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導語:在中國建築史上,色澤鮮豔的琉璃佔有重要位置,各種宮殿、寺廟、樓塔等都有它的身影。山西的琉璃燒製技藝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並在明朝萬曆年間達到頂峰,而蘇氏琉璃則是山西三大琉璃世家之一,早在1522年就有歷史記載。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太原傳統文化的一塊金字招牌,蘇氏琉璃沒有因時光的流逝而遜色,沒有因發展的坎坷而萎縮,歷經數百年風雨傳承不衰,為琉璃技藝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燒製完成的琉璃獅

山西琉璃:碧瓦輝煌幾多時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之一,也是佛家七寶之一,是將耐火材料做成的素胚燒過後,再在上面施上鉛釉,先後兩次燒製而成的製品。

也就是說,琉璃是一種鉛釉陶,是以鉛的氧化物為基本助溶劑,以鐵、銅、鈷等為著色劑,釉的熔融溫度在900 ℃左右,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

在我國,琉璃的生產工藝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元代時,琉璃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明代以後,隨著寺廟建築的日興,琉璃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規模之大、技術之精,均超過以往。山西琉璃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史料記載,北魏年間,山西各地就開始生產琉璃,早在盛唐年間,就有“碧瓦朱甍照城郭”之說,這項技術在明朝萬曆年間達到鼎盛,1 500餘年來,經歷了許多坎坷周折,傳承至今。

太原馬莊山頭蘇家、陽城後則腰喬家、河津呂家及根在山西的北京門頭溝趙家是山西琉璃的重要構成。千百年來,山西的琉璃工匠們用智慧和汗水創作了浩瀚的藝術精品。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代保留下來許多琉璃製品,大多出現在全省各地的廟宇及眾多古建築的屋面上,還用在牌坊、高塔、碑碣、影壁、神像、獅子等供器上。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琉璃建築

山西琉璃不僅是建築材料,古代也多用於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飾件,種類繁多。可見山西琉璃年代久遠,分佈廣範,匠人之多,實屬其人文景觀中的一大亮點。

現存最著名的山西琉璃諸如:大同明洪武年九龍壁(及三龍、五龍壁)、太原晉祠、大同華嚴寺遼代鴟尾、朔州崇福寺金代大吻脊剎、介休后土廟(明代)琉璃屋面構件、洪洞廣勝寺明代飛虹塔和芮城永樂宮明代大吻等,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品。

除了山西省各地的琉璃藝術品外,還有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十三陵等皇家園林和陵寢所有琉璃屋面瓦件、牌樓、龍壁、門斗等琉璃裝飾構件,都是山西趙姓及後來蘇姓琉璃匠人的傑作。

隨著晉商的崛起,遍佈各省的“山西會館”“山陝會館”均成為山西琉璃的集中展示地,他們把能將山西琉璃作為家鄉特產向世人展示,當作最體面的事情。

琉璃世家:窯火相傳五百載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太原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生產琉璃,明朝嘉靖年間,太原蘇家琉璃進了皇宮。2007年12月,清華大學邱耿鈺教授來蘇家考察時證實,在故宮翻修時,發現背後寫有“馬莊山頭蘇氏”的琉璃瓦。

蘇家後人回憶說,當時琉璃在馬莊村做好後,用駱駝運往北京。後來,故宮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蘇家人乾脆帶上馬莊的原料去北京做,為了紀念這段歷史,蘇家還專門製作了琉璃駱駝。如今,琉璃駱駝被罩上玻璃罩子擺放在蘇家展廳最顯眼的位置。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蘇永軍家中仍保留明、清時代模具數十件,而且在模具上大多刻有“蘇”字

以太原市迎澤區馬莊最為集中,當地燒琉璃的曾有蘇、白、張3大家,以蘇家影響最大,最早的記錄在1522年。

蘇氏琉璃五百多年傳承不息,是歷史上重要的琉璃生產基地。清嘉慶年間北京故宮、皇家園林修復,用琉璃瓦量大,山頭村蘇家配合京城琉璃廠,成了重要的皇家用瓦基地,同時為琉璃廠提供了匠人。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據史料記載,蘇姓早年從洪洞大槐樹移居到了蘇家灣,後來搬遷到馬莊山頭村。太原蘇氏的祖人,在明洪武初(約洪武三年後)1370年,洪洞縣人口大遷徙浪潮中,由洪洞遷移到陽曲縣馬莊一道河槽灣居住下來,祖祖輩輩墾田為生,於是這個河灣便有了“蘇家灣”的名稱,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的公社化。

蘇氏一家在蘇家灣生活約3代後,其中有3兄弟(即蘇思禮、蘇思智、蘇普方)於明永樂年間(約公元1420年前),又開始遷徙到了朔州山陰縣的薛家莊,這個村隨著蘇氏兄弟的定居,人丁興旺,因此改名蘇莊。

