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五千年一路走來的歷史,是應該用心保護的寶藏。這些積澱的往事,構成了

民族成長的文化基因,如果我們只是將其當作隨意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將不再是鏡子,也不再能夠指引未來之路。

趙括、毛遂都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宋江是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主角,這三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但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的故事逐漸揉進了一些戲說的成分,當這些演變如果被更多的人認為是信史甚至進而取代了正史,後果無疑是可悲的。

一、紙上談兵是怎麼攀上趙括的

公元前260年秦、趙為爭奪上黨地區,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戰役之初,廉頗率領的趙軍與秦軍短暫接觸後,認為敵強我弱,因此築壘固守,連續打退秦軍,秦軍的攻勢得以遏制。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雙方對峙了數月,秦軍無法突破趙軍的防線,廉頗的穩健讓秦將深感挫折。秦國丞相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賄賂郭開等奸臣,並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括少有才名,從小學習兵法,很有心得,兵棋推演時連父親趙奢都不能打敗他。而趙奢是趙國的名將,閼與之戰戰法之妙,是古代的著名戰例。可惜此時馬服君趙奢已經去世了。趙奢也不看好兒子領兵打仗,認為他視打仗如兒戲

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來就惱怒廉頗堅守不戰,加之受到謠言的蠱惑,於是不聽勸諫,臨陣換將,趙奢之子趙括走馬上任

趙括果然改變了廉頗的戰略,轉而主動出擊。秦國也換上了名將白起,白起命令秦軍佯敗,將趙軍引入預設的陣地,同時,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派騎兵切斷趙軍的糧道

趙軍主力被圍於野外,斷糧四十六天。趙括多次組織突圍未果,於是,親帥精銳衝鋒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大部無奈投降,被白起下令坑殺。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趙括帶頭衝鋒

長平之戰,趙國的青壯年男性損失殆盡,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後世的人們大多將失敗的責任歸於趙括,以致二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一提起“紙上談兵”,人們就想起趙括。

長平之戰,趙括作為主將的責任無法迴避,但“紙上談兵”原本卻與其無關。趙括身處戰國時代,那時的書寫材質應為竹簡,紙還沒有發明。

那麼“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來歷是什麼呢?陸放翁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像有那麼點意思;明初劉三吾的“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好像要呼之欲出了。

到了清代,《官場現形記》:“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仙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孽海花》:“只怕他們紙上談兵,終無實際,使國家吃虧”。開始常見之於詞組,但詞組本身與趙括還沒發生關聯。

紙上談兵的詞義,從一出現就應該是明確的,並無歧義。 也許是在漢語詞典中詞條的解釋裡

,將趙括放到了第一順位,而這個故事又過於貼切,久而久之,許多人自然地將其視為了出處。趙括也就在現代變得比他爸爸更有名了,他當初一定是不服名將老爹對自己的評價的,而在死前一戰中勢必已經明瞭了箇中關竅。

二、宋江不是賭神

平時很少看電視劇,在網上偶然看見一個搬運來的《水滸傳》視頻片段:宋江發配江州,初識李逵,黑旋風賭輸後鬧事,宋江親下賭場,連賭連贏,最後僅收回本金,賭資退回。此舉不僅受到廣泛好評,也使得李逵見識了宋江的人品、為人。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原著中沒有宋江賭博

宋江賭博這一齣戲,故事編得好,演員表演得很到位,以至於留言中諸多小白紛紛羨慕宋江的賭技。他們似乎並不知道這場戲是編劇後加的,《水滸傳》的原著中並沒有這個的情節。

編劇的出發點可以理解:這樣子更好看。看似使得李逵的傾心投靠更有說服力,實際卻是否定了原作者的創作,比如最重要的人設和劇情邏輯。

在名著身上添油加醋需要慎重。在視頻發達的年代,很多人習慣了快餐文化,會先入為主地以為原著就是這個樣子。而能成為名著的書籍,無論古今中外,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書中攜帶有其時其地的人文信息,是我們認識、解讀及瞭解歷史的一個重要渠道。所以,對名著的改編無可厚非,但請註明“劇情有添加,與原著不符”,正如“本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均是巧合”一樣,所不同的是,前者保護的是原著,後者保護的是編劇。而保護名著,就是保護觀眾,也是保護文化。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許多人會信以為真

三、毛遂沒有打敗仗自殺

戰國時趙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邯鄲,經歷了長平之敗的趙國苦苦支撐,平原君趙勝奉命到楚國求救,門客毛遂自薦隨同前去。

平原君與楚王談了半天沒有結果,毛遂仗劍上殿,一番話打動楚王,出兵救趙。毛遂幫助平原君完成任務,立下大功,他的故事被提煉為“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毛遂自薦之外,網上還廣泛流傳著毛遂自殺的故事:

邯鄲解圍後一年,燕國趁趙國國力衰弱之機,出兵攻趙。趙王想到了毛遂,此人高才,若為主將,定能率領趙軍打垮燕軍。

毛遂聽到任命,連忙推辭,“我擅長的是言辭交鋒,說服捭闔,領兵打仗一竅不通。”

趙王求賢若渴,“先生自薦說楚,才情高邁,真偉丈夫,現在國家需要,不可太謙。”被趕鴨子上架的毛遂身先士卒,但卻無法打勝仗。兵敗之際,以死謝罪。

這個故事也很感人,合乎邏輯,但他卻是後人杜撰的,不過哄騙了許多人信以為真。

警惕歷史靜悄悄地被篡改,從趙括、宋江、毛遂故事的演變說起

毛遂打敗仗自殺是無稽之談

趙括紙上談兵,沒有背離原意,僅讓人誤會了成語出處,還無傷大雅;宋江成為賭神,編劇的加戲使不看原著的讀者以為這就是事實,時間久了,很多人會信以為真,對名著的傷害,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傷害;而毛遂自殺,則只能用荒謬形容,真不希望再看到這種情況,編段子的大可以架空,沒必要攀折古人。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前車之鑑被矇蔽,無異於遺患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