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總述

摩托化,機械化,信息化這其實是自20世紀以來陸軍的幾個發展階段。20世紀以來,從行軍作戰角度陸軍可以分為騾馬化,摩托化和機械化的階段。由於發展程度的不同,各國的摩托化-機械化進度都不相同,思路也各異;但激烈的競爭從未停止,一次又一次實戰的檢驗讓這個方向總能選出最優的解。

摩托化的出現

摩托化(Motorized)不是全軍都開摩托車,這是相對於徒步行軍,靠騾馬運輸的部隊來說的。摩托化步兵依靠軍用摩托車、汽車完成物資運輸和行軍。但車輛由於缺少裝甲,不具戰場作戰能力,越野能力也十分有限,以公路機動為主。士兵到達戰場後仍需徒步數公里趕往前線。所以摩托化更多的是軍隊後勤層面的建設。

一戰之前,基本上所有國家陸軍都是騾馬化運輸,雖然早在普法戰爭就有用鐵路調兵,但是這種運輸方式沒有靈活選擇戰場的能力,不具備普適性。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首次出現了用汽車和裝甲車運送步兵,這就是最早的摩托化。但那個時候更多是一種雛形,還沒有形成完善理論。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1918年乘坐 A7V坦克的德國步兵

機械化(Mechanized)相對於摩托化更進一步,是依靠載具直接將物資和士兵投送到前線,載具本身也具備作戰能力。這比載具只負責後勤運輸的理念更進了一步。但這也要求載具本身有裝甲防護,以及一定的自衛火力(比如機槍或小口徑火炮),並且要具備更強的全地形作戰能力。二戰前,機械化部隊的載具主要是裝甲輸送車,到了冷戰時期出現的步兵戰車和運輸直升機也包含在機械化的概念中。

需要注意,摩托化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除了運輸步兵和物資的車輛以外,一般還會混編一些專門用來突擊作戰的裝甲力量,比如坦克,突擊炮/反坦克炮,自行火炮等,利用這些被堅執銳的裝甲力量尋求局部突破口。

30年代和二戰期間摩托化和機械化發展

機械化和摩托化的建設都是在二戰過程中得到了的實戰驗證和發展,但在各國,對摩托化和機械化的探索各有不同,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而且一個國家也可能出現反覆折騰的情況,比如蘇聯。蘇聯於1930年建成了首個實驗性質的機械化步兵旅——第1機械化旅。到1938年底蘇聯已經有了4個坦克軍和數十個坦克旅,但是在1939年取消了坦克軍,改為組建摩托化師。1940年又改成了機械化師。開戰後發現裝甲力量分散使用非常吃虧,於是到了1942年又重建了坦克軍,每個坦克軍下轄兩個坦克旅,一個摩托化步兵旅。所以軍隊建設是幾經大改。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二戰期間的蘇聯摩托化步兵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伴隨坦克作戰的蘇聯摩托化步兵

德國則在1937年時首次成立了4個摩托化步兵師,全師大量使用摩托車機動,所以那時候的摩托化步兵師是真·摩托化。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二戰德國的摩托化步兵,是真·摩托化。

整個30年代,摩托化的普及速度在加快,但在德國陸軍佔據的比例並不高。在蘇德戰爭前夕,德國才建成了21個裝甲師和13個摩步師——裝甲師的數量還多於摩步師,這意味著當時德國絕大多數步兵師仍然是依靠馱馬運輸的(當然,實際上裝甲師裡也有摩步團)。大多數人印象裡,二戰時期德軍是下面這樣的: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但其實更多的是這樣的: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後來德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兵種——裝甲擲彈兵,是配合裝甲部隊作戰的步兵的統稱,其實是摩托化步兵和機械化步兵的統稱。國防軍和黨衛軍一共組建了近30個這樣的裝甲擲彈兵師,其中大多數都是摩托化步兵。隨著德國的戰敗,德國的機械化進程也被打破,一直到冷戰時期才重新建立起來。

