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一念天堂 》是由张承执导,范伟编剧 ,沈腾(饰沈默)、马丽(饰马晓丽)、杜晓宇(饰杜宇)、林雪(饰何大昌)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影片计划于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讲述了颇具表演天赋的沈默,游离于各种鱼龙混杂的圈子,扮演者不同的身份,默默协助警察破案。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一次意外流鼻血伴随着脑癌的确诊,宣告了他的生命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这让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想做些有价值的事,来完成人生的谢幕。

他打入电信诈骗团伙,利用在电信诈骗团伙工作之便,敲诈了假药制造团伙、卖假药的诊所、碰瓷专业户,还有新目标马晓丽。

敲诈了马晓丽,他才发现她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将诈骗马晓丽的钱偷偷转给了她;在这过程中他还救了搭档杜宇和杜宇的女朋友小薇,以及马晓丽的室友兰兰。

至此,人生圆满,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临死前才发现:只忙着做别人,唯独忘了做自己。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电影中因果线性叙事手法和黑色幽默的运用,将故事娓娓道来,逐渐推向高潮,结尾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镜头语言、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也让剧情更加连贯,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同时深化了主题;通过这些,也体现了导演对人性善良的歌颂,也鼓励我们接纳生活中的缺憾。

一、因果线性叙事手法,黑色幽默的应用,逐渐将剧情推向高潮,向我们揭露了生活中的缺憾

一次意外的流鼻血,检查,确诊——沈默得了脑癌。于是,他急于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1.沈默唯独愿意对马晓丽敞开心扉,却被当成演戏

第一次敞开心扉,被当成演戏:那天沈默找马晓丽谈代言的时候,迫不得已,一边忙于应付自己诈骗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说马晓丽是自己相亲对象;一边忙于和马晓丽谈代言的事情,说同事和领导是自己的债主,这些都被马晓丽看在眼里,还配合他演戏。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饭局结束后,当伪装被马晓丽当面被揭穿,沈默选择了和马晓丽吐露心声:我得了脑癌。

马晓丽回应他:最近得脑癌的人怎么这么多,都快成流行病了。可见马晓丽根本就不相信他说的话。

第二次说真心话,也被当成了演戏:在马晓丽家帮她打蟑螂的时候,无意间说起自己:我经常想,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为什么人生只有一次啊?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很多感情都来不及感受,也许表演能弥补这一缺憾吧,体验下不同的人生。

马晓丽给她回了一句:我看你表演挺好。表明了她也只当他在演戏。

沈默在各种角色间来回切换自如,可这些都被玛丽一眼识破。他唯独对马晓丽敞开心扉,而每次都被她当成了是演戏。尽管如此,她还是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好感。

2.马晓丽对沈默表白,沈默却以为她在背台词

马晓丽:其实,我第一次看见你,就觉得我们两个让人之前在哪见过。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我希望这种缘分能够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希望有一天你能明白我的心。

沈默:姐你说的,台词吧?

马晓丽只能大笑来掩饰自己的失落,沈默转身,暗自庆幸:幸好她说的只是台词,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幕。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人生就要谢幕,还有很多感情来不及体验,就像爱情。也许只有表演能弥补这个遗憾,不然他知晓了马晓丽的感情,下一刻就要去死,又怎么会了无牵挂。

直到最后,沈默从高楼坠落,人生即将谢幕,他才突然明白:这一生一直都在忙着扮演各种角色,唯独忘了做自己。 留给观众的是深深的遗憾,沈默死了,可是没有人知道。就连马晓丽也以为他说的“脑癌”,只是句玩笑话。

电影按照因果线性叙事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主人公的悲凉命运,带我们去探索故事的结局,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擅长演戏的人对别人敞开心扉有多难,可是马晓丽却两次误解了沈默坦露的心声。反过来,沈默用表演回绝了马晓丽的表白。黑色幽默手法将剧情推向高潮,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给人留下深深的遗憾。

二、镜头语言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剧情,深化了主题

1.镜头语言的运用,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赞美,也为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本电影中采用的主要有远景镜头、特写镜头和中景镜头等,下面我针对这三种镜头进行分析。

远景镜头:沈默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屋子里高大的酒柜,酒柜上成列着满满的酒,近处的沙发,都让人在这个环境里面显得很渺小。通过这个远景镜头,出现在沈默确诊患了脑癌以后,体现了人物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

