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文丨木木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我國有近

6億人口患有近視,初高中生近視率高達80%,青少年近視率更是穩居世界第一,一個班10個同學中,有8個都是近視眼,並且近視逐漸低齡化,連小學生都戴起了眼睛。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古代科舉考試並不比現代高考簡單,現在初高中學生都是大面積地近視,只能帶著厚重的眼睛學習,生活條件比現在惡劣多倍的古人,難道不會近視嗎?

沒有近視眼鏡的古人,又是如何處理近視帶來的問題的呢?

古人會不會近視?

別看現在近視很常見,在古代,近視可是個富貴病,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

雖然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就已經百家爭鳴,但識字的人卻只佔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人都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園生活。

天亮了就起床耕種,面朝黃土背朝天,抬頭就是青山綠水,極度緩解視疲勞,太陽落山後也沒有娛樂設備,回家洗洗就睡了,畢竟明早還要早起幹活呢,所以除非你要考取功名,不然是沒有機會患近視的。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也不會輕易近視。

首先,古人的字與現代不同,現在我們寫字習慣用水性筆,字越小,離書本的越近,也就越容易近視。古人寫字用的是毛筆,毛筆光筆頭就有一寸長,寫出來的字自然更大一些,所以說,寫毛筆字也叫寫大字。字大了就不用貼著書本看,也就不會輕易近視啦。

其次,即便是古代的讀書人,到了晚上也是極少繼續讀書的。

唐代時科舉制興起,蠟燭也被正式發明,有了機會,有了裝備,可以放心大膽的秉燭夜讀了。想象中,到了夜晚點上蠟燭,頭懸樑,錐刺股,不把這本書背下來誓不罷休?而實際上是,蠟燭你根本買不起!

就拿最富裕的宋朝來說,蠟燭貴的要400文錢一根,便宜的也需要150文錢。

秉燭每條四百文,常料燭,每條一百五十文《宋會要輯稿中記載》

以北宋的物價來看,10文錢可以換1鬥糧食,也就是12.5斤,

那麼買一根150文錢的蠟燭意味著要用掉187.5斤的糧食!一般家庭的讀書人根本買不起,這也算是從側面保護了讀書人的視力吧。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買不起蠟燭又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讀書人,還可以用“脂燭”,即動植物脂肪製成的油燈。這種照明工具雖然便宜,但燃燒時會冒黑煙,燻的人眼睛疼。如果連“脂燭”都用不起的話,就只能囊螢映雪,鑿壁偷光了。

照明工具差,讀書又太用功,不近視就怪了。

白居易一生寫過有關近視的詩文有四十多篇。“眼藏損傷來已久”“縱逢晴景如看霧”尤其是在《與元九書》中寫道:

“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

都出現“飛蚊症”了,白居易這文學造詣顆真是用眼睛換來的啊。晚年時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眼暗》,“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年輕時看書熬壞了眼睛,到了晚年只能邊哭邊後悔了。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白居易

有個段子稱“進士盡是近視”。的確如此,古代多數文豪大都患有,像歐陽修、韓愈、蘇軾、白居易等等。歐陽修近視到想看書時只能讓書童讀給自己聽,蘇軾想盡各種辦法治眼睛,還有我們的加班狂雍正皇帝,也逃不掉近視的困擾。

古人近視了怎麼辦?

其實古人很重視保護眼睛噠,宋朝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中記載:

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令目明,不病痛。

這也算是古人的眼保健操了。

除了眼保健操,古人也是有高科技產品的,江蘇省二號漢墓曾出土過一個金圈鑲嵌水晶的放大鏡。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金圈鑲嵌水晶放大鏡

這枚小小的放大鏡可以將物體放大4到5倍,而且意義非凡,說明我國在東漢初年就已經能夠加工研製水晶石,將其做成凸透鏡了。雖然近視鏡是由凹透鏡製成的,不過有了放大鏡在手,近視患者們讀書時也就便利多啦,不過這當然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直到明朝宣統年間,近視鏡才真正意義上的傳入中國,加班狂雍正帝雖然視力不好,但可以戴眼鏡啊,身為一國之君,吃穿用度當然都是最好的,據統計,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間,工匠們為雍正皇帝造了35幅眼鏡,平均下來一年5副,看來雍正皇帝這眼鏡度數漲的不是一般的快呢。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除了戴眼鏡,雍正還進行植物療法來幫助眼睛緩解疲勞。他派人從杭州運來城頭菊,這種菊花產量不高,但品質極好,雍正帝除了用它來泡水喝,還將其製作成枕頭,眼睛乾澀時就會躺在菊花枕上休息,效果極好。不過此法過於奢侈,普通讀書人應對近視還另有他招。

《本草綱目·菖蒲》中記載:

“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而害目之患”

在案几上放一盆石菖蒲,除了用來觀賞,最主要的是在晚上看書時,石菖蒲可以吸收油燈冒出的黑煙,輕鬆解決煙氣燻眼的問題。或者直接將油燈中用的動植物油脂,換成枸杞子榨出來的油。據趙浩《養病漫筆》中記載:

“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在近視眼鏡被髮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處理近視問題的呢?

菖蒲盆景

多部醫學典籍中還有記載各種治療眼疾的藥方,藥補加食補,是中國人對付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除此之外,古人還會使用針灸療法來治療眼疾,在《針灸問答》、《針灸易學·眼目門》中都有記載。

不過最簡單的方法還要數熱敷法。手捧熱水敷在眼上,一日三四次,可以明目,或者將毛巾用熱水打溼後敷在眼睛上,當做“蒸汽眼罩”也可以用來“令昏目復明”。當年蘇軾用了這種方法後“沃之而愈”,看來效果不錯,眼疲勞的同學,可將此法拿來一試。

總結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近視是不可逆的,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可以治癒近視的方法,600度以上的近視有很大概率致盲。所以千萬不要等到已經近視了在想辦法保護眼睛,要防患於未然,不然就只能想白居易一樣“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