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鍋兒鍋兒滿天飛,你為誰脫罪

鍋兒鍋兒滿天飛,你為誰脫罪

早上醒來,想起昨晚做的一個很奇怪的夢來了。

夢到各種鍋在天上亂飛,像蝗蟲一樣佈滿了天空。

有炒鍋、湯鍋和燉鍋,有壓力鍋、電飯鍋和砂鍋,還有鐵鍋、鋁鍋和不鏽鋼鍋。

這些鍋就這樣漫天地飛呀,飛呀。怎麼本來在爐灶上的鍋就都到天上去了呢?原來是有人把它們拋上去的。

慢慢地,或許是由於重力的作用,也或許是由於時間的原因,這些鍋開始下落了。

有的鍋裡空空的,啥也沒有,在地上張望的人,有的迅速躲開了,但也有不大走運的,就被這鍋扣了個正著。

有的鍋裡面居然放了獎狀和聘書,這時候人們非但不躲,還撲上去搶。

有的鍋裡有軟妹幣甚至美刀,於是也有一眾人立刻撲上去瘋搶。

甚至還有的鍋裡裝了嘉獎令和升職委任狀,這時候,撲上去的人就更多了,甚至像是瘋狗搶奪食物一樣,撕咬起來。

為什麼會做這麼奇怪的夢呢?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過不是看《喜羊羊》看多了,我已經早都過了看那個動畫的年齡了,估計是最近看到“甩鍋”一詞看得多了。


鍋兒鍋兒滿天飛,你為誰脫罪

那些世間的紛紛擾擾,實在是我這一介書生很難看清的,我還是回到書齋裡來,做一點兒不痛不癢的思考吧。

讀點兒歷史,琢磨一下,歷史上各種甩鍋也不少。總結一下,有這麼幾種類型最為常見。

一種是把鍋甩給女人。

什麼“烽火戲諸侯”啊,什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啊,什麼“沖天一怒為紅顏”啊,等等,太多太多了。女人何辜,紅顏怎麼就和禍水畫上了等號呢?

一種是把鍋甩給下級。

這樣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吧,明代的那個最後掛在景山歪脖樹上的皇帝,當清軍入關,明朝滅亡的時候,他還覺得完全是“諸臣誤我”。當然了,那些只顧著保財保命的大臣們也確實好不到哪裡去。不過,他們君臣之間是沒有機會互相甩鍋了。

一種是把鍋甩給天災。

把鍋甩給“天”,最著名的或許是楚霸王項羽吧。當他被困烏江,四面楚歌,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嘆時,那句甩鍋的名言也隨之誕生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甩鍋現象出現呢?或許是人性使然吧,總是要趨利避害。但是,也不併不是人人都會甩鍋的。

孔子不是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嗎。“求諸己”就是自己主動擔責,而“求諸人”就是甩鍋。

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簡直就是扣上道德的大帽子,簡直就是不講邏輯的典型代表。怎麼可能簡單地說“求諸己”就是君子,“求諸人”就是小人呢。

但是,深入想一想,我們有哪個人願意和甩鍋的人做朋友呢?勇於承擔責任,不甩鍋,是一個人值得信賴的表現。這樣的人在身處危難的時候,一定會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這難道不是不甩鍋的回報嗎?

當然了,這或許侷限於簡單的人際關係,侷限於理想狀態。真實狀態的社會往往並不如此,這種甩鍋的人性之惡,僅僅依靠道德約束,顯然遠遠不夠,還需要法律和制度的規範,“不能讓老實人吃虧”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還要落實在行動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