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首詞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同時,這首詞還被後世編了曲,作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因此,每當這首詞悠揚的旋律響起,總能將我們帶回到那血灑疆場、逐鹿天下的三國時代。這首詞的作者就是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是他因“大議禮”事件觸犯嘉靖皇帝龍威、被髮配雲南,途經湖北江陵時,觸景生情而寫下的,堪稱千古絕唱!而經過“大議禮”事件之後,楊慎前途盡毀,大明王朝從此少了一位官僚,卻多了一位譽滿天下的才子。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意氣風發少年志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

楊慎的前半生還算是比較順利的,作為當朝首輔楊廷和之子,絕對稱得上是萬眾矚目,同時,他自小聰明,七歲就能熟讀詩書,十一歲就能寫詩作文,並且功力不凡,其所作詩文,深得長輩們的賞識和青睞,說是神童,也並不為過。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徹底名聞天下,因為這一年他參加殿試,成功考中了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正式步入仕途。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畢竟父親是當朝首輔,朝中第一號人物,再加上自己狀元的身份,因此,踏入官場之後的楊慎,做官也是順風順水,到嘉靖初年就做到了經筵講官,雖說級別不高,但卻是一個前途遠大的官職,因為經筵講官的職責就是替皇帝講解書史的官職,通俗點說就是皇帝的近侍、皇帝身邊的人,只要和皇帝搞好了關係,將來順利入閣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甚至成為內閣首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無意外,他將來必定也是他父親楊廷和式的人物,成為大明王朝權傾一時的官僚,因此,此時的楊慎可謂是前程似錦、意氣風發。然而,隨著“大議禮”事件的發生,楊慎的人生卻徹底被扭轉。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議禮之爭陷風波

“大議禮”事件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與大臣的第二次直接交鋒,首先由大臣主動發起攻擊,在嘉靖皇帝登基後的第六天,由內閣首輔楊廷和主導,禮部尚書毛澄上疏,表示為了符合正統繼位的祖制,嘉靖應該拜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佑樘為父,稱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皇叔考,母親為皇叔母。

面對爹孃名分即將不保的尷尬局面,嘉靖一方面盡力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周旋,另一方面在張璁、桂萼兩大議禮干將的據理力爭和他母親不解決名分問題拒不進京的要挾下,楊廷和最終妥協讓步,一方面將嘉靖的父母尊奉為興獻帝和興獻後,另一方面又不動聲色地將張璁、桂萼兩大議禮干將貶謫出京,“大議禮”之爭暫時落下帷幕。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烽煙再起,嘉靖皇帝議禮干將之一的桂萼舊事重提,上疏表示對皇帝父母現有的封號不合適,應重新再議禮,嘉靖大喜,於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召集群臣商議重新議禮事宜,準備將父親興獻王尊奉為皇考,對此,宦海沉浮幾十年的楊廷和,或許對這種無休無止的君臣相鬥早已心灰意冷,因此,向嘉靖提出了退休回家(致仕)的請求,楊廷和的舉動倒是讓嘉靖頗感意外,但自己此時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也就順勢同意了楊廷和的請求,同時,在君臣雙方的據理力爭下,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嘉靖勉強同意將父母分別奉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和"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當然了,嘉靖對於這樣的結果還是不滿意的,因為這樣的結果只表明興獻王夫婦是他生物學上的生身父母,但在宗法上,明孝宗朱佑樘和張太后依然是他的父母,因此,在張璁、桂萼的支持下,他又開始琢磨著將“本生”二子再去掉。面對嘉靖皇帝的得寸進尺,再加上楊廷和的落寞離去,徹底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矛盾,而此時以楊慎為首的年輕一代官員也已經成長,他們強行從老一輩官員手中接過議禮大旗,將君臣矛盾徹底推向高潮。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龍顏大怒施廷杖