美國在二戰前的摩托化和機械化進程其實是非常緩慢的,不論是作戰理論還是實際建設。到1939年,美國陸軍和國民警衛隊一共只有一個機械化的騎兵旅,非常寒磣。不過美國不愧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雖然起點低,但是追起來毫不費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的摩托化機械化建設齊頭並進。到1944年,美國所有的步兵師都是摩托化的,所以美國陸軍的番號裡沒有“摩托化”的字眼。排到歐洲戰場上的每個步兵師都有1000多輛汽車(一直到50年代蘇聯的機械化師都達不到這個水平),10多輛M8裝甲車。而美國部隊番號同樣沒有“機械化”,所有的騎兵單位其實都是機械化部隊。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二戰期間搭載半履帶車行軍的美軍騎兵部隊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提起二戰美國陸軍,吉普是少不了標誌。很大程度上美軍的摩托化就是靠吉普越野車實現的

戰後機械化的新形態

步兵戰車的誕生


藉著二戰期間裝甲車輛產能的勢頭,戰後美蘇各自繼續進行摩托化和機械化建設。需要注意的是,蘇聯和俄羅斯雖然一直到今天都保持著摩托化步兵師的編制。但實際上從1957年後,摩步師就已經全部機械化了,摩托化徹底成為了歷史。因為這個時候的蘇聯摩步師給士兵配發了BTR-15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和BTR-50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雖然它的裝甲僅有幾毫米厚,最厚處不過15毫米,但是畢竟是一款集物資運輸,人員運輸和作戰為一體的裝甲車輛,使全軍具備了機械化作戰能力。從此陸軍進入了機械化部隊+裝甲部隊的二元化結構。不過裝甲輸送車並不能很好的滿足作戰需求,因此在機械化進程中只是一種過渡。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蘇聯BTR152和BT50裝甲運輸車

1956年,一種新式的裝甲兵器在聯邦德國誕生,這就是Lang HS.60步兵戰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步兵戰車。這種理念迅速被美蘇等國借鑑,到了60年代,蘇聯的首型步兵戰車——BMP-1研製成功,標誌著機械化步兵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此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奠定了BMP系列履帶式和BTR輪式裝輸/步戰兩種規格步戰車的格局。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世界上第一種步兵戰車,漢斯的Lang HS.30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蘇軍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成員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冷戰時期搭乘BMP-1步戰車的步兵班

冷戰時期的機械化——蘇美有別

戰後,美蘇爭霸的核心地帶仍然是在歐洲,而歐洲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非常適合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平推。因此蘇聯戰後的機械化建設以二戰的經驗教訓為基本出發點,進一步完善大縱深作戰的理論。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蘇聯追求全軍機械化,追求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高產量,對設計細節並不過多苛求。這就造成了蘇聯的坦克裝甲車在火炮俯仰角、裝甲防護、抑爆性能和人體工程學上普遍弱於北約生產的同類產品,但是憑藉龐大的數量還是足以讓其惶惶不可終日。到80年代,蘇聯擁有51個坦克師和142個摩步師,裝備了5.5萬輛主戰坦克和6.3萬輛裝甲車/步兵戰車,而北約加在一起僅有不到2萬輛坦克(而且比較分散),在歐洲處於絕對的守勢。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讓北約倒吸一口涼氣的西方81軍演

這一切得益於蘇聯對機械化部隊的擴充和加強。60年代後期,蘇聯的摩步師增加到12700人,裝甲車/步戰車數量達到了470輛;到80年代,摩步師的人數進一步增加到13200人,包含兩個BTR摩步團(2x156輛BTR)和一個BMP摩步團(147輛),此外還有150輛坦克,48門自行榴彈炮和18門BM-21“冰雹”火箭炮。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蘇聯一個摩步排按戰鬥隊形展開的示意圖

