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多背背,辛苦一下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这些教育学的简答题是52小官和老师们辛苦教研出来的结果,双手奉上,你们要珍惜,不图别的,希望你们出成绩时跟我说一句:52,我过了,做老师的,足矣。晚安,背多分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为朱熹。

(2)生物起源说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强调对国民实施一定的教育是国家的责任,接受一定的教育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第四,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教学中分离出来。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所有人都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主要是指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传递功能)

2.教育传擂文化(传擂功能)

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智力的发展,在儿童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水平的一半,而此后则呈阶梯形减速发展。

二是指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十几岁的学生其身体发育水平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比成人要低得多。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遗传及作用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都是可以遗传的,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环境及作用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包括被人改造过的自然、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构成

(1)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在五育中的作用为灵魂与统帅。

(2)智育

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在五育中的作用为前提和支持。

(3)体育

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在五育中起到基础的作用。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在五育中起到动力的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在五育中起到综合其他四育的作用。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

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

(2)“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壬子癸丑学制”

由蔡元培主持,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学校课程通常是由校长领导、教师参与研制开发的,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此外,不同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

(1)—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为布莱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为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3.学科体系

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活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得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教育学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

(3)开发实施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种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4)研究学生情况。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校外资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资源数据库。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泰勒的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及著作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其核心观点为:

(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评价)

评价:

(1)有条理有系统,操作性强;

(2)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能够提供反馈;

(3)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的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情感等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

(1)建构主义思潮

(2)多元智能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内涵包含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权责主体。

2.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新课改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课程结构做了如下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措施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第二,树立教师威信。a.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b.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怀爱护。

第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第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②关注情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今天先连载到这里,明天让我们继续吧!

才是硬道理

考前磨枪啦~

2017下教资裸考·教育学简答题汇总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