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兴付脱贫记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兴付脱贫记

命运多舛,自立自强,是清镇市流长乡王院村贫困户王兴付的真实写照,虽然命运多舛,但在摆脱困境过程中,王兴付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通过勤劳的双手,搭乘脱贫好政策,走向了致富好日子,在当地,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励志哥”。

一场大火让一切归零。2014年,王兴付的女儿在中职院校就读,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家里有四亩薄地,靠着他和妻子种植土豆、玉米和烤烟维持生计,一年一万多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儿子的医药费,家徒四壁,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日子过的紧巴巴,尽管夫妻俩十分努力,但特殊的家庭情况让王兴付一家一度陷入艰难困境。

同年,通过群众评议、乡村审核将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下,王兴付养起了肉牛,一年到头能挣个2万多元,平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爱心企业和好心人士的爱心捐助,眼看着生活有所改善,脱贫有了希望,但命运捉弄人,2016年一场无情的大火将这个四口之家推向了低谷,瘫痪在床的儿子不幸在大火中身亡,房屋被尽数烧毁,屋内攒了许久准备给儿子看病的2万元现金被烧得只剩残缺的7900元。

尽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令人措手不及,但王兴付很快从悲痛中走了出来,重拾信心,脱贫的意识和愿望非常强烈。这时,善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来自清镇市纪委、贵阳市水交集团、清镇市民政局、流长乡党委政府以及有爱心人士资助帮扶捐赠共计3万元,帮助王兴付一家走出困境。2017年年底,王兴付向亲戚借款27000元,加上得到帮扶的3万元,开始新建房屋,重建新家。

为了节约钱,房子自己建。王兴付向村里有经验的泥瓦匠请教建房知识,自己打地基、砌墙壁、搞装修……自己当师傅,妻子当小工。

“政府给的钱,我主要拿来买材料,劳力都是自己出,节约出来的人工费都够我买头牛了。”当邻居问他为什么不请工人时,他回答道。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兴付脱贫记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几个月的辛苦努力,一砖一瓦建起了190平方米的大平房,住进了自己梦寐已久的新家。

“说实话,这么些年,我真没想过能离开那个透风漏雨、阴暗潮湿的老房子,住住这宽敞明亮的新房。”

房子问题解决了,要想脱贫还得靠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王兴付再次搞起了养殖业,近年来,得到了扶贫肉牛2头,生猪2头,肉鸡40羽……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勤劳的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贪黑,天还没亮就要上山割草,准备猪牛喂养饲料,中午扒拉两口饭就要下地干活,天黑尽了才回家,这几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搞种养殖很累,辛苦是肯定辛苦,但是政府给了我那么帮助,我决不能辜负,我相信有了脱贫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双手,一定能够致富。”王兴付很有信心的说。

夫妻二人从不言苦、不喊累,也没有想一直依赖扶贫政策,而是选择自力更生,如今,王兴付新房拔地而起,一家三口住进新家,还添置了彩电、冰箱等电器,女儿毕业后进入贵阳一家工厂上班,工资补贴加上养殖猪牛的收入让他们很快脱了贫。

今年年初,夫妻二人将两年前向亲戚借的27000元全部还清,自己养殖的5头牛也卖了4万多元,家庭年人均收入达15000余元,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准备买辆农用三轮车,方便搞农业发展。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兴付脱贫记

王兴付家的猪牛已全部卖出

“老话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耕耘人,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领导的大力帮助下,我家建起了新房,搞起了养殖,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脱贫,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兴付笑着说:“我不知道怎样感谢党的好政策,怎样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我已经摆脱了贫困,今后要更加努力过日子,决不在小康路上拖我们流长后腿,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大家的帮助。”不善言辞的王兴付感恩地笑着说。

如今,王兴付依靠自身勤奋努力、踏实肯干,成了全村的脱贫致富的示范。

疫情期间,王院村组织群众组建防疫志愿队,王兴付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宣传及卡点检查登记工作,以实际行动回馈大家对他的帮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