就在蘇氏兄弟遷走的永樂年間,留在蘇家灣的一些蘇氏年輕人到離家不遠的孟家井瓷窯廠打工。當時孟家井是山西瓷器和琉璃的重要產地,最興盛時曾設窯50座,號稱山西的“瓷都”。

當年蘇家一青年在打工期間,結識了窯主的女兒,後入贅窯主家中,從而全面繼承了最大琉璃家族的製作手藝。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若干年後,夫妻二人發現一山之隔的馬莊山頭村有極好的坩土原料,遍地山柴,煤炭不缺,比起孟家井窯業擁擠、原料緊缺,馬莊的條件得天獨厚,於是他們遷居回馬莊山頭,重建窯爐,攜蘇家族人一併參與,共謀發展。

自此以後,在馬莊山頭的蘇氏家族撐起了琉璃大業,從明到清,成為太原、晉中等地琉璃的供應基地。清嘉慶年間,北京皇宮維修,用瓦量大,北京的琉璃廠不能滿足,於是把蘇家作為專供琉璃瓦的一個基地。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吉象

每當運瓦的時候,村邊窯頂滿是駱駝、辦事官員及隨行馬伕,熱鬧非凡,場面極其壯觀。期間,蘇家有些人便去了北京琉璃廠當工匠,落戶北京後遷到西窯(門頭溝琉璃渠),蘇氏琉璃從此逐步走向輝煌。

近代以後,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入侵,民不聊生,伴隨著國家的多災多難,蘇氏琉璃也從以往的輝煌迅速下滑,幾乎絕跡,直到改革開放後才迎來了她的第二個春天。

傳承創新:讓凝固的藝術重生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蘇家在康熙十一年製做的琉璃吻

1979年春夏之間,經山西省文物局專家考察認定,東山馬莊山頭村是山西琉璃的發祥地,要求當地政府給予支持,並與蘇家聯繫,恢復操辦琉璃的生產。正好蘇家有位叫蘇傑的老師傅在郝莊陶瓷廠當八級窯爐工。聽此消息,蘇老師傅喜出望外,全力以赴給予支持。

同年7月,蘇老先生請來盂縣擅長手工捏製獸脊的郝常清老師傅,又請來壽陽做瓦工的張師傅,親自設計釉、素兩種窯爐,將秘而不傳的制釉技術傳給葛原生,隨即成立了郝莊公社琉璃廠並正式投入生產。

先後向市園林局、市文管會、晉祠、應縣和大同等省內縣市源源不斷地提供琉璃瓦件,解決了當時文物古建修復和園林景點建設對琉璃瓦的急需。

如今,在太原迎澤公園西北角尚有一座重簷六角亭,亭上的黃琉璃瓦,是當年蘇傑師傅親自配釉燒成,將近35年了,琉璃瓦色澤如初,完好如故。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蘇家祖上於清康熙十一年為馬莊芳林寺製作的吉星樓底座

在蘇氏企業的影響下,太原市先後建立了馬莊棗園琉璃廠、太原磚廠琉璃廠、太原界河琉璃廠和晉祠南大寺琉璃廠及後水峪等10多家琉璃廠,直到2000年,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優勝劣汰,只剩下原郝莊鄉琉璃廠和東太堡太原建築琉璃廠、太原磚廠琉璃廠、後水峪琉璃廠4家。

2006年,這4家骨幹琉璃廠由於環保的原因先後停產倒閉,使太原一度成為無琉璃生產的空白地區。在此情況下,蘇氏琉璃為搶救瀕臨失傳的琉璃工藝,自籌資金,改造窯爐,註冊了“太原市山頭孔藍琉璃製品有限公司”並恢復生產,保留了太原市琉璃生產的一根獨苗。

2008年6月,“太原市山頭孔藍琉璃製品有限公司”由國務院、文化部授於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牌匾,以太原蘇氏琉璃為代表的山西琉璃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琉璃龍壁

太原市山頭孔藍琉璃製品有限公司自恢復生產以來,為挖掘和傳承山西琉璃的核心技術孔雀藍釉,做了近30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修復各個時期古蹟及仿古建築大量使用孔雀藍琉璃瓦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這是一個嚴肅而艱苦的科研工作過程,原本科學的孔雀藍煉製配方,只要有現代化的煉釉窯爐,就可以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古老孔雀藍供應基地。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琉璃製品漢代瓦當白虎

這些年來蘇氏企業已投入近80萬元建廠區、氣化窯爐、車間、展廳等基礎設施,在傳統工藝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延伸孔雀藍釉的創新發展,首創了“琉璃鑲嵌工藝”。

這一工藝將古代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在充實和弘揚中華牌匾文化的同時,又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一支絢麗的花朵。(結束)


每日深閱讀,持續更文,感謝閱讀與關注!

非遺|碧瓦輝煌五百載,談談涅槃重生的山西琉璃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