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茶友圈有一個共識:愛茶人中多為“杯子控”,這是“愛屋及烏”。在茶道美學大行其道的當下,“茶器控”、“杯子控”也越來越多。

2020年是我玩茶的第十三個年頭,到目前為止,粗略估計已收藏老紫砂壺二三十把、各色茗杯一百個左右,並且仍在隨著對茶學、美學的研究在不斷增數。作為一個資深的“茶具愛好者”,今日與各位茶友分享一下老楊的“茶具入坑史”。由於茶具收藏的特性,在本文中難免會提及一些茶具的生產品牌和作者,老楊無意為廠商做廣告也不會貶低個別品牌,僅記述個人的經歷。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總體來看,老楊玩茶具是分階段、有主題的,每隔2-3年更換一個茶具研究的主題。從青花瓷、青瓷開始,延伸到紫砂、汝窯、臺灣茶具,再到專門瞭解龍泉青瓷,隨後迷上粉彩、鬥彩、青花及日本茶具。目前,已經跳出常規茶具產品,定製專有茶器,追求茶器美學的自我表達。

一、緣起貴和祥

2009年-2010年是老楊茶具“入坑”的階段。第一隻有意識收藏的茶杯是貴和祥的仿柴窯青花斗笠小杯。這隻小杯子老楊記憶很深刻,2009年秋冬由朋友帶領在瀋陽茶城三樓一家小店購入,正遇貴和祥的特價活動,在琳琅滿目的茶具中一眼就相中了這隻小杯,外部有棕黃色仿柴燒釉面,內裡繪著藍色花卉。這隻小杯子是玩茶具的開端,雖然後來又收藏上百隻檔次更高、品質更好的杯子,但是這隻杯子始終被精心的保存著,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記憶之一。

隨著愛茶日深,慢慢接觸到青瓷、汝窯、陶器、宜興紫砂等不同類型的茶具。在這時期,我使用的最多的泡茶器蓋碗,材質多為青花、白瓷和陶器。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是萬仟堂品牌的陶製蓋碗和品茗杯,其精緻的造型、細膩的材質、舒適的手感,讓我感受到了陶器之美。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 進階感受一:茶具入門的階段,也是我泡茶手法進步最快的階段,試用很多款式的蓋碗,經常被不趁手的茶具燙疼手指,還因茶具尺寸過大抓不住打破幾隻蓋碗。為此苦惱不已,痛定思痛,發現趁手的茶具才能泡好一杯茶。

二、臺灣茶具與紫砂是摯愛

2011年-2014年,是老楊玩茶具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正式入門的階段。這一時期受到臺灣茶具熱潮的影響,主要玩的是臺灣名家的茶具。被臺灣茶具打動,是因為臺灣名家的優質品茗杯能夠品嚐出茶湯的本味,不會出現洩茶湯、洩口的問題,個別品種還可以改善水質,讓茶湯喝起來更綿柔醇厚、甘甜滋潤。此外,天目釉絢爛的色彩、柴燒古樸、巖泥的粗獷等都讓我為之傾倒。

在我收藏的臺灣茶具中,最喜歡的品種是臺灣的天目釉茶杯。臺灣的天目釉茶具與福建的建盞不同,是有意識的將各種顏色的礦物質釉料進行調配,經過復原反應,自然形成色彩斑斕、變化多端、光亮的色彩和花紋,只只皆為孤品,無法複製,給人以自然天成的美感。在臺灣燒製天目的諸多作者中,老楊尤愛邱奕志先生和郭明慶先生早年的陶胎作品。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紫砂

老楊之前曾經寫過幾篇與宜興紫砂相關的文章,記述了我對宜興紫砂的認知。而愛上紫砂,卻是從臺灣迴流的宜興紫砂工廠(一廠)的老紫砂壺開始的。最近幾年,我在江南大大小小的十幾家博物館觀賞了各個歷史時期幾百把名家名人的作品,被紫砂壺的藝術魅力深深震撼,真正的紫砂藝術珍品讓人著迷,紫砂藝術大師的藝術創新與表達讓人敬佩。宜興紫砂的真正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藝術價值和工藝價值,更在於黃龍山的原礦紫砂壺能夠展現出茶葉本味的實用價值。

