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先看“脂本”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幃。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再看“程本”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幃。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請注意,就是一字之差!第四句“脂本”是“兕”,”程本”是“兔”。

就是這一字之差,意義卻有天壤之別。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大家知道,老虎是“百獸之王”,是會吃人物。“兕”是什麼?是犀牛。該物體型碩大,頭上一個獨角,發起威來所向無敵。“脂本”《紅樓夢》將元春置身於“虎兕”爭鬥的宮廷之中,其結果豈能不“大夢歸”?說白了,“脂本”這樣寫,就是告訴讀者,元春死於殘酷的宮廷鬥爭。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毛主席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水滸傳》的本質就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在古代,由於受“君權神授”思想的影響,既使吏治再腐敗,社會再動亂,人民再痛苦,也不會把責任追究到皇帝老兒身上,更多的是找幾個貪官來“頂缸”。正如宋江所說“奸臣當道,矇蔽聖聰”。在古人心目中,皇帝作為“真龍天子”,永遠是至聖至明的,只有貪官奸臣才是罪魁禍首。

直到《紅樓夢》的誕生,才徹底戳穿了籠罩在皇帝身上的神聖光環。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在《紅樓夢》中,元春位列“貴妃”,但作者亳不留情的將她歸入了“薄命司”中。元春的悲劇命運與賈府的衰敗過程一脈相連,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君恩無常,什麼是伴君如伴虎。元春晉升“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看似君恩浩蕩,威風顯赫。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她的一時得寵,必會激化矛盾,引來燕嫉鶯妒,讓宮廷中財產與權力的再分配重新“大洗牌”。試想,殘酷的“虎兕”相爭與皇帝“聖眷”的反覆無常,元春豈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正如第二十二回中她自己寫的謎語詩: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其實,君恩無常與宮廷內鬥元春早就認識到了。在整個“省親”過程中,她沒有歡笑只有悲慼和眼淚。面對祖母親孃,她說:“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們這時不說不笑,反倒哭個不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見”。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面對生身父親,元春道:“田舍之家,粗鹽布帛,得遂天倫之樂;今雖富貴,骨肉分離,終無意趣。”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是的,高處不勝寒。“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芳魂銷耗”。元春之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又不敢說出口。宮廷,脂香粉濃,但處處刀光劍影。難怪她夢中哀呼:“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但是,在“程本”中,元春之死卻遊離於宮廷鬥爭之外,甚至根本不存在宮廷鬥爭。第九十五回寫道:且說元春自選了鳳藻宮後,聖眷隆重,身體發福,未免舉動費力。每日起居勞乏,時發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宮,偶沾寒氣,勾起舊疾。……稍刻,小太監傳諭出來,說:“賈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歲。

說白了,“程本”就是認為元春屬兔,死於虎年,就叫“虎兔相逄大夢歸”。

讀紅樓:元春是怎麼死的?

在這裡,“程本”以時間上的巧合,精心篡改了元春的死亡原因,掩蓋宮廷鬥爭,粉飾太平,歌頌皇帝,其思想高度與“脂本”相去甚遠。這一字之差,極大降低了原著的悲劇意義、美學價值與藝術震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