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一直以來,西方學者都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沒想到今年7月份“良渚古城遺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新石器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它改寫了中國歷史,更改寫了世界歷史!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80年前的意外驚喜

良渚文明的發現震驚海內外,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挖掘出這顆蒙塵的珍珠,竟走過了80個漫長歲月……

良渚,指的是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中國南方的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的一個文明,它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國家。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遺址就是良渚文明的中心。而關於它的發現,還要回溯到1936年。

當時,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一位館員施昕更,在對位於古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件黑陶。他覺得,類似的黑陶在自己的家鄉良渚也曾見到過。於是不久後他就回到良渚,進行文物調查。

在他的主持下,良渚陸續出土了黑陶、石器、玉器等數百件文物。這一次“小”發現,正式掀開了良渚遺址的一角。然而,隨著次年抗戰的爆發,良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斷。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施昕更和他關於良渚的報告

更糟糕的是,因為戰亂時期施昕更隨西湖博物館一路南遷,一路上缺醫少藥,最終因為不幸染病,年僅27歲就英年早逝。文明火炬的傳遞落到了考古學權威梁思永、董作賓的手上。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良渚黑陶

當年梁思永、董作賓曾受施昕更之邀在發掘現場查看過良渚遺址,並對這一發現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

1939年,考察過良渚遺址的梁思永先生,經過一番比較研究,認為良渚遺址發現的陶器以黑陶為主,這一點和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便提出良渚遺址屬於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這個結論,統治了考古學界將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考古學家夏鼐

直到1957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幹後褪色,沒有山東龍山文化的那種標準的蛋殼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東龍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卻較少。陶鬹發現不多,也不是標準的龍山文化的形式。”才徹底推翻了之前的論調。

2年後,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這個全新的命名,它標誌著良渚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與龍山文化徹底區分出來。

這個概念提出後,專家們才開始著手考察它的源頭,並先後於1975年、1979年提出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命名。最終,考古學家通過吳縣(今蘇州吳中區)草鞋山的地層堆積,確立了三大文化的發展序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良渚文化雖然發掘出了一些文物,但始終沒有那種能入選“十大考古發現”的大成果,這一時期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對其文化內涵認識的確立上

。終於在1986年,這種小打小鬧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

憑啥良渚文明能代表五千年?

其實,在良渚文明被肯定之前,“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這句話一直處於尷尬的局面。

在中國,夏商周的年代序列,幾乎是婦孺皆知的常識,而一旦說起夏朝以前的確切歷史,很多人都答不上來;而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是遠遠短於古埃及、古希臘的。

難道中華文明的源頭,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無法更進一步了嗎?這項擺在中國歷史學家面前的世紀難題,在良渚遺址成功申遺後就迎刃而解了。但問題是,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關鍵就在於從“文明”到“文化”這一字之差!良渚文明的確立,在學術上正式夯實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這一說法的考古基礎。

按照《全球通史》的說法,文明的特徵包括:

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而良渚文明之所以能被世界認可,離不開古城的發現。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良渚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遺址、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面積達8平方公里(而著名的蘇美爾人烏爾古城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其中根據測年數據,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壩、反山、莫角山宮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牆約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驚人發現:

1.複雜的水利系統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良渚遺址外圍水利分佈圖

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力資源工程,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

經過初步估算,整個水利系統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它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2.象徵王權的玉器

在對反山墓地的11座良渚時期墓葬挖掘過程中,僅玉器數量就已超過3500件,尤其是“12號”貴族墓葬中,出土了轟動全國的“玉琮王”和“玉鉞王”。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玉琮王

玉琮是良渚人創造的器型,也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禮器。這件“玉琮王”高8.9釐米,重約6.5千克,在它的四個角和四面直槽上,都刻有良渚神人獸面像,這種圖案是良渚文化的“神徽”

考古發現,在良渚文化的分佈區域內,神徽貫穿了良渚文化存續千年的始終。神徽所代表的信仰體系,在遙遠的5000多年前,是良渚人重要而強烈的歸屬感。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玉鉞王上的神徽圖案

玉鉞在良渚文化的貴族墓中常有發現,它是王權的象徵。最特別的是,反山12號墓的這件玉鉞,兩面都刻有良渚神徽與鳥紋,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鉞中最傑出的,“玉鉞王”因此而得名。

良渚時期出現的明確標誌身份、規範社會等級的玉禮器系統,對後世禮制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禮制作為等級的物化,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誌。

3.大量的信仰用品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瑤山祭壇遺址圖

瑤山遺址位於城址外東北方向約5公里的一處山丘頂部,是一處祭壇與高等級墓葬的複合遺址。其中,瑤山祭壇頂部平整,平面呈方形,有裡外三重土色,四周包有石坎。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用來祭祀天地、神靈、祖先、觀天象的場所。

種種實錘般的考古發現,表明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個王權清晰發達,擁有堅固城池和強大工具,存在明確階級分化和統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國家

走失的良渚人與大洪水

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良渚古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但這樣一個發展如此成熟的文明,後來怎麼會消聲滅跡呢?

帶著這個疑問,考古學家在發掘清理良渚古城遺址時發現:古城區域內,最下面的黑色區域是一片4000年前的廣富林文化時期的堆積,而在這片黑色區域之上,卻覆蓋著一層黃色的區域。

這片黃色的區域,據研究,就是現在水田、稻田下面的洪泛層。也就是說4000多年前,良渚古城周邊發生過持續的大洪水!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大禹治水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大禹治水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就發生在良渚附近的紹興,大禹死後也葬在紹興會稽山上。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說明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世界範圍的洪水。地勢低窪,且處於多雨帶的太湖地區自然也不會倖免。

據說洪水延續了數年,整個長江三角洲一帶是一片汪洋,人們被迫四處逃散,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突然消失,出現了數百年的空白。

當然,除了“大洪水說”,還有“戰爭說”。學者們猜想:蚩尤和黃帝之戰,良渚先民支持的蚩尤戰敗,所以只能被迫遠走他鄉。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佐證:

一是良渚文化中石鉞非常發達,表明良渚人好勇強悍,二是良渚玉器上有一神秘的圖案反覆出現,非常像一尊英武的戰神,由於蚩尤是中國東南方的蠻夷,所以這一推測可能性極大。不過,無論是哪種猜測,都沒有揭開良渚先民的去向之迷。


中華文明起源竟然不是殷商文化?這個遺址比殷墟遺址還要早

愛斯基摩人的婦女和兒童

學術界猜測認為,良渚先民至少分成三支:一支向長江中上游遷移,給四川帶去文明,三星堆爆發或與良渚先民有關;一支沿著錢塘江往遂昌縣好川村方向走了,這一點已經被好川遺址考古確認;

還有一支向北遷移,與華夏部落聯盟發生衝突,戰敗之後被同化融合。而這一支很可能就是渡過白令海峽,來到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

末評:本文本人也參考了不少歷史資料整理,如有更加信服的答案請留言評論,相互學習!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璀璨奪目,是華夏兒女永恆的遺產和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