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是經濟特區嗎?爲什麼感覺發展有點落後?

劫天半子


還記得有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裡面的一句歌詞嗎:“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這個老人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爺爺,這個圈就是指後來的經濟特區。


汕頭不僅僅是經濟特區,還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鄧爺爺在廣東深圳,決定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設立出口特區,1980年改為經濟特區,這就是中國第一批四個經濟特區,其中就包括汕頭。

而第二批經濟特區是1988年設立的海南經濟特區,這一年海南省成立,同步設立為經濟特區。1991年左右,上海浦東新區成立,雖然也是特別的經濟模式,但並沒有稱之為經濟特區。

第三批是陸路口岸經濟特區,一般是兩個:新疆喀什與霍爾果斯。

我們最熟悉的應該還是最初的四個經濟特區: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
我們都知道,作為經濟特區最成功的是深圳,改革開放40年,深圳從小漁村華麗蛻變成國內一線,國際知名城市。其次是珠海,經濟發展、環境等各方面都表現不錯,雖不如深圳耀眼,但也對得起“經濟特區”


這個頭銜。再次是廈門,廈門發展差強人意,經濟表現不錯,福建第三。但國際知名度,人居環境都不錯。混得最差的就是汕頭了,如今總GDP還在2000億級別,和一般普通地級市差不多,城建也落後,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個人分析
,首先還是地理位置原因。深圳對接香港,發展最好。珠海對接澳門,發展居次。廈門居閩南三角洲,又是優良海港,發展一般。唯獨汕頭,處於粵東潮汕地區,不僅不在珠三角,還是偏居一隅。以對外貿易為主要模式的經濟特區,汕頭在對珠三角的振營裡,完全沒有優勢,比東莞、惠州比不過。

另一個原因潮汕地區的文化特徵。潮汕地區的人善於經商,都是本地人走出去做生意的模式。早期潮汕人下南洋,去世界各地經商謀生,如今的潮汕在全國各地做生意。正式這種走出去的模式,導致本區域內人才流失,而發展失去基石與動力,也就導致了整個地區發展滯後。


那詩那遠方


汕頭是經濟特區,而且還是第一批,汕頭剛開始設立經濟特區時,還是很好的,很多企業都在汕頭辦廠,但汕頭經濟成長緩慢,實際上被後來很多城市超越,現在屬於三線城市,而且是靠中間的那種,也就是說按現在中國所有城市排名,可能排在中間的位置,雖然說這幾年快速發展,但其實其他城市這幾年也在快速發展,至於說發展有點落後,但現在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生活,表相都差不多,不過越發達的城市你會感覺一天的生活都很趕,汕頭這邊就稍微緩一點


K-pen


汕頭是四大特區之一,最初設立的特區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汕頭設立特區的初衷是利用華僑資金髮展經濟!

90年代因走私等原因,發展停滯不前!

這兩年又走上快速發展快車道!


簡單向往


因為不在珠三角,你看看廣東其他非珠城市就知道了,沒有一個例外,汕頭居然還是非珠地區稍微能看的城市,你說諷不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