矛盾終於在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爆發,當天早朝,嘉靖詔諭禮部,準備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安排完工作後,嘉靖沒有過多理會群臣,也沒有給群臣反對進言的機會,就宣佈退朝。退朝後,以楊慎和禮部左侍郎何孟春積極鼓動群臣去向嘉靖示威施壓,尤其以楊慎"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 的宣言最具鼓動性,於是集結起來的群臣來到左順門,跪請嘉靖改變旨意,同時還放聲大哭,哭聲震天,響徹寰宇。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嘉靖皇帝在文華殿聽聞外面的哭鬧聲,先後多次派太監去安撫,並傳諭大臣退朝散去,按理說,有了皇帝的旨意,他們應該儘快奉旨散去,可當日大臣們的情緒徹底失控,決心和皇帝死磕到底,任憑太監好說歹說,他們就是不散,這徹底觸怒了嘉靖龍威,令他龍顏大怒,當即下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同時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嘉靖最終也得償所願,不久就將他的父親尊奉為"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聖母章聖皇太后",而明孝宗被奉為"皇伯考",張太后為"皇伯母昭聖慈壽皇太后"。

處理完事,就該處理人了,七月二十日,錦衣衛請示嘉靖該如何處置被逮捕的大臣,嘉靖當即作出處理決定: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楊慎等人皆被杖責,此次廷杖共計打死大臣十六人,鑑於楊慎在此次事件當中的“突出表現”,給嘉靖皇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因此,在廷杖十天後,楊慎又被拉回去打了一頓,兩頓廷杖下來,險些要了他的命。歷時三年,轟轟烈烈的“大議禮”事件最終以嘉靖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前途盡毀戍滇南

由於楊慎給嘉靖留下了極壞、極深的印象,因此,在對楊慎的處理上,先後兩頓廷杖不說,還將他流放到了雲南永昌衛(今雲南省保山市),這對原本前途遠大的楊慎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要知道,這個地方即便是現在依然是欠發達地區,更別提是在明朝時候了,說是蠻荒之地也並不為過,被貶到這麼一個地方,他的政治生涯也算是徹底結束了!

當然了,這些事情並不是楊慎此時應該考慮的事情,嘉靖對他那真不叫恨,而是極度痛恨,給他的命令是儘早滾蛋,立刻!馬上!因此,楊慎只得在僕人的攙扶下,勉強坐上馬車,趕赴永昌衛,開始了近30年的流放生活。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悠然自得醉山水

楊慎到了流放之地後,並未自暴自棄、消極頹廢,而是奮發有為,他寄情于山水,著書寫作。同時,雖然他不再為官,但依然不忘國事,關心民間疾苦,寫下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行為的詩篇,體現了他“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情懷。

可遠在京城的嘉靖總是念念不忘這個帶頭鬧事的楊慎,因此,閒暇之餘,還要時常“問候”一下楊慎的生活境況,每逢這時,他身邊的人都會告訴他楊慎在雲南的生活有多艱難、有多艱苦,這時,他總是能夠露出滿意的笑容,慢慢地,他對楊慎這種特殊的“問候”方式也成為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經常樂此不疲,可見,他對楊慎正是痛恨到了極點!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著作等身傳後世

據記載,楊慎在近30年的流放生涯當中,與當地官員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得到了當地官員的善待,嘉靖五年(1526年),父親楊廷和患病,他也得以短暫回家探視,嘉靖八年(1529年),父親楊廷和病逝,也獲准得以回家替父親送終,盡到了為人子該有的孝道,從此之後,他了無牽掛,遍訪名山大川,四川、雲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也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在永昌去世,享年72歲 。臨終前,留下了"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的警句勉勵後人,他去世後,在當地官員的幫助下,他也得以還葬於故鄉新都,一代才子終歸塵土!

楊慎一生,著作頗豐,著述多達100餘種,僅詩篇就約有2300首,這些詩篇,有抒發思鄉之情的、有詠歎懷歸之意的、有關心民間疾苦的......同時,他在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方面,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清新綺麗,留下了諸多名篇廣為傳誦!

一次名分之爭,令年輕官員前途盡毀,卻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幸事

楊慎作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才學自不必說,做官也是順風順水,在官場上,他原本有著光明的前程,卻因為一場“大議禮”之爭,先後兩次被杖責,還被流放到了遙遠的蠻荒之地,前途盡毀,這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但也正是這段艱難的流放時光,造就了他文學上的成就,他留下的著作,成為了我國文學叢林當中一簇豔麗的花團,光彩奪目、絢爛千古!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不幸,卻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