯靈秀”之稱。微山縣雖然建縣時間很短,但卻有著悠久的歷史,伏羲文化、秦漢文化、運河文化、梁祝文化、微山湖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微山島上有微子之墓,微山島、微山湖、微山縣均因此而得名。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先秦時期,微山縣大部仍為陸地,境內分屬數國,秦統一六國後今縣境曾有廣戚、任城、留等縣,明朝及清初微山湖形成,今微山縣域分屬濟寧州、魚臺、滕縣、嶧縣、鄒縣、沛縣、銅山等數個州縣。抗日戰爭時期,“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等革命武裝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沉重打擊了當地日偽軍。1949年,為統一管理微山湖設縣級湖區辦事處,1953年正式設微山縣,隸屬於濟寧專區。1983年濟寧地區撤銷設地級濟寧市,微山縣屬之至今。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其古稱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等,由於黃河頻繁氾濫、改道,歷史上“東平湖”湖區多變,現在的東平湖形成於民國末期,是古代大野澤、梁山泊的遺存。由於黃河改道、泥沙堆積等原因,大野澤上游逐漸淤積,湖面由南向北推移,宋金時期為環繞樑山的梁山泊,元朝時由於黃河改道而逐漸乾涸,僅餘幾個小湖,如安山湖。清末黃河又改由山東入海,今東平湖大致形成,由於大部為東平所屬而稱東平湖。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東平湖失去水源而逐漸乾涸,1947年花園口復堵後黃河由故道入海,今東平湖形成。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東平湖因東平縣而得名,東平為“東原底平”之意,秦朝時就已置須昌、無鹽、張等縣,其中須昌縣延續至今為今東平縣。東平,地處山東省西南部,為泰安市所轄,秦朝、兩漢及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為須昌縣,唐朝時曾有東平縣,與須昌同為鄆州州治,後併入須昌縣。五代後唐時,須昌縣改稱須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鄆州改稱東平府,須城縣為府治。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金改京東東、西路為山東東、西路,此為山東作為行政區名之始,而東平府為山東西路“路治”,與青州併為當時山東中心。元朝時改東平府為東平路,須城為路治,明初降東平府為東平州,並省須城縣入州,東平州為兗州府所轄散州。清初襲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東平州升為直隸州,僅五年後又降為散州。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民國初廢州為縣,東平州廢為東平縣。建國初,東平縣隸屬於泰西專區,1950年屬泰安專區,1958年平陰縣併入東平縣。1959年,東平縣改屬聊城專區,同年10月改東平縣為平陰縣,1962年恢復東平縣建制,復屬泰安專區。1985年泰安地區撤銷設地級泰安市,東平縣屬之至今。

山東兩縣,均與境內湖泊同名,都為歷史悠久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