2005年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封礦以後,宜興紫砂泥料逐漸變成了稀缺資源,價格高漲。相當數量制壺人開始採用宜興以外的紫砂原料制壺,部分不良商人開始使用化工原料制壺。外地泥料、化工原料制壺致使市場上相當一部分紫砂壺泡茶不好喝、不健康。實話實說,我沒有研究過2000年以後宜興出產的紫砂壺,也從來沒有迷信過所謂的那些“名頭”和“職稱”。這些年我主要收藏幾十把紫砂壺都是中小品黃龍山原礦的實用壺。本著一個原則:趁手的、能泡出茶葉本味的原礦紫砂壺就是好壺。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在茶具入門的四年,開拓了我對茶具的見識,深入了我對茶的認識,越是瞭解越是喜愛。這一時間段,我慢慢知道了陶瓷茶具並不都是符合食品健康標準,化工紫砂壺、化工有毒釉、重金屬超標瓷胎等等,並不只是茶友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就在我們身邊。

  • 進階感受二:茶具的健康屬性最重要。好的茶具可以改善茶湯的口感,更好的沖泡、品鑑茶品;壞的茶具則會破壞茶葉的香氣和口感。

三、青瓷迷影

2014年-2016年,是老楊玩茶具的第三個階段。從瀋陽來到蘇州,東北到江南,地域的遷移為研究茶具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這3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青瓷上。

開始對青瓷有感是在瀋陽,2012年報社的前同事開了一家茶具店,店裡主打的就是“龍泉三傑”燒製茶杯。現代龍泉青瓷釉體瑩潤、似冰如玉、翠色喜人的特性,讓我愛不釋手,卻因當時價格無法接受而失之交臂,現在想起還是有點小遺憾。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龍泉青瓷

2014年來到蘇州後,發現文廟古玩城有兩家龍泉青瓷的專賣店,那裡便成了週六週日必去的休閒地點。現在手中雷慧仙的茶杯就是那時淘來的。雷慧仙的青瓷茶杯在造型和細節設計上具有明顯的女性審美趨勢,個人風格顯著,不同於現在大多數男性青瓷作者的隨大流的趨向。

龍泉青瓷的茶杯現在算下來手中的標本也有20餘件,其中有幾件很喜歡。例如:在上海茶博會上淘來的王武先生的青瓷杯組,造型大氣,釉色青翠,杯底積釉處的蚯蚓走泥紋有著別樣的美感。劉光偉的仿古刻畫青瓷胎體輕薄、杯釉下刻畫、有色黃綠古意盎然。嚴衛恩的米黃釉品茗杯雖是惜福品,胎體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體現出作者制釉的深厚功力。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對青瓷有感後,我曾多次到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青瓷館藏豐富的博物館學習,通過實地觀察研究中國青瓷的發展脈絡。通過深入的學習,我慢慢將陶瓷教材中的知識與實際器物對上了號。在中國古代陶瓷中有著“南青北白”的說法,意思是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主,南方一燒製青瓷為主。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越窯等著名的南方窯口均是燒製青瓷聞名。唐、五代時期的秘色瓷也是青瓷,並且是越窯青瓷中的最上品。最特別的是,宋代的汝窯以瑪瑙入釉,呈現獨有的天青色,因而極其珍貴。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汝瓷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恰在這一時間段,老楊的泡茶技術也慢慢成形,注意到潤茶的積極作用,強調泡茶時水溫與注水、出水時機的控制,注重泡茶水質對茶湯口感的作用,漸漸可以將茶葉的本味展現出來。因此,也更注重茶具的選擇。

  • 進階感受三:器型和釉面材質對茶葉香氣的感知影響很大。窄口或收口深杯型的品茗杯相對同等材質工藝的敞口淺杯型的茶具更聚香。

四、青花、彩瓷魅無窮

2017年-2019年,是老楊痴迷茶具的第四個階段。這一時期,茶具的研究比較繁雜,涉及到青花、鬥彩、粉彩、建盞、日本茶具等。這一段時間,我開始系統瞭解中國瓷器發展史,將中國茶具的發展史與中國茶葉的發展史相對照研究。中國茶葉的多元化發展進化推動了中國茶具的發展。

