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不会幸福”:对于仪式感,该放下执念了

导语: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有人为仪式感而疯狂,也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

01

仪式感的基础是爱。

我是个对各种节假日没有太多概念的人,生活中缺少很多仪式。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爸爸问我:“别人考上大学都弄个升学宴之类的,你想办吗?”

我摇摇头:“没那个必要。”

我坐在书桌前,提笔给帮助我最多的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她三年来对我的付出,以及告诉了老师我的大学规划。

前几天,跟老师微信聊天,她还提起了这封信,说她会一直保存下去。这封信的意义,比升学宴谢师宴大得多。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不会幸福”:对于仪式感,该放下执念了


准备去大学的前一天晚上,和爸妈坐在一起吃晚餐。爸爸说道:“明天你就要去上大学了,以后的人生路上,我和你妈能帮的忙就越来越少,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了。”我鼻子一酸,连忙送了一个饺子到嘴里,忍住了想流泪的冲动。

爸爸接着说:“女孩子呢,有机会还是要多去外面看看,见过世界了,才会有世界观。这个家呢,永远都是你最后的退路,不管你什么时候回家,加个菜我们做不到,添双筷子还是没问题的。”

这几句话传达出来的爱,足可以支撑我下半辈子的人生。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脑子里存放记忆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已经放不下那些盛大的欢歌笑语的场面,能放下的只是一些点滴瞬间。

比如上大学前爸爸的这番爱的表达,比如高中老师说会把那封信一直保存下去。

比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击中了内心的那份柔软,是爱,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02

当下的感受,是幸福的关键。

感恩节那天,我想着下班早点回家,给孩子们科普一下感恩节的由来。顺便煽情的表达一下,对孩子,对先生的感谢。

我刚刚开口说道:“宝宝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是感恩节。”大宝就扑向我:“妈妈今天下班得早,陪我们玩小红帽的游戏。”

我心里想,这怎么行呢?感恩节的流程还没走呢,抬起头一看,大宝正充满期待的看着我。

我转念一想,要什么仪式?跟孩子们把握当下的快乐就对了。

于是,先生带着大灰狼的头套,我扮演外婆,两个宝宝是小红帽,开始了一场小红帽去外婆家的奇幻之旅。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不会幸福”:对于仪式感,该放下执念了


宝宝们提个纸袋子,带着红帽子,一边走一边留意周边是否有大灰狼。先生扮演的大灰狼出来之后,宝宝们开始跑起来了,先生在后面追呀追,宝宝欢快的躲避和逃跑,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当然,这是孩子们自己改编的小红帽。重复玩了好几次之后,孩子们依然很开心,脸上始终荡漾着满足的笑容。

我想,当她们慢慢长大之后,她自己就会知道有一个节日叫感恩节。如果她们还记得今天,印在脑海里的应该不是那天是感恩节,而是因为,那天晚上爸爸妈妈陪着她们玩了小红帽的游戏。

所以,不是“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能够幸福成长”。

孩子能否幸福成长的关键,在于她能否感受到爱与被爱。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得到尊重并且尊重他人。

所以,我们到底是该注重当下的感受去追求生活本身,还是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为生活制造出一些回忆?

03

你追求的,可能是“伪仪式感”。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是关于几名研究生为了追求“仪式感”,他们花了近万元改造寝室。羽毛、串灯、纱帘,这都是改造后“仙女寝室”里的物件。

她们说:“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把寝室打扮得像家一样很温暖。”装修寝室的钱都是自己兼职赚的,连宿管阿姨看了都感叹很漂亮。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不会幸福”:对于仪式感,该放下执念了


然而反转来得特别快,没过几天,@中国消防 微博账号指出该寝室改造有消防隐患,勒令其核查处理。

紧接着,寝室装修都被拆掉了。

这种对仪式感的追去,一时间成为被吹捧的焦点。究其实质,她们是把物质和外表变成了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

“伪仪式感”,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一个陷阱。它就像镜中月,水中花,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一戳就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讲的是一个女人,为了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参加舞会。在项链的衬托下,她多姿多彩。

不幸的是,项链丢了。虚荣的女人,为了偿还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然而,十年后,当她还清了所有的借款,却偶然从项链主人那里得知,当时借给她的那条项链是假的。

为了十年前的那份虚荣,为了所谓了让生活更有仪式感,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仪式感本来是件浪漫的事,而东挪西借来的伪仪式感却让人身心俱疲。它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反而让人连生存都变得困难

04

放下对“仪式感”的执念,过好眼前的生活。

《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郭婉莹,她曾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四小姐。从小就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

然而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经历了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没有的财富的支撑,她依然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这样的事,在她的生活中举不胜举。

她没有一味的去追求仪式感,而是根据实际生活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馈赠,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不会幸福”:对于仪式感,该放下执念了


我曾问过先生,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什么事情给你的印象最深。

他说:“我创业那几年,蜗居在那个20平的小房子里,每个周末你都给我做最爱吃的红烧蹄髈,这是我一辈子都难忘的味道。”

不是哪一年生日,不是婚礼,不是结婚纪念日……其实就是这些充满了爱的普通日子。

所有,当我看到有文章说:一个幸福的家庭少不了仪式感时,我却觉得:一个幸福的家庭,肯定不是忙于刻意安排营造各种仪式感,而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彼此之间充满了爱与牵挂。

用我先生的经常说的一句话:不要轻易被仪式感绑架了,平平淡淡的幸福才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