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老子其書:楚簡帛書?河上公?王弼?

關於《老子》的爭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學界的,他們爭論的是歷史真相,是《老子》成書過程的究竟真相。另一種是民間的,他們爭論的那個版本是“真經”?這兩種爭議,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學術界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這麼幾種看法:

1、《老子》就是老子本人寫的。

2、《老子》思想是本人的,但是書是門下弟子記錄整理的。

3、《老子》不是春秋晚期的老聃寫的,而是戰國時期的太史儋寫的。

4、《老子》成書於秦漢之間,甚至是西漢文帝時候才出現的。

這四種意見中,後兩種都是儒生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不顧客觀史料胡亂編纂的。隨著馬王堆漢墓和郭店楚墓出土《老子》的發表,這兩種謠言已經作古了。對於這種主觀臆斷的胡說八道,大可置之不理。

老子其書:楚簡帛書?河上公?王弼?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個版本的《帛書老子》,因為甲本沒有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一般學術界認定甲本謄抄在劉邦登基之前,其寫作風格偏向秦代的篆體。乙本避諱”邦“,但是不避諱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恆,學術界認定為劉邦登基之後,惠帝和文帝登基之前這個時間段,其寫作風格偏向漢代後來流行的隸書。

郭店楚墓出土一堆竹簡,根據長短制式的特點,分為甲乙丙三組,加起來一共2046字。經過碳-14的檢測,墓葬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00年左右。竹簡的抄本應該是下葬時間之前的流傳本。這是目前發現距離老子辭世最早的版本了。

北京大學收藏了一批漢武帝時期的竹簡,其中有比較完整的《老子》抄本,避諱高祖劉邦,不避諱劉盈。可以推論,竹簡本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乙本前後時間差不多。分為上下兩篇,一共七十七章《道經》在前,《德經》在後。補充所殘缺文字後,應該是5265字。

老子其書:楚簡帛書?河上公?王弼?

如上四本,是今人從墳墓裡面挖出來的,並不是在歷史長河中流傳的。因此引發了真假《道德經》的爭議,這是由所謂的“民哲”發起的論戰。其主要觀點如下:

1、郭店竹簡最早,郭店《老子》是真經。

2、郭店老子不全,不配真經,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才是真經。

3、甲本殘缺1600多字,都是靠後來流傳的版本補齊文字的,王弼本才是真經。

4、河上公本才是真經。

筆者曾求教於各位“大師”,此老師說彼老師胡說八道,彼老師說此老師信口開河。前後關注這個問題由三年多,終究沒有一個老師能夠回答一下:“真”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以老子親筆所書為真經,那麼我們見到的都是假的。如果以能夠體現老子思想為真經,那麼我們見到的版的都是真的。在不討論“評判標準”的情況下便下了判斷,這並不是學術行為。

我們不妨用用黑格爾“歷史和邏輯”的方法,從歷史中總結邏輯,再用邏輯來審視對歷史的認知。在所有的中華典藏中,能夠被考證最古老的書當屬《周易》中的六十四卦,這是西周時期就已經算卦弄出來的。至於《易傳》這是從戰國到西漢四百多年的歷史,逐步積累成的,主要由儒家學者藉助西周給卦辭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而形成的。老子、孔子所處的時代,並沒有個人著書的習慣。

老子其書:楚簡帛書?河上公?王弼?

《論語》是孔子門人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而成的,《莊子》是莊子弟子即後來道學者編輯而成的,《孟子》是孟子門人弟子整理編纂的。從這一歷史中,得出來的邏輯是,春秋乃至戰國中期,當時的學者並沒有寫書的習慣,沒有“立言”的文人抱負,他們的學說之所以能被傳承下來,全在於門人弟子以及後來人的整編。由此這個邏輯來看《老子》的歷史,似乎學術界第二種觀點很有道理。

或許是老子只是寫了一點點(楚簡甲本一千來字),或許老子壓根就沒寫,都是後人整理出來的。郭沫若根據《道德經》具有楚語特徵來分析,可能是由楚國弟子整理的,具有一定合理性。高亨說戰國時期的太史儋很有可能是春秋末年老聃的後人,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按照學術的規範,來考察老子的個人事蹟,以及《道德經》的成書流變過程,這是很有必要的。至於爭論什麼是真經?什麼是假經?這種沒有客觀標準作為參考的主觀臆斷是毫無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