明太祖朱元璋“廢團制散”以後,散茶興起,唐宋時期作為主流的蒸青綠茶地位逐漸被炒青綠茶所替代。中國茶葉製作工藝向多元化發展,綠、黑、紅、青、白、黃六大茶類逐漸發展成形。中國陶瓷技術水平在元代以後也有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陶瓷茶具的材質、器型及審美也隨之變化。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青花瓷

說陶瓷茶具就不能不說到景德鎮。景德鎮元代以前以燒製青白釉的影青瓷名噪天下,明代以後景德鎮作為皇家御窯廠全面超越了中國其他地區的窯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中心。元青花、永宣青花、成華鬥彩、雍正十二月花神杯、乾隆瓷母等曠世傑作均是由景德鎮燒製而成。元代以後的景德鎮瓷器多以草木灰釉、二元胎、柴窯燒製為主流。青花瓷的釉料也有多種產地,如:蘇麻離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浙料。從明至清,景德鎮彩色釉等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清各個皇帝對瓷器的審美取向不同,進一步推動了陶瓷藝術的發展。於是,我們才能見到青花、釉裡紅、鬥彩、粉彩、郎紅、琺琅彩、單色釉等多姿多彩的精美茶具。

在陶瓷茶具中,有一類非常特別的茶具——宋代建盞。歷史上,建盞在福建建陽一帶的建窯燒製,是一種黑色釉的茶盞,因含鐵量較重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了免毫紋、油滴紋、曜變等黑色結晶釉。建盞非常適合鬥茶,受宋代貴族、文人鬥茶風俗的影響,色彩紋理美觀的建盞在宋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點茶器。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曾經以詩句讚美建盞,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麵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建盞

很多茶友會將建盞、天目瓷與臺灣天目釉弄混。黑瓷又名天目瓷,是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天目瓷與青瓷均採用氧化鐵釉的呈色劑。在宋代出現了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河北定窯等著名黑瓷窯口。因此,建盞屬於天目瓷的一種。臺灣天目釉多為彩釉瓷,是以釉調色,來達到宋代建盞自然窯變而成的絢爛色彩與紋理。

最近三年,老楊使用紫砂茶壺泡茶的頻率漸多,這主要與研究老茶息息相關。在泡茶實踐中,我發現老紫砂與各類老茶最相配,能沖泡茶老茶的香、味、氣、韻。十多年茶具使用經驗總結下來,每一種茶都有適合它的一類或幾類茶具,我們最好能因茶選器。最簡單的辦法是泡什麼地方產的茶就用什麼地方產的茶具。例如:傳統潮汕朱泥手拉坯小壺沖泡鳳凰單樅最能展現出山韻、蜜味與單株單叢的香。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 進階感受四:作品、完美品、精品、一等品、二等品、瑕疵品,收藏價值完全不同。茶具收藏中,具有稀缺材質、工藝價值、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的完美品茶具才具有升值潛力。器物之美對於飲茶者的感受影響非常大,可以影響到飲茶者對茶葉感受。

五、未來之路——美學表達

這篇文章的寫作週期很長,從鼠年的除夕開始構思,到2月22日成文,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我收藏的茶具都帶有一定的研究性質,除了極少部分使用以外,大多是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標本或標準器。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未來賞玩收藏茶具的方向在哪裡?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茶器既是泡茶的實用器,也藝術品,能體現出製作者、擁有者的茶道審美追求,具有很強的玩賞性和一定的收藏價值。茶具兼具實用屬性和美學屬性,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是茶道生活美學的具體物質體現,是茶席設計的最重要的元素。2020年以後,老楊計劃堅持做一名業餘茶學科普工作者的同時,逐步開展茶道生活美學的推廣。

以推廣茶道美學為中心的未來,市場上流行的大路貨茶具一定不是老楊的追求方向。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我將開啟景德鎮陶瓷尋訪之旅。尋訪具備視覺藝術表達、材質優秀、做工精美兼具收藏價值、超脫了匠氣的實用美學茶器,這也是老楊心中完美的茶器。

資深茶友的茶具進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