蘇聯的機械化建設還包括“天上飛的步兵戰車”,以Mi-8和Mi-24“雌鹿”為主,輔以Mi-2偵查直升機。它採用適合對地攻擊的串列式座艙,同時還有一個運兵艙,可以搭載8名步兵。到80年代,蘇聯裝備的直升機絕對數量僅次於美國,但與蘇聯龐大的地面部隊數量比起來,直升機的編制還是不足,只能編制到集團軍一級,而且每個集團軍可能還不到100架。不論是Mi-24攻擊&運兵一體化的思路,還是編制方式,都與美國的作戰思路體現出了巨大差別。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Mi-24雌鹿直升機

相比之下,美國並沒有表現出對大縱深作戰的興趣,而是在追求靈活作戰和空提一體化上進行了探索,和蘇聯的思路差別相當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美軍不追求陸軍數量,只保持了18個師的編制,即便加上4個海軍陸戰隊師,規模也較蘇聯要小很多;第二是美軍並不追求全軍機械化(重型化),其中仍保有輕型師和摩步師,只搭乘輪式越野車輛作戰,沒有一輛坦克,因此停留在摩托化水平。第三是美軍對空地一體化作戰能力十分重視,每個師必備戰鬥航空旅,即便是輕型師也有一個弱化版的戰鬥航空旅。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美軍有相當一部分師是用悍馬作戰的輕型師/摩托化師

從60年代到86年,美國一直實行的是ROAD師(重組陸軍師)。這種師的作戰方式較為靈活,為10個戰鬥營和3個旅部和一個空中騎兵旅/戰鬥航空旅組成(平時只有旅部,戰時才會配置具體的作戰單位)。陸軍機步師中裝甲部隊比例也相當高,重型機步師包含5個坦克營和5個機步營,擁有290輛坦克,要知道裝甲師也就是6個坦克營和4個機步營,如此一來二者差別並不是太大。這樣一來,美國的機步師坦克比例顯著高於蘇軍的摩步師(坦克150輛左右)。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M2步兵戰車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M3偵查步兵戰車

在空地一體化作戰方面,美軍十分下本。這一切來自根據科學的計算結果,即便擁有野戰防空的情況下,攻擊直升機和裝甲部隊通常的戰損比也可以達到12:1~19:1。經86年式師改革後,一個裝甲師/機步師的戰鬥航空旅有AH-64攻擊直升機48架, OH-58偵查/攻擊直升機50架,EH-60電子戰直升機3架,UH-60通用直升機30架,總計;甚至還有一個空中突擊師(101空中突擊師),包含1個戰鬥航空旅和3個空中突擊旅,擁有接近400各類直升機,其中攻擊直升機接近100架。美國機步師裝甲師高比例的裝甲部隊和空地一體化作戰的理念,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實戰檢驗。比如美軍一個攻擊直升機一次戰鬥出動就擊毀了伊軍坦克 84 輛、防空系統 4 個、火炮 8 門、輪式車輛 38 輛。再比如,101空中突擊師僅僅兩次的蛙跳突擊的進攻縱深超過了280公里。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海灣戰爭期間的101空降師攻擊直升機群

因此,海灣戰爭是美軍對機械化戰爭的一次完美檢驗,雖然伊拉克部隊作戰能力低下,火力也嚴重不如蘇聯,但畢竟配備了大量的蘇式武器,在實戰中美軍詳細地找到了蘇制武器體系的弱點。在這場持續了數十年冷戰中,雙方均引而不發,但在這場局部戰爭中,各自的機械化建設成果有了一個初步的答卷。近些年,美國對直升機研發的投入力度不減當年,提出了速度更快,載重更大,航程更遠的新一代通用/武裝直升機,誓要將空地一體化作戰的優勢一直保持。這些都對我們的陸軍機械化建設起到了深深的啟發和警醒作用。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V-280傾轉雙旋翼,速度更快,很可能成為未來空中突擊營的配置


百年機械化:從披堅執銳到立體突擊,陸軍一直在“升維”

空地一體化也將是未來我國陸軍很長一段時間的建設方向

戰爭的天平,從來是向維度更高的一方傾斜。百年來陸軍的從摩托化到機械化建設,從僅僅滿足機動行軍到機動作戰,再到立體突擊,擴展的維度一直在增加。誰能把握住下一個維度,就意味著誰掌握了未來戰爭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