特写镜头:沈默确诊以后,给希望工程捐款的时候,使用的是特写镜头:捐款100万,使用的却是匿名。本来正是他自己需要钱的时候,他却把钱捐给了希望工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沈默善良无私和默默无闻;一如他帮警察破案,从来都是不留姓名,表达了导演对生命、对人性善良的歌颂。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中景镜头:沈默在给马晓丽送黄瓜的时候,用的是中景镜头,镜头中两个人边走沈默边介绍减肥药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直到马晓丽在沈默的注视中远去。

中景镜头中两个人的互动几乎一直是沈默在追着马晓丽,这也是他对这个似曾相识的女人的关心,也暗示着两个人的关系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电影通过镜头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可即便渺小如此,沈默也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在发挥着光和热,表达了对生命、对人性善良的赞美;中景镜头的使用也表达了沈默对马晓丽的关注,为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2.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歌颂人性美的同时,也让我们学着去接纳生活中的缺憾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手法,下面我对这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平行蒙太奇:医院走廊里,护士推着沈默在走;走廊的另一头一个中年警察迎面走来,等走到跟前一看,护士推得却成了空轮椅,沈默早已经不知去向。平行蒙太奇让我们知道沈默是在刻意躲着警察,不想留下姓名;也为后面警察一直追到马晓丽他们那里埋下了伏笔,警察就是沈默这短暂一生默默助人的证人。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对比蒙太奇:沈默在楼顶准备跳楼的时候,马晓丽还在给他打电话、发微信,高兴的告诉他自己的笔找到了,觉得两人之前肯定在哪见过,这世上肯定会有奇迹发生的。

多么明显的对比,一个准备赴死,一个欣喜若狂;这更给沈默的离开增添了几分悲凉,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可这就是生活,它本身并不完美。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让我们看到:沈默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额,他这一生的事迹也许无人知晓,离开的时候也许同样悲凉,尽管如此,他从未忘记初心。也表达了导演对人性善良的歌颂,对生活缺憾的接纳。

三、电影的价值体现

1.对人性善良的歌颂

生活的目标是善良。这是我们的灵魂所固有的一种感情。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沈默知道马晓丽是个善良的女孩,不愿看到她再被人骗钱;因此他借助在诈骗团伙工作之便骗走了马晓丽的钱,最后又偷偷还给了她。

沈默所在的餐馆老板,用的地沟油、卖假酒和劣质狗肉,为了惩罚他们,沈默偷偷转走了他们卡里的钱。通过假扮警察的方式,让餐馆老板得到了教训,以后再也不敢坑顾客了,也把他们的钱转到了他们的存折里。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当然,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像他这样善良,这样默默无闻奉献的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慈悲之心和慈善行为应是每一个善良而真挚的人共同追求超功利的至上目标和价值。”这是71岁藏族老人多才旦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位藏族老人多才旦,退休后牵头成立了青海民族慈善救助会。在后来的18年里,他们共同救助了贫困大学生500余名,为上万名孤儿、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提供了资助。

正是因为源自灵魂的善良,他们才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的。

2.学会拥抱生活中的缺憾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

沈默用表演回绝了马晓丽的表白,与其说这是拒绝,倒不如看成是种成全,因为他已经时日不多了。

沈默跳楼的那一刻,马晓丽发现自己的笔找到了。这支笔从一开始被马晓丽落下,被沈默拿走,就注定了两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笔找到了,可是沈默却死了。虽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两个人最终还是没有在一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凄凉和遗憾。可现在看来,这似乎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一念天堂》:解析电影艺术手法及电影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不然,如果沈默接受了马晓丽的表白,那就注定因为他的离开,给马晓丽带来更多的伤心和痛苦。所以,与其长痛不如短痛,用表演拒绝了她,她只会难过一会。

生活本身就不尽如人意,或许正是有了残缺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人生是一条长长的河,如果没有樵石,没有落差,没有曲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没有美丽的浪花和响彻云霄的涛声。

学会拥抱缺憾,我们才可能看见新的世界

写在最后:电影中通过沈默扮演不同角色,来完成自己计划中的完美谢幕。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在围绕着善良的核心进行,如果没有警察的一路见证,又有谁会知道他的难能可贵,电影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沈默演别人演的多了,唯独忘了做自己。也让我们渐渐明白,人这一生似乎无论怎么计划,都会有遗憾,似乎都会有缺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拥抱生活中的缺憾,才有可能迎来崭新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